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探讨求真,我是这样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变浮为沉的方法”的 一、观察思考 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形后,我把带盖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师:塑料瓶是沉是浮? 生:浮。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带盖塑料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科学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运用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事先准备了橡皮泥、鸡蛋、塑料尺、马铃薯、易拉罐皮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解决“怎样使它们浮在水面上”。选择塑料尺是因为在以前的课上,我发现塑料尺竖着放、侧着放会沉入水中,如果轻轻地平着放则可以浮在水面上。课上,我出示塑料尺,问:“把它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争论不休,有的说沉、有的说浮,这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没吭声,拿着塑料尺竖着放入水中,塑料尺沉下去了,接着我让学生自由研究: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塑料尺浮起来。学…  相似文献   

3.
《沉和浮》一课教学生认识沉和浮的现象,使学生知道哪些物体在水里沉和哪些物体浮,还要求指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浮的物体沉下去,使沉下去的橡皮泥浮起来。我认为这一课是发展学生创造精神的好材料,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思维,去创造,要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鄂教版小学自然第一册第12课《沉和浮》的内容是根据《自然教学大纲》总目标“使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而编排的。沉和浮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地认识与沉和浮有关系的自然事物 ,为学习水的浮力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打下基础。教材的编写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清哪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沉哪些物体会浮 ,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其在水中的沉浮发生变化 ;第三部分是小船载重的选学内容。教材的编写是以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 ,小学一年…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 ,来获取更多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 设置悬念 ,调动学生好奇心小学生的好奇心只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 ,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现象 ,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 :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导入时 ,我让学生把石头、木块、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然后问 :“什么样的物体会沉 ?什么样的物体会浮 ?”学生答 :“重的物体沉 ,轻的物体浮。”我拿出一大块泡沫和…  相似文献   

6.
李强 《中小学电教》2009,(12):48-50
一、教材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使沉在水底的小瓶浮起来和使生鸡蛋浮起来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借助漂浮物、改变形状、改变重量、在水中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做”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只有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让所要学习的内容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内在需要,他们才能主动地去发现与创造,从而丰富自己的世界。在一年级新生初入学阶段,一般总要学习一套广播体操。一次,在学习刚结束时,有一位学生向我提出:“老师,学这操真没劲。”回想自己孩提时,何尝没有同样的感受。我想,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呢?如何消除学生这种感受呢?在又一次上课前,我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居然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此有同感。我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随后,我便与…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来获取更多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 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只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导入时,我让学生把石头、木块、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然后问:"什么样的物体会沉?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学生答:"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我拿出一大块泡沫和一个小铁钉放到天平上称,泡沫块重,铁钉轻.让学生放入水中,看到泡沫浮、铁钉沉.学生自己把刚得出的结论否定了,由此设下悬念:到底什么样的物体沉?什么样的物体浮呢?这样就把学生内在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便主动设计起实验进行研究,也就是进入了新课学习.因此,调动学生好奇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要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常有把学生的已知当作是未知来探究的情况。比如苏教版《科学》中《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不少学生已经知道食盐能使蛋浮起来,如果还设计让学生去探究食盐能使蛋浮起来,显然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但改为让学生去  相似文献   

10.
教学分析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以“固体和液体认识”为基础,围绕“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安排了四组教学活动:想办法使橡皮泥和铝箔浮起来、研究小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探究鸡蛋或土豆浮起来的方法、用沉浮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听话的鸡蛋     
小猴最喜欢山羊老师上课。今天,山羊老师拿出两个相同的、装着清水的透明玻璃杯,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鸡蛋,对大家说“:这只鸡蛋只听我的话,我让它沉它就沉,让它浮它就浮。你们相信吗?”“不相信。”大家摇头。“那我今天就来演示给你们看一看。”山羊老师微笑着扫视了大家一眼,转过头对鸡蛋说“:鸡蛋呀鸡蛋,你听好了,给我老老实实浮在水面上,否则,我把你煮了吃掉!”他把鸡蛋往水杯里轻轻一放,水面一阵晃动,鸡蛋竟像一只乒乓球似的浮在水面上了。接着,山羊老师又掏出一只鸡蛋“,这只鸡蛋是沉还是浮呢?”“浮!”学生们回答。“沉!”小猴说…  相似文献   

12.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才能进射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一次教学活动使我明白: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去探究、去思考、去尝试,最终会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一过程是学生最有可能进行思维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题,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并计算一下自己房间的面积。第二天上课,我让全班同学交流自己完成作业的体会。下面是这一片断的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13.
吴明锋 《文教资料》2005,(17):133-134
时下,祖国大地正在打响一场构建“和谐社会”之战!有时我就想,课堂是不是更需要一种和谐?综合“和谐社会”的概念,我想“和谐课堂”应该是指能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宽松环境。这不由地让我想起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某决策者说的一句话来:只有和谐,才能健康发展。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他们亲身去感受,用他们的心灵去体会、去研究,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学生才能真正达到乐学、会学、勤学的境界。在这方面,我在上生活课的时候感受颇多。记得上“我爱秋天”这一课时,我想与其在教室枯燥地说秋天,不如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秋天。在秋风里,  相似文献   

15.
我教《沉与浮》一课,由于备课时按主观想法设计教学、发生了令人难堪的情形。 设计教案时,看到教材上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物体,要求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弄清楚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我一边不太在意地准备着实验器材,一边想:木块、兵乓球、铅笔、石块、橡皮还有铁钉,这些东西谁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沉是浮呢?做实验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刘老师正在讲《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内容。刘老师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通过使用在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起来,从而知道通过改变水的密度能够改变水中物体的沉浮”这一科学道理,特意设计了一个课堂观察实验:给每个实验小组提供鸡蛋、烧杯、盐、水,让小学生亲自动手探索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各小组的同学十分投入,认真地做实验,忽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我们组的鸡蛋在盐水中总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浮着的。我把鸡蛋的大头朝下放在烧杯里,它又反过来大头朝上了。”我也发现了这种现…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个科学游戏:裁判先给每个参加者各发一份用品,其中包括一个空的玻璃罐头瓶子、一只鸡蛋、一份盐、水。接着,裁判宣布要求:先将瓶内装满水,然后利用现有的这些东西,想办法使鸡蛋既不沉于瓶底,又不浮在水面上。谁先做到这一点,谁就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实践使我逐渐体会到: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决不能机械地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把人们已获得的科学成果简单地拿到课堂上去进行验证。必须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知识的发展过程,启发学生探讨知识的来龙去脉,追根溯源。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各种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课堂展示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得成就感的重要平台。在语文课教学中,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展示活动中去,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厌学到想学能学,进而会学最终学会。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何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所应重视的问题了。我想,只有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才能使数学教学与时俱进,同时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