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院制与高校纵向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学院制适应了高校大发展的管理需要,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科学合理组建学院的基础上,可考虑实行“三级建制,两级管理,院实系虚”的管理模式。校、院之间分权,院、系之间集权,院为实体,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院级机构宜简,应尽量设岗而少设机构,防止管理人员出现新一轮膨胀。  相似文献   

2.
<正>近20多年来,各种形式的高等院校升格、升级的行为或工程一直是中国高校发展建设的主旋律之一,学科组要变成系、系要变成学院、大专想升格为本科、专业性学院想变为综合性大学,而原本目的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等高等教育建设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被  相似文献   

3.
学院制是世界上通行的大学管理模式。近年来大规模的扩招,使大学的管理幅度和难度进一步增大,原来校系两级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实行学院制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推行和完善学院制改革,建立起与学院制相适应的决策、协调、动力、投入、考核、激励等机制,对推进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科群与学院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学科群与学院制郭桂英一、学院制在我国的发展概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倾向于实行学院制,管理模式正在由校、系两级管理向校、院、系三级管理转变。例如,1995...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大学学院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高校学院制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各校特点纷呈,模式多种多样。判断某种学院制模式的利弊得失必须是重实效。学科发展和管理效率是“打造”大学学院的重要原则。学院制成功的关键是要理顺关系,包括学校与院的关系,学院与院内单位(系、教研室)的关系。差异和多元是大学创造发明的要旨,我国高校学院制今后的动向是动态地实行多样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学管理层级建制模式转型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 ,采用怎样的管理层级建制 ,更好地实现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 ,创造促进学科优势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 ,提高大学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笔者拟从我国大学管理层级建制演变的历史出发 ,探讨当前我国大学由校、系二级建制向校、院、系三级建制的转型问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等院校层级建制的历史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属性错综复杂。在国民党统治区 ,有国民党政府主办的高等院校 ,有境外教会组织创办的高等院校 ,还有私立高等院校。这些院校 ,大部分都规模较…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宽跨度的校、系两级管理模式已显得捉襟见肘,大学走综合化道路的趋势与日俱增,实行学院制管理呼之欲出。文章通过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行学院制的案例研究,提出实行学院制管理的积极作用和由此引发的主要问题,为大学实行学院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合并型大学中学院制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校合并型大学,由于规模较大,一般都采用学院制,建立起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校、院都为实体。与非合并的大学相比,合并型大学实施学院制存在着由独立院校向二级学院的转变过程。二组学院与独立学院相比有如下特点:(1)二级学院不具有法人地位,不拥有独立办学...  相似文献   

9.
学部制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尤其是著名大学的改革方向,先后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组建了学部。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成立拉开了国内大学教育学科整合的序幕,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治理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探讨美国一流大学教育院系建制,旨在为我国教育学科整合以及学部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学科是大学组织建制和运行的基础。在校-院-系权力组织结构中,学科处于虚拟地位和无权状态,政治权力主导着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极大地限制了学科的发展能力。从大学文化组织特性出发,大学的管理重心应下移至学科,赋予学科实体性权力,建立校-院-学科权力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1.
学科制度化是系科制的核心,而系科则是大学的基础结构.由于分科模式本身的局限性,学科制度化危机不可避免.但学科制度一旦建立,实践中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便是仅仅作为大学组织建制的象征性标识或人类知识分类的符号体系,学科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对于学科制度化及其改造,比较慎重的选择是,从现实出发尊重人类现有的知识格局和学科划分,鼓励学科的开放和人员的流动,以渐进的方式推动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科建制在中国近代国立大学中的演变历程是中国近代国立大学学科建制与发展的一个缩影。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国立大学教育学科建制之萌芽,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是其开端。随着"高师改大"运动,国立大学中教育科系院所得到扩充发展,而在20世纪30年代大学院系整顿中教育学科建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国立大学教育学科建制演变是由学校传统、学科知识、大学章程和宏观调整等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①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管理模式——学院制。这类学校崇尚学术自由、追求学术声誉,其活动不完全是计划性的。学院建制的结构设计应体现科学发展的规律,管理权限上应有较大的自主权,坚持教授治院。在发展上应维护大学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4.
简析学院制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实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归纳了当前世界各国大学中普遍采用的学院制管理模式及其职能,并与我国高等学校已建立的学院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在我国规模较大的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较为适宜的结论,提出学院制的实体化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大学实行学院制管理的关键是提高服务质量,根据现代管理的能级原理配备好各个不同层级岗位的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5.
学院制的内涵与学院的设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严燕 《教育研究》2005,26(10):76-79
学院制是大学以学院为实体性主体和管理重心,凸显培养人才和发展学科等职能目标的内部组织结构形式与管理模式。实体性是提高学院制运行效率的保证; 不断追求学科发展的目标是实施学院制的根本目的。学院制的内涵要求学院的设置要遵循管理幅度原则,有效控制学院数量规模;遵循发展学科原则,规范设置学科性主体学院; 遵循情境性原则,灵活设置特色学院。  相似文献   

16.
大学学院制管理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正发生明显的变化。从80年代后期起,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倾向于实行学院制,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相继进行了学院制改革;大学的管理重心正在由系上升到院,管理模式正在由校——系二级管理向校——院二级管理转变,即校级履行宏观管理职能,院级作为办学实体。在我国现代新型的大学中,学院的设立既继承了高等院校传统模式的特点,吸收了多年来高教体制改革的经验,又体现了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特点,有利于…  相似文献   

17.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刻不容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现实依然:急剧扩大招生规模、“打造航空母舰”、各地高教声势浩大地进行合并,我国在校博士生12.5万人,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近几年,教育界掀起持续的升格热——将中专升格为学院、将学院升格为大学、将大学的系升格为学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高等教育质量能好到哪里去,的确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指出:“政治家是以谋现实幸福为目的,而教育家则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其追求了。故而前者常常顾及现实,而后者往往虑及久远。”试拿“虑及久远”反观现实,我们会发现,事实…  相似文献   

18.
学科群与学院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群与学院制郭桂英一、学院制在我国的发展概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无论是传统型大学,还是合并型大学,都越来越多地推崇学院制,许多大学的管理模式正在由校、系两级管理向校...  相似文献   

19.
学院制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学的主要管理模式。学院制管理有利于学科资源优化整合,促进学科创新发展,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整体办学效益。文章研究了美国著名理工大学的学院设置数量、学院设置类型与学院设置的学科依据,分析了美国著名理工大学学院设置特征的启示意义,为我国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学院制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陈平原 《大学生》2014,(24):20-22
高校转型与合并之痛 1952年我们学习苏联,将众多大学改为专业技能的学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面对整个发展、变化了的西方世界,发现了一个问题:中国大学都是专科性质的。于是我们的学院开始升格,升格的结果,改到连体育都大学了,以前是北京体育学院,现在改为北京体育大学。又因为教育部规定,有三大学科门类、一百正教授、八千本科生就可以由学院改为大学,于是所有的学院都拼命生产教授、拼命招学生,让学院改为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