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勃经世致用的人生精神、耿介独立、通达超然的人生姿态、矫厉不群的人格操守,以及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浓郁情志和昂扬壮大、超然感伤的基调,都是因他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而这三家思想中又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初唐诗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2.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表征,在超然旷达中进行了思想观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肖智成 《文教资料》2013,(17):15-17
独特的个性气质、坎坷的人生经历与多样的文化浸染,共同构建了汪曾祺复杂的思想情感。深厚的古典文化、新潮的自由意志、真淳的生活态度与高雅的超迈精神,一起圆融内化为汪曾祺超越现实而隐逸人间的独特情怀。隐逸情怀无疑是其创作思想中的一个维度,主要表现为崇尚自然的乡土情怀、旷达超然的人生境界、边缘诗化的叙事立场与明净淡远的审美倾向等。  相似文献   

4.
试论《超然台记》在苏轼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之所以能够在青壮年时期就写出了著名的《超然台记》,是因为他在青年时期就对人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从儒道释三家思想中汲取其有益营养,向北宋先贤学习的结果.超然思想形成后,使他淡薄名利,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从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令后人研究不已的东坡文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地方最高行政的密州知州,苏轼对文化的重视必定会对给后人做出良好的榜样。苏轼发挥自己文学创作方面的的特长与优势,坚持自己的诗词创作,与在密州当地和密州之外的同僚与朋友相唱和,形成了密州良好的文化氛围,又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修葺了超然台等多处文化设施和文化景点,这都给后人以良好的影响与启示。苏轼用自己的天才与妙笔为密州的山川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容,为密州的社会人文也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苏轼以集大成式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密州、为中国的中秋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中秋节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含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化。苏轼修葺超然台、创作《超然台记》等形成了自己的超然思想,开启了密州超然思想发展的历程,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诸城今天的超然文化。  相似文献   

6.
元丰三年(1080年),年近半百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痛苦的人生经历中苏轼不断思考。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融通,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让苏轼形成了淡泊、通达、恒久的人生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个智者,他从小就对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他青少年开始直至密州任上提出超然物外思想为止,分析研究他在各个时期对人生思考的言论和行动,得出了"超然思想的提出是他人生思考成熟的标志"的结论。文章还阐述了超然思想对于认识人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余蕾 《文教资料》2007,(24):103-106
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纯美的艺术形式营构、对自我人性的充分肯定和对世俗的睥睨对抗。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以其诗画美与音乐美交融的艺术形式、张扬完满人性和疏离世俗人生的生命态度,与唯美主义创作理念不期而遇,体现出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但是他的这种倾向又不同于西方和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唯美主义,他没有表现颓废、享乐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对人性、人道的追求以及对生命、自然的热爱。这些都使得他具有一种超然的气质。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中通过美化神仙和道教境界的方式来否定现实人生的剧本可称之为神仙道化剧.儒家和道家政治思想和政治精神就作为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传统而被后来人分别继承发扬.元代杂剧在对这两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中,更倾向于道家人文情怀.道家情怀展现在文学中,常常体现为自然潇散的人生形式和超然忘我的人生境界,以及由此化生出的混同自然、任性无为、超然不受物累的生命态度,这一倾向在神仙道化剧中体现更突出,而许多人神恋爱方式的剧作所表达的倾向则大多是绝意尘世归依自然,其中主要是对自然的美和隐逸生活加以称赞,并通过这赞美使人世的繁华暗然失色.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中通过美化神仙和道教境界的方式来否定现实人生的剧本可称之为神仙道化剧.儒家和道家政治思想和政治精神就作为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传统而被后来人分别继承发扬.元杂剧在对这两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中,更倾向于道家人文情怀.道家情怀展现在文学中,常常体现为自然潇散的人生形式和超然忘我的人生境界,以及由此化生出的混同自然、任性无为、超然不受物累的生命态度,这一倾向在神仙道化剧中体现更突出,而许多人神恋爱方式的剧作所表达的倾向则大多是绝意尘世归依自然,其中主要是对自然的美和隐逸生活加以称赞'并通过这赞美使人世的繁华暗然失色.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印度教派冲突接连不断.教派冲突早已越出宗教内部的范围,而与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不仅教派组织与政党关系密切,政党代表教派利益,而且教派主义与民族分离主义相结合,直接影响着印度政局的稳定和民族团结,甚至影响着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明清秘密教门中的“无生老母”信仰 ,是罗教教主罗梦鸿在否定当时民间所流传的无生父母即是阿弥陀佛的基础上 ,杂糅儒释道三家经典中的某些内容 ,加以改造、创造而成 ,后经罗教弟子及黄天教等的发展 ,变得更加具体和丰富。而秘密教门中有关“天盘三副”或“龙华三会”信仰 ,则是在中国古代异端教派关于“弥勒救世”和“末劫说”的基础上 ,再融入对“无生老母”的崇拜而形成的。对于秘密教门的信仰体系和基本教义 ,既要看到它在反封建统治中的积极作用 ,也要看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后弘期之初,在古格王室的大力扶持下,佛教从上部阿里地区开始弘传,阿里地区一度居于全藏宗教文化的领先地位。同时,后弘期前期也是西藏佛教发展史上一个极具活力的时代,宗派竞起,精彩纷呈。在这一过程中,卫藏地区后来居上,各教派在卫藏地区相继创立,并传入上部阿里地区。其中,止贡噶举派成就特别突出,得到西藏西部的古格、普兰、拉达克等地方政权的支持,成为阿里地区主导教派。15世纪初,格鲁派在卫藏地区兴起并迅速传入阿里,得到古格政权的大力扶持,成为古格境内的主导教派;另一方面,拉达克政权则开始转而成为主巴噶举派的信徒,双方在宗教派别的信奉上渐生分歧,格鲁派与主巴噶举派的矛盾日益增加,以致双方冲突不断,直至古格政权崩溃。  相似文献   

