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主义(一译“地区主义”)于二十世纪在欧洲得到了较好体现,但东亚区域主义将在自由贸易区建成后面临一个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区域主义自身的脆弱性和东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共同造成的。中国战略机遇期内能否通过有效的双边外交解开周边外交中的“疙瘩”、增进东亚区域主义的认同、更好地以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身份参与东亚事务,决定了中国国家利益能否得到充分实现。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东亚的经济地位发生过较大的变化,在解放初期,中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在东亚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是,1957年反右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后,由于“左”的错误,我国经济遭到了较大破坏,发展缓慢,而同时,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迅猛发展,逐步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我国经济在东亚的地位落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之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其速度和总量都超过了东亚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了东亚地区的经济大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东亚合作中存在着许多重大的利益。通过东亚合作,除了可以把东亚经营成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立足点和根据地之外,在具体的利益方面,还有助于为中国提供一个安全的周边环境,维护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在东亚拓展空间,以及推进中国西部大开发等。  相似文献   

4.
1592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且兵锋直指中国。明政府应朝鲜请求出兵救援,经过七年时断时续的战争,中朝联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作为古代东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场战争对东亚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意,源远流长的两国关系更为密切与巩固;壬辰战争后,明政府对日本一直持不信任的态度,多次拒绝其恢复邦交和贸易的要求,中日两国丧失了恢复邦交的最佳时机;战争大大恶化了朝日关系,虽然战后两国最终恢复了邦交,但战争的阴影一直影响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于地缘因素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农业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东亚区域合作道路.东亚区域合作对于中国保障粮食安全,减轻经济全球化以及跨国问题给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东亚国家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已展开合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中国有必要发挥一个地区大国的作用,推动东亚区域相关合作不断深化,在区域合作中寻求中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6.
作为东亚的大国,中国在近代沧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地位较低,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中国成为东亚地区最早摆脱殖民统治和殖民奴役的国家之一,在东亚的政治地位逐步跃居首位,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用“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空前提高,已经成为东亚及至世界的政治大国。  相似文献   

7.
东亚同文书院是由日本东亚同文会于1901年设立于上海的高等教育机构.以东亚同文书院的冲绳留学生为线索,从上海与中国、殖民地状况,东亚同文书院和殖民地统治、突破冲绳留学生的最难关、就职于上海金融界和"满洲国"、冲绳人中的战争支持者、上海的贫民层和中国观、战后复兴冲绳的人才等几个方面考察近现代中国上海和冲绳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1937—1945年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东亚地区存在着两种国际秩序的较量:以“门户开放”为特征、美国主导建立的华盛顿体系;以“共存共荣”为特征、日本企图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导致了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初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起“大东亚共荣圈”。但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只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9.
东亚秩序处于政治、经济、安全等不同领域的分割状态,出现了多种秩序主张.尤其是2010年以来,美国重返东亚导致地区变局,日本沦落为地区秩序的捣乱者,东盟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中国则进入战略等待期和战略突围期,东亚秩序处于变动之中.作者认为,构建和塑造东亚秩序的一些基础条件已经逐步形成,当前型构之中的东亚秩序体现出开放性、可渗透性、双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并行、大国提供地区公共物品、相对较低的制度化水平、国家间制衡以防止地区霸权等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政治发展不平衡、战略互信缺失、对东亚地域范围和主导权分配上的分歧.基于此,东亚秩序建构的主要路径和突破点在于,超越既有的功能性合作,妥善处理分歧,积极推动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人们对曾经创造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东亚的过去和未来都表示怀疑和担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东亚经济高速发展有着相似的外因和内因,但二者并无必然的联系。虽然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东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使东亚经济发展困难重重,难以继续保持过去那样的辉煌,但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就标志着东亚经济飞速发展的消失,东亚发展模式的破产。东亚各国的经济基础设施并未遭到大的破坏,亚洲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东亚的市场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因此,经过数年的调整与恢复,东亚经济将出现一个新的发展,亚洲特别是东亚的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仍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共同经济和安全利益的驱动下,东亚国家利用地缘优势积极推动多边合作的深化,但也存在明显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复杂的战略态势等一系列影响多边合作的因素。作为东亚地区的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东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融入东亚合作之中,努力实现安全困境的弱化和相互依存的强化应是中国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东亚一体化进程取得了巨大进展."东盟+1"、"东盟+3"、"东盟+6"、东亚峰会等进程,无疑都是东亚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的重要标志.然而,东亚一体化要继续大步推进直至完成,仍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最主要的是一体化应沿着一个什么样的路径发展下去.对于这个问题,各国又在诸多选项上存在着争论,这包括:东亚一体化应该走机制化道路还是采取一种松散的、非制度化的合作方式;一体化应该采取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合作方式;在涉及区域主导权的问题上又存在着小国主导还是大国共治的争论.这些问题是区域一体化过程中涉及的根本性问题.路线问题不解决,东亚一体化就很难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3.
