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如”解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人们立志(求学成才),(难道)反而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关于《为学》一文最后一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山西师院出版的教学参考资料,是象上边的句意那样翻译的.教材中没有注解“不如”二字。这就给一些师生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如”即“及”义.“不  相似文献   

2.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见初中语文第一册《为学》),教参译为“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此解乍一看易为人们所接受,但通读《为学一首示子侄》(《为学》由该文一、三段摘编而成)后,笔者认为此译文对“僧”的理解欠妥,因而对全句的解释也不准。首先,“僧”的所指范围与作者本意相谬。彭氏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借蜀鄙二僧  相似文献   

3.
“蜕化”与“退化”《中国青年报》1997年5月31日《人不如猴?》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  相似文献   

4.
(一) 《论语》开宗明义《学而》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寥寥三句话,是孔子主观上已经肯定,却又以探询试问的惊叹语气,征求学生意见,使人信服而又不强加于人。这正是他循循善诱的良好教学法。人必须学,学而后知,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来源于实践”的精神。学者效也,学就是实践。学就能获取知识。 学了之后,还必须“时习之”。近代心理学家用了许多科学实验,证明及时复习对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人们学任何东西,不可能过目不忘。据说三国时的王粲,和人一起跑路,“读道边碑”,一次  相似文献   

5.
《河北自学考试》2006,(4):14-14
一、简答题 1.杨万里《初入淮河》中“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1)比喻手法,以鸟比人。 (2)人不如飞鸟自由。 (3)实指南北分裂,人民隔离。 2.《西厢记》中莺莺唱道:“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逻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逻辑思想主要导源于他的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也导源于他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下面将说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论学与思的结合——关于思维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孔子是很重视学的,经常念念不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十室之色,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孔子对“思”也有许多讨论。不过,他对那种自发状态的思维并未作很高的评价:“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这个“思”当是指一般自发状态的“思”。孔子认为应当把“学”和“思”结合起来。他的名言是:  相似文献   

7.
漫话漫画     
这个字念什么?红中,没宇就是白板。 李 素 (《今晚报》)天上有个月亮 冯超 作 (《南方日报》)只因得了一次奖颜鸣鸿 画(《叶l国教育报》)书到用时方恨少辽宁邹博原作王宇改画 (《工人日报》)难 下 笔 陈学君 (i讽刺与幽默》)每天都喝.“增智液”,怎么还是不及格? 刚刚交过学、杂、书、抄赞,怎么叉要交钱了j孩子们的困惑 余纲智“孝心” 史美诚作 (《新民晚报》1催泪“蛋” 李化一球作 (≤南方日报’) 已经有了国法保护·怎么还是照样挨揍?(《漫画世界》)天 使 王胜 作 “妈妈,天他址什三n铀0人?” ”长芝崂,能一天空飞的人社足灭坎。” “真…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朴学宗师顾炎武以传统经学价值取向为标准品评、抨击明代学术之空疏浅陋,认为古学弃于明,经学亡于明,剽窃之风盛于明,改窜古书之习猖獗于明,制义所利在“空疏之人”,最没有学问的也就数明代人了(参见《日知录》)。此后,在《诗经》学史研究中,学者对明代《诗经》学多为贬抑之词,以为“明人之学,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胡朴安《诗经学》)。多以为“明代《诗经》学”学者不过数位,著作不过数部,而且或真伪不辨,或“无甚精义”,或“多凭臆说”,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山西大学教授刘毓庆先生在北京大学师从褚斌杰先生  相似文献   

9.
答读者问     
问:今年的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本和《教參》、均说唐诗人岑参是江陵人?樵摹洞呛!?文学分册)和《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均“南阳人”。而武大编《唐诗选注》和武汉教育学院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又把二说并存,到底岑參是哪儿人呢? (周德旗) 答:据《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卷四·集部·岑嘉州集八卷:“参·南阳人·为文本曾孙”。查《  相似文献   