14.
20 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由两个阶段构成。魏玛时期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出法制化、非宗教化、民主化和职业化的特点。二战后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则在突出解决教派与非教派学校之间、引进外国教育制度和思想与保持传统教育制度与思想之间以及化主权与各州合作之间的三大矛盾。  相似文献   

15.
布什竞选连任的宗教因素及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布什获得连任后很少有人怀疑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了。美国社会的宗教种类繁多,可谓世界三大宗教兼而有之,而且即使处于主流地位的基督教也派别林立。总体而言,这些宗教派别一般能够相安无事,并基本遵守政教分离的宪法原则,一方面不干预国家政务,另一方面却在自觉不自觉地承担协助政府安定社会秩序的功能。本文试图从宗教对布什竞选连任成功的作用出发,分析美国宗教势力尤其是占人口43%的福音教派的崛起对美国内政特别是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相伯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爱国主义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民族性是贯穿马相伯各种思想的一根红线;积极追求民主共和,倡导地方自治是他晚年思想的鲜明特色;马相伯一生能紧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是他思想的最大特点;他还是一位天主教信徒。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马相伯的思想从不同方面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戴震在其思考中表达了对作为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的反抗以及对个体生命深切的关怀,本文试图通过对"以情挈情"的分析,去感受与揭示处于"前近代"中的儒者在面对道德上自我主宰与政治上个人绝对不受侵犯的纠缠时所作的应对。  相似文献   

18.
老舍富有个性特征的创作风格与他那特殊的经历以及由此铸就的独特的性格为人有关。试图从独特的成长经历奠定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基调、浓厚的恋京情结造就了老舍小说鲜明的"京味儿"特征、末世旗人的特殊境遇造就了老舍小说浓烈的满族文化内涵;浓厚的宗教情结提升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境界等四个方面来探寻老舍小说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9.
许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1(4):111-113,134
洛克的《论宗教宽容》批判了当时英国国内出现的政教不分以及教派之间互相迫害的状况,主张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从政教分离与信仰自由两个方面对《论宗教宽容》进行解读,从而剖析作者的宗教宽容思想.  相似文献   

20.
作为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东晋名士风流呈现出高度的诗性与艺术美。以?世说新语?为媒介,以风流蕴藉的人格趣尚为契合点,李白对东晋名士风流采取了一种诗性的接受方式。其飘逸不群的人格气质、入仕方式的设定以及平交王侯的干谒心态都与东晋名士风流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将东晋名士的逸兴勃发和任乐精神纳入到诗歌创作中,形成了飘逸俊发的诗歌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