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策动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其最大特点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一、在导课中体现“任务驱动”1.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创设情境 ,引出任务例如 :在“如何用好‘我的电脑’”这节课 ,是这样导课的 ,把桌面上‘我的电脑’比做一个家族 ,把其他组成部分比做家族的成员。教师 :“上节课在桌面上 ,认识了‘我的电脑’这个图标 ,它可是个大家族 ,…  相似文献   

2.
在“钠”一节的教学中,我试验改变过去那种“讲解加演示实验”而采取“探索性实验加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钠的性质. 课前不要求学生预习,课上,每人一套仪器试剂及一份“实验内容与程序要求”,首先向同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强调人人动手,认真实验,并立即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与程序要  相似文献   

3.
“镜子反光”是义务教育《自然》第三册《镜子》一课的一个小实验,只因反光现象看起来很简单,初次教学我忽略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结果弄得乱七八糟。第二次教学我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镜子反光”的条件,课上很生动又有趣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自然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声音的传播。在这节课中,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迎难而上,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情况是这样的,在学生自己提出了“声音能不能在水中传播”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一会儿就有同学设计出“拿两块石头,在水中碰撞,试一试能否听到声音”这一方案。我笑着征求大家的意见:“你们认为这个方案设计得怎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可以。”我知道,这中间有不少同学是课前看了书的。这时,如果按方案马上动手实验,非常容易得出结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这节课会很顺利的结束。但是,这样的话学生有…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价值基座是“人的发展”。如何让教育成为推动个体解放和发展的力量,其根本就在于“解放头脑”。以往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中,提倡准备“有结构的材料”——在探究活动前,老师已为学生准备好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因此学生是根据材料去设计和进行实验——其实是老师做好“圈套”等学生来钻,因此这些“有结构的材料”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在《斜面》一课的教学中,除了给每个实验小组配备一盒简单机械实验盒和一个测力计以保证基本实验的完成外,我还在讲台前布置了一个自助餐式的材料库。孩子们在围绕着问题和任务设计解决问题的办…  相似文献   

6.
农村小学许多自然实验仪器配套不够,靠教师制作准备。但是,供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需要太多,仅靠教师一人准备也是够吃力的。能否让学生也学会自备实验材料呢? 在教《光的折射》一课的前一天,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按教材中的实验器材,每人准备一件。在第二天上自然课时,同学们都将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放在桌子上,大多数学生准备的是进餐用的一次性塑料杯,另一部分学生准备的是玻璃罐头瓶或半截“可乐”瓶,有了这些实验用的杯子或瓶子,保证了人手一个。我指导学生盛上  相似文献   

7.
王明祥 《江苏教育》2007,(14):110-11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释》一课,是属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一课,本课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处理这课关于“毛细现象”实验时,我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初次教时,我只是设了一个疑,让学生研究这种“特殊”物体是否占据空间。打算让学生通过实验说出“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可是实验做完后,我问:“为什么纸没有湿?”只有个别学生说是纸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费了许多周折才把学生引到“空气”上来。 第二次备课,考虑到了学生因素,实验前,先设问:杯子里除了纸以外还有什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说:老师手里的烧杯  相似文献   

9.
在上高中《生物》中的“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这节课时,我们发现知识点较密集,课容量较大,并且“脊髓的反射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条件反射的建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内容在旧教材中是用3课时完成的,而新教材是集中在1课时完成的。如何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做了一点尝试。下面就针对这节课中的“实验”的设置谈谈我们的体会。一、“股跳反射”实验——导入新课一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让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的简易实验来导入…  相似文献   

10.
一、一次不太成功的“学法课”试验能不能专门开设一门“学法课”来教会学生学习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次十分有益的、但是不太成功的探索性实验。现将实验的情况和初步结论简要地介绍如下: (一)实验题目:开设“学习指导课” (二)实验目的:当今国内外教育专家普遍认为,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能不能专门开设一门课?这门课应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进行?当时没有任何具体经  相似文献   

