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抗战初期,河北省大城市及交通要道附近地区成为沦陷区。当时,国民党员以个人身份与中共进行广泛的抗日合作。随着抗战深入以及各地国民党组织的恢复,国共两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磨擦。考其磨擦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双方还存在着对敌后政权和民众团体领导权的争夺等矛盾。这些原因所起的负面作用,最终导致国共两党基层关系彻底走向对抗。  相似文献   

2.
从1939年底河南三青团组织成立,到1943年4月三青团一大召开这段时间里,河南三青团与河南共产党的力量都较弱,矛盾的焦点主要是对青年的争夺.通过宣传、争夺青年机构、开办训练班和精神讲话等方式,在青年的思想引导、理论灌输、领导权等方面展开了竞争.国共两党处理彼此间关系的态度也影响了河南三青团和共产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倡和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内始终存在着国共两党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实现,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它与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是同步进展的。  相似文献   

4.
国民革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革命角色和领导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由做工人阶级的"指导者"到做国民党的"合作者"、"监督者"、"同盟者"、"极左派在野党"、"重建者";其间虽萌发了争取革命领导权的思想,但既没有明确该如何落实,又对国民党左派抱有幻想,经历挫折后才开启独立自主领导革命的实践。由于早期力量弱小、领导理论准备不足、受共产国际外部干预以及国民党内部分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共在夺取革命领导权的探索中始终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关系。虽然此时的中共在成为中国革命事业领导核心的历史自觉方面尚未成熟,但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和开展革命斗争的实践,不断唤醒中共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为最终成为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东北的争夺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后中国历史的走向。熊式辉作为东北行营主任,是国民党方面同中共争夺东北的具体操办者,在负责同中国共产党争夺东北的两年多时间内,消极被动,一筹莫展。他担当接收东北重任,却严重缺乏信心;紧急关头纠缠于人事安排,延误先机;外交接收消极被动,无法达成原定的接收目标;军事接收放弃努力,挂冠而去。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争夺中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文化领导权理论是葛兰西一个伟大的创新,葛兰西认为,在西方夺取文化领导权是夺取政治权力的先决条件,而文化领导权的实现要实行“阵地战”,其依靠力量是有机知识分子。今日世界之局势较葛兰西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却从未停止过,掌握文化领导权对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晚晴政府在戊戌变法时期,漠视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和政府形象建构,在传媒领域既无物质基础,又乏制度架构,更无权威话语,失去了话语主动权。当代中国要吸取历史教训:在媒介格局上,强化党媒和党的新闻队伍建设;在信息监控上,推行"以法治媒";信息内容上,建构代表先进文化的权威话语,以实现党和政府的传媒领导权,建构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根本问题。瞿秋白第一个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并为如何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进行了探索和论证,指出无产阶级必须争得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注重农民问题,加强工农联盟,必须强调同资产阶级右翼争夺领导权,必须争取对政权和军权的领导。瞿秋白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为中国革命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独立评论》阵营中的丁文江、胡适等人针对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军事"围剿"提出了政敌观。他们认为共产党势力得以壮大有着深层的原因,国民党的"剿共"政策只能使中国政局更为混乱,国共两党应通过政治途径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其政敌观虽具合理性,却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政治力,但它从另一维度反映了共产党力量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取得合法政治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孙中山与陈独秀对国共合作认识的出发点不同:孙中山试图通过国共合作要共产党人服庸其三民主义,陈独秀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希望借国共合作壮大自己的力量;对国共合作前途的认识也不同:孙中山是要建立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则根据马克恿列宁主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上,孙中山要中共完全服从国民党的领导,而陈独秀则强调共产党的独立性。歧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的理论基础差异、现实政治需要不同,以及共产国际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已经30年,改革开放还将继续深化、拓展,因此,认真研究改革开放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十分必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困境之中依据我国国情和世界范围内时代主题转换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大创举。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对党的领导来说,实行改革开放会有风险,但比较起来,不搞改革开放或改革开放半途而废风险更大。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同样,党的领导也必须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马 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历史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辉煌发展历程,这一制度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多党派合作共存、政治协商、互相监督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统一战线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组织保证,协商政治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4.
民主既是普适的又是特殊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自己的“中国特色”:其本质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本保障是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执政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对执政党的自身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出了一系列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党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艰苦奋斗的最终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共合作的中国大革命(1924—1927年)举起了反帝反封的旗帜,共铸了大革命的辉煌。然而,自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之日起,中共就没能掌握领导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势力却不断扩大、进而扫除共产党仅有的部分权力,最终导致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作著认为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正是共产国际直接干预国共合作,执行倾斜政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有今天可喜的局面。中国共产党 始终以推进中国现代化为已任;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现代化建设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胡厥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人和领域人之一,他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探讨他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对当前进一步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睛的多党合作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学习研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带领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的历史。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学习型政党这个重大历史课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作出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贡献。总结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