东亚的战略发展态势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战略.一种是日本、中国奉行的发展战略,面向未来,追求全方位影响;另一种是美国奉行的"均势"战略,面向现实,力图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冷战结束后,在美日矛盾与美中矛盾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两种战略态势的冲突.未来东亚的发展过程中,"均势"战略的实施将会遇到巨大的阻力,而发展战略也有难点,最终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战略,将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在世界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必然促使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也必然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围绕中国的东南亚贸易区和东北亚贸易区也一定会促使东亚向着一体化发展方向迈进。同时,东亚的一体化也会发生泛化,东亚各国应共同主导东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防止日本一国主导东亚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东亚朝贡体系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上,中国独特的地缘优势、强大国力和先进文化决定了其体系塑造者的地位和作用;体系核心地位、和平主义理念决定了其和平维护者的地位和作用;薄来厚往的原则、朝贡制度的完善决定了其贸易推动者的地位和作用;德化教育、礼治天下的文化精髓决定了其文化传播者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作为东亚朝贡体系的核心国家,对于维护古代东亚长期的和平与稳定、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虽然东亚区域合作起步比较晚,但是潜力大,发展速度快,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东亚国家正探索建立独特的区域合作机制.但东亚合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东亚合作机制应如何建立,以推动东亚合作稳步、持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东亚汉诗是中国文化艺术与东亚各国思想、语言、文学、艺术融合的结晶,是历史上东亚文化共同体的集中体现。东亚汉诗虽然有着相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规范,但是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东亚诗人,写出来的汉诗却往往有着形同神异的妙处。正是这些丰富的同中之异,表现出了东亚诗歌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并对东亚各国诗歌文化乃至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各地区也先后出现了区域一体化的浪潮.区域一体化促进了东亚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东亚区域一体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东亚区域一体化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东亚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与潜力的地区,儒教伦理的演变及其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新儒教伦理在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渗透是对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命题的挑战,也是对战后西方主流派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重构,它预示着东方现代文明发展的一种新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对"中韩端午申遗之争"的学术反思.全文从端午节的起源年代问题入手,首先回溯了韩国江陵端午节与中国端午节先后申遗的过程.作者认为,尽管"中韩端午申遗之争"在中国激发了政府及民众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的热情,具有积极意义;但围绕端午节的国籍之争,明显存在着以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简单替代地域文化历史边界的错误倾向.其次,在回顾端午节起源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端午节对于古代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琉球和越南等地区的影响与传播情况,并指出这一影响与传播,是发生在以中国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内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代东亚地区文化共享性的积极结果.作者认为,在全球化与区域整合成为重要课题的今天,不应当再用民族国家意识对地域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强制划分.相反,我们应放眼未来,立足于地域文化共享的立场,把端午节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是地域共同文化财富,看作是促进东亚区域认同、合作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资源加以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