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皮亚杰的"适应论"和赞可夫的"超越论"目的都指向学生的发展。但皮亚杰认为教育只能够适应人的生理发展,显得过于保守;而赞可夫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他的教育即超越成为大跃进,导致实践中的失败。教育首先应当适应人的发展,同时也应有着一定程度的超越。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某些方面存在过度超越的情况,另一些方面则还显得适应不足,其根源在于传统重视认知结果的考试评价制度。只有改革评价方式,才能在"适应"与"超越"之间达成平衡。  相似文献   

2.
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和平文化"为核心,倡导"多元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源于生态伦理学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及其"人与其自身超越"观点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启发思维、形成品格、成就德性的系列课程,德性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坚守式"立场教育,二是培养学生"超越式"创新教育。长期以来,大学思政课只注重前者,忽略了启思睿智,难以造就"超越式"创新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活力,不能满足创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品格和能力的要求。要消除这一困境,大学思政课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素养教育入手,进行开发学生的德性主体素养和德性能力的教育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王春华 《上海教育》2014,(33):46-47
民办彭浦实验小学期待培养能够应对未来风险社会挑战的终身学习者,从"适应教育"的特色出发,让孩子"为未来学习做准备"。 "主动超越的适应,即主动应对未来的挑战并实施变革。"这是民办彭浦实验小学"适应教育"特色所强调的。"适应教育"借鉴了国际上关于适应性专长发展的理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即"为未来学习做准备"(Preparation for Future Learning)。  相似文献   

5.
唐亚兰 《考试周刊》2011,(79):240-240
关于幼儿个性化的研究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个性化教育,在对儿童个性的"内涵"的把握上应超越以前只追求差异的局限,强调个性中自由度的把握,充分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超越"与"趋同"并重,塑造个体良好的个性品质,将发展个体与发展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将是本世纪人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既需要对学生进行"坚守"式"培养合格建设者"的"入世"教育,也需要进行"超越"式的创新人格的"经世"教育,否则只有前者极易导致滞后社会发展的"工具性"教育,会降低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问题素养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创新人格,促进高等教育实现从"就业式"向"创业式"的教育递增,更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三超越"是我校"课堂文化"中的一个元素。所谓"三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它是我校"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思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朱海梅 《考试周刊》2012,(53):180-180
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身体健康,还应关注精神及心理的健康。文章探究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适应与超越现实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实践对象,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理论内容,其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以及关于人的主体性学说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何以可能"、"何以必须"和"何以实现"提供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能动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抓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误区的认识与超越思路的分析研究,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作为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尽力做到:角色意识到位;对教育对象有超越舐犊之情的大爱博爱;拥有思想和知识的本钱;掌握化"腐朽"为"神奇"的教育艺术;善于学习和总结以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信念伦理一直占据着教育伦理的核心位置,以"好心主义"为典型表征,但是"好心主义"在现代教育中已经丧失了其有效指导教育行为的功能。现代教育行为的伦理依据需要以"责任伦理"来补充和更新。责任伦理综合了主体对行动的责任感及对行为过程和后果的责任承担,同时责任伦理是行为者理智与情感的结合,是教育者超越单纯信念而结合教育实际,采取更加成熟行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建立在"主体—客体"二分基础上的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由于在思维方式上隐含着教育者以类似于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教育对象的倾向,所以易于造成人的本性失落和主体性丧失。当代西方"主体际"哲学由于单方面强调"主体—主体"思维模式,因此无法真正完成对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现代超越的任务和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既唯物又辩证的基础上整合了"主体—客体"思维模式和"主体—主体"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了"主体—中介客体—主体"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实现对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的现代超越开辟了光明之道。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社交服务手段,"微博"(Twitter)大大超越了"博客"对用户的种种限制;其强大的功能迎合了青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求,因而很快风靡全球。如何有效利用"微博"的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挑战。研究表明,运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可以站在发展的潮头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教育科学论坛》2010,(6):71-78
"有效教学"是当今教育的热点话题。一个区域的有效教学该如何推进?广元市利州区以"三级联动"的推进态势,超越对实践操作的引导,创设有效教学的生态磁场,使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充满活力,极大提升了区域内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从内涵的演进来看,"教育"的实践哲学渊源是"抑恶"与"求善",其内涵经历了从道德人格之善、健全人格之善,到社会人格之善的转变。由于正义源自人性,又是人性的首先价值,而且,它超越人性善恶和人性利己利他问题,是教育人性化的规范性条件和基本法则,所以教育人性化的实践哲学需要在规范伦理学范围内论证如何维护和实现正义。  相似文献   

17.
李晶  刘晖 《教育导刊》2010,(3):8-10
本文着重综合概括存在主义者们关于人及人性的论述,试着提炼为"存在人"的人性假设,并探讨它的特征:自为性;自由性;超越性。认为"存在人"的人性假设的教育学意义是:为强调教育的对象是能动主体的存在提供人性上的依据;教育应引导人由"自在"走向"自为";教育应引导人追求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是"人"的自觉,其本质是主体的"自我反思性构建",自我超越是"文化自觉"的根本要义。"文化自觉"与教师教育场域之间具有的内在耦合性及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诉求是促发教师教育文化自觉命题的"双轨"动因。教师教育文化自觉的向度、意涵、基本价值构成等体现为"文化自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教师教育场域中的具体释放或表征。从新世纪教育的使命出发,"文化自觉"应为教师教育实现21世纪"人文重建"使命的实践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有效教学"是当今教育的热点话题。一个区域的有效教学该如何推进?广元市利州区以"三级联动"的推进态势,超越对实践操作的引导,创设有效教学的生态磁场,使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充满活力,极大提升了区域内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20.
根据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需要,分析了国际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审视现有教学经验,针对教学需要,结合新的教育理论,构建了四种教学模式:"情景—探究"、"CDIO"、"小组合作—远程协商"及"案例学习—专题研讨"等教学模式,指出教学模式不断改造、超越和再创新,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