11.
《磁铁的性质》一课中安排了两组实验。第二组实验是指导学生研究磁铁的两极是相互作用的,课文中是把一块条形磁铁放在支架上,用另一块条形磁铁去接近它,让两块磁铁的任意两极相互接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可是课上,学生回答说:“支架上的磁铁被吸过来”和“支架上的磁铁被推开了”,不能够很好地理解“相互”。我后来设计了一个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是这样设计实验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参加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比赛,抽到的题目是“水的沸腾实验”,要求先说课,然后做实验,展现自己的实验技能与实验讲解能力。在准备好实验,进行说课之后,开始实验。注意到我在烧杯中加的是凉水,评委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用凉水进行加热,那得用多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怎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当今理科信息与电子科学类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数字逻辑电路实验”课的改革。“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是北京大学电子学系设置的实验课之一。我系根据教改要求创建了实验课系列。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中级实验课包括电子线路实验和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数字逻辑电路实验”课是独立设置的课程。实验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观察与分析、设计与操作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养成  相似文献   

14.
吴杭华 《学苑教育》2019,(13):11-11,13
班主任是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与学生实际密不可分的工作,又是一门心理课,更是一门艺术课。我们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孩子一生的道路。我作为众多班主任中的一员,既感到自豪又感到任务的艰巨。此文我主要谈了如何从五方面“惯”好孩子的心得,分别是用“身”培养孩子好习惯;用“爱”抚慰孩子心灵;用“严”让孩子有责任感;用“细”为孩子引路;用“法”为孩子治“病”。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的使用频率和利用价值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下,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势在必行。一直以来,我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去练习口语,收效不错。一、课前任务——展示口语课前的时间很短,可以设计一些简易快速、人人能参与的任务。很多教师喜欢用值日汇报、谈天气和日期来热身,用几次还可以,但重复多了就说之无味,所以不用也罢。何不利用小孩子的表演欲,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呢?我的课前任务是“五人问”:即按座位顺序,每次五人分别上台,自行选择同学回答问题,问题是课前准备好的。“上讲台”和“亲点将”给了学…  相似文献   

16.
“微课”制作的几个方面,一是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制作“微课”.二是将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微课”教学中,突破难点.三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运用“微课”学习的效率. 当网络成为教学和学习的平台后,“微课”走进教学过程,我也将“微课”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是可以进行辅助教学的,并且可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与工作任务中解脱出来,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我将微课运用于学生的预习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我认为,“微课”运用在预习过程中有两大功效,一是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二是有利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微课”的制作和运用过程中,我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新课标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和课堂教学,与学生构建了平等互动的平台,教学中力争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谋划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把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将一些讲授课变为活动课、实践课,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劲头十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上好《难忘的一课》作文课,结合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题目叫做《儿子的采访》,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他们回家采访一下父母,问问父母们有些什么愿望,学生按要求当了一回“小记者”。上课了,我问同学们,布置的任务你们完成了吗?他们纷纷举…  相似文献   

18.
我以前教“大气压”一课,只是照本宣科,结果在演示完实验1后问“纸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水把纸板粘住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引导到是大气有压力的结论上来。 本学期教这课时,在演示完实验1后增加了一个不装满水(约7/8容积)的实验,同实验1一样操作后问:“纸板会不会掉下来?”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江苏省如皋市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化学新课本评优课活动,其中的一个课题是“酸碱指示剂的探究”。课本设计了一组“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活动与探究”,在按课本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验准备时,我发现“学生活动与探究”的设计与操作并不难,但按课本设计找到合适的制取酸碱指示剂的花瓣和果实却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20.
1教学设计思想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种子的结构”这节课应该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施,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节课希望能够突破传统,进行创新。“种子的结构”这节课其实是一节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课,这么多年来就只有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教师先讲清楚种子的基本结构,然后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另一种是教师边讲解学生边实验,通过讲授法和实验法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其实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没有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