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贾平凹说,对人生,我不是看得很乐观。他说,年儿好过,月儿好过,日子难过。这每一天它都难过,这每一天每一天都得要过去。……对人来说,小段小段的,它有它的欢乐在里头,但总体来说它不是欢乐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吧,我看过托尔斯泰有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原话不是这样的“,我们都诞生  相似文献   

2.
黄育海 《当代学生》2012,(Z3):39-40
好多人的人生都是因为书改变的;有些人不是因一本书改变,但在读书过程中他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贾平凹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说得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因为诸多限制,我们没有办法亲眼看见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办法亲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和他的小说   贾平凹 (1953~ ),陕西丹凤县人。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出版社与杂志社任编辑。 1984年成为专业作家。 1992年任新创办的《美文》杂志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妊娠》《废都》《高老庄》《怀念狼》;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天狗》;散文集《心迹》《抱散集》《静虚村散叶》等。 许多人不知道贾平凹的“凹”到底该读 wā还是ā o。其实,他自己说得非常明白:“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顺通;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又言“苦于…  相似文献   

4.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恐怕就是为什么一块垫脚石在一般人眼中是丑陋不堪、一文不值,而在艺术家(贾平凹《丑石》)眼中却成了审美情感载体的“美石”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1979年,作家孙犁在与一位评论家关于《铁木前传》的通信中说:“这本书对我说来,似乎是不祥之物”。而对我们来说,这“不祥”已不是作家所说的那些原因了,因为即使在今天许多评论家的眼里,孙犁也仍是一位“不跟人家跑”,不人云亦云的作家,并公认《铁木前传》是独特的不用现成公式和口号来创作的典型。然而事实上,正如恩格斯说的:“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间,它同化着外界供  相似文献   

6.
cc妹妹并不是随天魁星诞生的,应该说是从《CS》中演变出来,后来跟着我打遍《传奇》、《冒险岛》,最后来到了《倚天Ⅱ》。每个游戏都有许多的故事,快乐的,悲伤的,但是都让我有不枉游戏此“生”的感觉。天魁星的开区给了CC妹妹又一次生命,还是倚天菜乌的我挣扎着想在这个新服务器中出人头地。好吧,不要那么高的梦想,好歹混出点名气。  相似文献   

7.
1.《人性的弱点》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济南的燕子山下,当时正在一个校长讲习班上学习。这本书是“五角丛书”中的一本,每本五角钱,到书店买到后,学习班刚好结束,所以这本书是在回家的火车上一口气读完的。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实实在在的人生导航的书,他告诉你,要赢得人,先理解人。成功对于每一个平常的人来说,都是可望又可及的,只要你付出该付出的。更现实的是,他教会我学会自我调节和调节别人。   一个非常基本而许多人却做不到的思维方式——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我从中收获最大的人生理念。我把这一理念用…  相似文献   

8.
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文段:“后来,在成长的岁月里,我又折了许许多多的小纸船,却没有几只漂过大塘的。到底还是外婆说对了:不是每一只船都能一帆风顺地航行到彼岸。我想,在人生的大海上,人人都要经历欢乐、痛苦、失败、成功,只有坚强上进的人才能劈波斩浪,到达理想的彼岸。”文段  相似文献   

9.
回眸高三     
作家柳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回首高三这一年,何尝不是如此。这短短的三百余天,看似漫漫人生中的匆匆一瞬,却蕴含着百般滋味,每分每秒都有着它无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快乐是什么?     
不快乐是因为生活与预期不符。我们的要求不能满足,认为人生不是它“应该”有的样子,我们就会快乐不起来。所以我们会说:“要怎样怎样我就会快乐。”但人生没有那么完美的。人生常出现愤怒、沮丧、成功、失败,提出快乐的条件其实是自欺。境由心生,快乐得靠自己决定。很多人一生的生活方式,好像有一天他们会抵达一个名叫“快乐”的公车站。他们以为,有一天所有的事物都会变得完全符合理想,到时他们可以喘口气,说:“我终于找到快乐了!”所以他们的一生都可以用“只要怎样怎样,我就会快乐”作一总结。我们每一个人都得做一个决定:…  相似文献   

11.
山石:贾平凹散文之魂孙德喜贾平凹在《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中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明月”与“山石”对于他散文创作具有特别的意义。贾平凹正是立于坚实的的“山石”之上展示他那轮从心灵深处幻化而出的空灵的、清秀的“明月”。因此,我们说作为主体意象的“山...  相似文献   

