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璐 《天中学刊》2014,(2):14-18
我国有关执行回转制度的规定见于《执行规定》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条文规定的简单粗陋给司法实践操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在司法实践中,有关执行回转案件的识别、执行标的的认知,执行回转中相关费用的负担等问题,是困扰法官实务操作的主要问题。在执行回转案件的识别问题上,不同的"回转"应当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和程序,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权益,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平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行为"、孳息、迟延履行金和迟延履行债务利息的回转各有不同的特点。在相关费用的负担上,应结合公平原则和具体操作的可行性进行具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执行回转与执行错误赔偿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法律适用、责任承担、执行程序、法律后果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执行回转与执行错误赔偿的根本区别,指出了执行回转与执行错误赔偿的立法缺陷,提出了执行回转与执行错误赔偿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迟延履行利息主观上是对当事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惩罚,客观上是对债权人迟延履行期间损失的赔偿,公私法性质兼有之。其具体的计算是包括本息、诉讼费等在内的金钱债权的全部×迟延履行期限同档次的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间届满日到法院控制执行标的日之间经过的期间。迟延履行金的执行发动,根据执行所依据的法律文书是否明确告知迟延履行利息制度而有不同,已经明确告知的,以当事人书面申请为准,未明确告知的,在释明的基础上以当事人书面申请为准。  相似文献   

4.
汉代的刑罚不同,执行的方式也就不同。在笞刑的执行方面制定有专门的法律,有较为严格的执行程序。在执行没收罪人财产以及将其妻子收至官府做徭役方面有法定的执行机关或执行人员按照法定的执行程序进行。为确保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汉代还规定了劳役抵债和替代执行制度。  相似文献   

5.
执行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司法权威的一大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困扰法院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被执行人不主动履行"和"被执行人的财产难以真正查明"无疑是两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植入宣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讲有利于执行威慑机制的建立,是破解上述两个执行难瓶颈的有效利剑.因此,建议在强制执行程序中植入宣誓制度.  相似文献   

6.
当前家事案件的执行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国应通过立法重构家事案件的执行程序,完善现行立法,建立专业执行队伍,善用调解手段,逐渐摆脱过分依赖司法强制措施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执转破"互通机制是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的制度创新,并由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一方面,我国执行案件积压过多,运转低效;另一方面我国启动破产程序的案件数量过少,运行不畅。对此,我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规定执行案件可以移送破产审查,从而打通了二者之间的通道。"执转破"互通机制具有化解执行难题、公平清偿债务以及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但具体实践中仍存在制约因素。为此,我们应在"执转破"互通机制的启动、调查、受理和施行各个阶段继续改进和完善,从而使该机制充分释放执行程序和破产程序的活力,实现高效运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法在特殊程序中明确规制对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是刑事强制医疗司法化改革的起点。然而强制医疗司法化的实现,还有待强制医疗执行程序的司法化改革。文章基于执行程序中执行主体、执行场所、执行费用以及执行监督的实务考察,分析了执行程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9.
代位执行,是基于民法中债权人代位权的原理而形成的一种执行法律制度.研究目前代位执行程序和实体上存在的诸如代位执行程序中第三人异议的处理问题,代位执行中到期债权的范围延伸问题等有助于代位执行权更好地行使.  相似文献   

10.
关于执行难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民法院生效的民事经济案件的判决 ,执行难是我国现阶段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本文中笔者指出了生效判决得不到执行的恶劣影响 ,并分析了执行难的原因 ,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民事判决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而执行程序制度是其保障,应从加强立法、明确当事人举证责任等方面确保生效裁判的依法执行.  相似文献   

12.
执行调解制度在执行程序中有存在的正当性,执行调解与民事裁判的既判力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执行调解也是司法实践的需要,在执行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执行程序理念,能有效缓解执行难问题,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执行调解应理解为一种常规性的司法制度和司法方式。  相似文献   

13.
执行调解制度在执行程序中有存在的正当性,执行调解与民事裁判的既判力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执行调解也是司法实践的需要,在执行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执行程序理念,能有效缓解执行难问题,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执行调解应理解为一种常规性的司法制度和司法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人不履行行政协议时,行政机关如何救济成为学界和司法实务界讨论的热点。相较于反向诉讼、民事诉讼与行政优益权等路径,非诉行政执行更具有合理性。尽管最高人民法院通过颁布司法解释确立了行政协议非诉行政执行制度,但是学界依然就行政协议能否作为执行依据的问题存在争议。同时,非诉行政执行的执行程序不完善导致协议当事人权利受损的风险增加。从现行行政协议非诉行政执行制度来看,应通过拓宽执行依据范围、完善执行程序来构建并完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诉讼是维护大学生受教育权的一个途径。虽然近年来大学生起诉高校或省级教育行政机关从而启动行政诉讼的案件并不多见,但是,其中少数案件产生了生效判决,从而引发了判决执行的问题,值得我们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民事执行措施是民事强制执行制度的核心内容,在民事执行程序中举足轻重.本文从分析我国民事执行措施立法和实践中的缺陷入手,结合民事执行措施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完善与创新民事执行措施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刘艳 《文教资料》2014,(31):181-183
政策执行的程序是高职教育政策常态执行的重要保证。在高职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程序的简化或缺省和执行监督的失效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偏离。研究执行程序对高职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是为了找出政策执行偏离的原因,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出消解路径,以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执行难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应当执行并可以执行的案件难以执行.执行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缘"、"人缘"关系的干扰;执法立法工作滞后;司法的独立性不到位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纵容;社会信用意识差,刑法的保护力差.为了解决执行难的相应对策为:制定强制执行法;革除体制弊端;强化执行权威;加强社会信用意识的建设;建立与完善被执行财产的查证制度和切实解决"地缘"、"人缘"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离婚案件中探望权执行具有不同于一般民商事案件执行,这类案件的执行,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强制实现判决书上确定的权利,还需要顾及相关当事人的情感和将来良好关系的维持。解决这类案件执行难的对策,必须首先完善立法,细致规定探望权案件的执行问题,同时应重视思想教育,讲究执行艺术,探索新的执行方式,确保实现探望权案件的执行目标。  相似文献   

20.
"执行难"是生效民事裁判不能及时得到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情况。"执行难"既削弱了司法权威,使案件当事人对司法救济生出质疑,又影响社会和谐,聚集社会矛盾。倘若生效裁判的涉诉主体为特困群体,因其主体的特殊性,其执行问题就会变得难上加难,执行救助制度是破解涉诉特困群体执行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采用多种手段对涉诉特困申请执行人进行必要的救济,既切实保障了涉诉特困群体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现实窘境,又缓解了社会矛盾,凸显司法的权威性。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率先出台了相应规章,有针对性地对涉诉特困群体进行执行救助。通过价值分析的方法判断现存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制度的价值,对该制度的目的价值和功能价值进行剖析,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