10.
功利学初探     
我在拙文《关于价值判断的特质》(《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中曾建议创立一门新学问:“功利学”。我认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功利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填补价值学的一个空白;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个人和社会合理地激发和调节功利价值需要,推进四化建设,全面实现人的价值要求。一关于功利学的规定功利学是价值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一门部门价值学。什么是价值?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真”、“善”、“美”是人的三种基本价值要求。另一种意见认为,人的基本价值要求是“善”和“美”,“真”(科学认识)不属于  相似文献   

11.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12.
张籍,中唐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五卷(卷382—386),通检之,其中与商有关的共计十七首。这些诗分别是(1)《野老歌》“西江贾客珠百斛”,(2)《贾客乐》,(3)《江南行》“江村亥日长为市”,(4)《泗水行》“城边鱼市人早行”,(5)《南归》“远游无知音,不如商贾行”,(6)《送南迁客》“蛮州市用银”,(7)  相似文献   

13.
大题小作谈     
所谓“大题”是指作文题目范围大。如《谈谈精神文明》《论竞争》《环境与人》等等,其范围不能说不大。题目范围大,写作时更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写出来空空洞洞,言之无物。遇到这类大题目应如何写呢?我们不妨来个“大题小作”法。所谓“小作”,是指在写那些范围大的题目时,要选择某一个角度或侧面来写,而不要面面俱到,贪大求全。空说不如举例,举清人彭淑端写的《为学》做为例子来谈谈:  相似文献   

14.
美文采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穷③则独善其身,达④则兼善天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责任编辑李舰)《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孟子》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仁政”、“王道”,主张用争取民心来战胜对方,即“仁者无敌”。《孟子》还宣扬性善论,指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去保持和发展,否则就会丧失这些善良的品德…  相似文献   

15.
(二)大致可系为元和五年后的作品《闵生赋》(卷二)《赋》云:“孟轲四十乃始持兮,犹希勇乎黝贲.顾余质愚而减齿兮,宜触祸以阽身.”柳宗元元和七年四十岁;此云“减齿”,当元和五、六年作.《瓶赋》(卷二)《赋》云:“鸱夷之为,不如为瓶,……绠绝身破,何足怨咨?……何必巧曲,徼觊一时?”与《乞巧文》的主旨颇近,当  相似文献   

16.
原中学语文课本有《学弈》一课,讲的是有两人跟弈秋学弈,一人专心致志,一人形似听而神未听,其结果自然是后者“虽与之俱学,弗之若矣”(不如前者学的好)。故事的中心思想是批评后一学弈的不专心致志,说明只有专心致志才会有所收获。但我认为,仅仅指责后一学弈者,实不公允,弈秋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57页称其为“满洲镶黄旗人”,《教师教学用书》第80页说她是“满洲正黄旗人”。据《二十六史大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慈禧太后乃“满洲正黄旗人”。不敢确信,查《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又赫然写着慈禧太后“满洲镶蓝旗人”。一不做,二不休,查阅了《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上海辞书出版社),则为“满洲镶蓝旗(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招入镶黄旗)人”。课本不知何据?慈禧太后究竟是满洲镶黄旗人?还是正黄旗人?抑或镶蓝旗人?$重庆市兼善中学@王坤吕  相似文献   

18.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竞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时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字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编写的《历代诗歌选》释“自名”为“自然要取名”,是人都要取名,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是可以的:但取什么名并无必然性,“自然要取名为罗敷”于理不通。邓英魁主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巴蜀书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左隐元年传》:“不如早为之所”(12面)注:“所,处所,地方。早为之所,犹言及早处置。之,仍是代词,代太叔”。 按此注应译为:“不如早点安排他个地方”。目前许多注本(如王力本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注译同此。但此注可商。郑庄公把京给了共叔段,共叔段已有封邑已有安排,为何还说要“给他安排个地方”?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各注本对此矛盾大多采用这样一种办法解决,  相似文献   

20.
<正> 兴趣是心理特征之一,是指某个人在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可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