12.
鹿荣 《语文学习》2010,(3):49-49
在《欢乐中国行》、《同一首歌》之类的文艺演出中.主持人或演员问候观众时.有的喜欢说“大家好”.有的则习惯说“你们好”。“大家”与“你们”都是人称代词.可以指称不止一人的对方.但给人的感觉却并不完全相同.“你们”是典型的第二人称代词.是“你们”当然就不是“我们”。“你”、“我”完全不同.一个“你”就把说话人跟听话人划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阵营.  相似文献   

13.
《故乡》最早发表于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1923年鲁迅将它收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并且在小说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说自己做小说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里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写小  相似文献   

14.
<正>我挺喜欢这部片子,在这个被技术狂轰滥炸的年代,这样不依靠特技支持,单枪匹马靠温情和情感打动人的电影真是不多了。因为职业的关系,常常会采访到一些创业总裁。有一次我专访了多尔贝定制家居的董事长,在我问他的业余爱好时,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并且相当赞同。他说,人生是一种体验,不是吃得好,穿得好,挣多少钱,冒多少险。当时我就使劲儿点头,因为我太赞同这句话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好像太专注于把某次旅行,某次恋爱,某次冒险,某次"难忘的经历"当作特殊的人生体验,而忘记了人生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种体验。我们总是把旅行的短  相似文献   

15.
闲来,捧读贾平凹先生的文章——《我的老师》,感叹先生洞察人生的深微。这个“孙涵泊”,让我看见了蓝天的纯净,绝壁的崇尚和海的威严,并使我顿悟:“传道授业解惑”者,不单单是三尺讲台上的教师,还有不少于生活每一点滴中让我们灵光一现,找回本真的良师。  相似文献   

16.
杨路宽 《中学文科》2009,(4):M0002-M0002
各位编辑.你们好!我是河北的一名高中生,目前,因为有《哲理》的陪伴,我的高三生活过得很开心,谢谢你们!此生能遇到《哲理》,就如《哲理》2009年第2期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金风玉露一相连.便胜却人间无数”。现在,在我们班里出现了广泛传阅《哲理》的“盛景”。她的每一篇文章里都含有深刻的人生道理,让人百读不厌,使人思维异常活跃……虽然她刚诞生不久,还没有《读者》的名气大,也没有《格言》的搞笑、有趣,但她所散发出来的智慧.就像夏日里盛开的玫瑰花一样。芳香迷人.让人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先生写了本《我是农民》的书,其中有一句“我吓得拉着堂兄的后襟”。王亲民先生看到“后襟”这个词.觉得生疏.就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说“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衣服只有“前襟”而无“后襟”,贾平凹的“后襟”用错了.因此写了《“后襟”在哪里》一文,发表在《咬文嚼字》2002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18.
清醒地活     
<正>敲下这篇文章的题目,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并不是自己最近突然对人生大彻大悟,而是这几天在“帆书”上听了樊登老师讲美国作家迈克尔·辛格《清醒地活》这本书,感触很深,也特别想把自己的这份感触及时记录下来。尘世中,每一个人都在活着,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在清醒地活。听这本书的过程,我思考着自己的生命状态,也重新审视“清醒”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吉辛说有一些值得为之早起而读它的书,这样的书帮助我们忘却周围随处都有的无聊或恶意的闲谈.并且教我们对“有这样好的人在其中的”世界寓予希望。《甘地自传》于我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并且。照孟子所言。人在夜里荡涤白日所为后静息下来的心灵,以及他在天刚亮时所接触到的平旦之气都是清明的。那么,以一种清明如洗的心境去读一本书,不啻也是给这本书一种它应得的尊敬。反过来.这本书又助一个人开始新的一天.使他的清明之气也许在整个白昼的纷扰喧嚣中不会丧失太多。所以,甘地每日必早起赤足诵读《薄伽梵歌》,这种简单的日课其实极含深意。《甘地自传》的风格朴素无华,这使我想到,如果作者到了毫不考虑文字、风格的时候,一定是他感觉最接近真理的时候。这时候他只是努力想把这真理说出来,使这真理象对他呈现一样对我们呈现。我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时也有这种感觉,这位老人好象只是在说:“人啊,我爱你们,你们怎么竟会不明白如此简单明了的真理呢?”  相似文献   

20.
《想飞的乌龟》是“北师大版”语教材一年级上册“梦想”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教学中,我预设了一个拓展性问题:乌龟掉下来后会想些什么?学生由己及“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它很难过。有的说它很失望,还有的说它很痛苦,大多是围绕“难受伤心”的意思谈的,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突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它很高兴。”这个“不和谐音”一下子引来了全班学生的哄笑,那一瞬间我也感到不解:难道学生未学懂?我顺势追问:“它高兴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