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中,理论家们都十分重视对人类需要的研究,认为需要是推动行为的最深层的根本动力,主张利用人们渴望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去诱发人的行为,以完成组织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都有其自身的需要,并且总是在为满足需要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作为社会成员中的教师也毫不例外,他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动力源泉。在管理中,要使组织成员产生积极的组织行为,可以根据组织成员的需要来设置某些目标,通过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2.
论教师的五种需要徐东亮陈淑华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生活在大自然的人们之所以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与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最终目的又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他的行为的最根本的动因,人的所有行为就是...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认为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是他们的需要,本能,兴趣和情欲,利益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动因,但是,唯利利是图的人是不能实现其目的的。因为,除非各个相关的人都能够在一件事上得到满足,否则,这件事是不能成功的,劳动是人们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的中介,是人们获得利益的基本途径,人们在利已心推动下从事的一切活动,现象上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特殊需要,实质上实现的是理性的目的,黑格尔的利益观表明:要使人们全力以赴地做某事,就必须把他们的生存,利益灌输到这件事里面去。  相似文献   

4.
管理交换论     
管理就是交换。因为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需要,社会中的每个组织都有目标,在个人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之间就要进行交换。作为个人,要获取满足基本需要的工资报酬,同时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实现;作为组织,则要满足员工合理需要,帮助员工成长,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因此,所谓优秀的企业,就是既能实现组织目标,又能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共同成长。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与交换。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管理者交换时应把握的重点。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与交换。赫茨伯格把能够带来满意的因素叫做激励因素,而把那些仅仅能够消除不满意的因素叫做保健因素。情感管理与交换。所谓情感管理,就是管理者用自己的真心、真意和真情换得下属的感动和发自内心的追随。作为一名管理者仅仅实现下属员工满意还不够,真正让下属发自内心的愿意追随你,产生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靠的是超越需要、感动下属。因为超越需要,所以想不到,因为想不到,所以特别感动。综观古今中外,历数先贤今人,无数的事例表明:管理的实质就是交换。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标志。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居首要地位,起主导作用。社会生产力能否形成、发展以及发展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劳动者是否进行生产,怎样进行生产。是什么因素促使劳动者积极从事生产活动呢?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激励产生的。要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就必须对其进行激励。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求,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段内在的动力,朝着可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就好像为沙漠中的口渴者设置一个可望而又可…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办学条件大体相当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在组织系统内,组织成员在有关组织的一些基本的、重大的问题方面没有达成共识。以人为核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教职工的一切行为以学校组织目标的达成为鸽的,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关键。从本质上讲,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学校组织各成员目标行为的形成过程。学校组织成员目标行为的形成有两条基本的途径:一是外控途径,即通过学校的组织制度从外在方面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控制;二是内…  相似文献   

7.
经验论作为一种认识的理论,它强调一切知识和认识都靠人的感觉和心理而得来,否认理性认识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经验论反对可知论,并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认为纯粹理性是不可能的。它指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指向自身感觉和心理的幸福与快乐,而当人的这种指向感觉和心理的行为达到了人类感官的满足时,这种行为便是合宜行为。每个人的行为既然都是为了追求自我心理和感觉的幸福和快乐,那我们就说它是人们的自愿行为。所谓自愿行为,即我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不受其他人或其他因素的干涉,甚至可以否定他人的意愿,从而做出符合自身意愿的选择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只能知晓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而无法知晓其他人的感觉和心理、快乐和幸福,同时他人也无法知晓我们自身的快乐和幸福。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人性是自私的。所以在利己之心的驱动下,人们就会选择尽可能让自己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即趋利避害,而且这种趋利避害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自私的人应该如何去进行人际交往?这就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与他人产生一种感觉和心理的相似性,即"同情"。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就产生了。每个人在交换过程中,尽力维护自身利益,从而社会利益或社会正义便得以实现。这便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但既然有利益交换,就避免不了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双方就需要放弃个人利益,寻求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即"共同尊长"来仲裁,这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所允许的国家形式,即最高裁权机构。  相似文献   

8.
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发源于人的各种需要,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之后,就会有满足这一需要而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体育锻炼动机是体育锻炼行为的直接原因,也是体育锻炼行为的动力。教师的体育锻炼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其体育行为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体育动机对激发教师体育行为起着内在的动力作用。本文重点关注对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机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准确揭示教师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及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因受激励而产生的,但要使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和社会的利益,还需要加以必要的控制。可见激励和控制是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激励是指管理工作中利用客观因素,激发人的内部需要,从而使其产生心理推动力。心理推动有正面推动和反面推动。正面推动也可称为正面激励,通常使用竞赛、评比、表扬、奖励等手段。  相似文献   

10.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自从人类进行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以来,管理就是这种有组织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地讲,管理就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之行动,它指导人们利用各种条件达到完成指定的目标。管理也是一种要求、约束,是要把事物纳入一定之规。所以,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任何社会都需要管理来维持。管理存在于各个行业,也存在于一切有组织的团体之中。在我国,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管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主义思想源远流长,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强调人的价值和潜能,满足个体的社会需要,达到组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近年来,我们积极研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  相似文献   

12.
激励主要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他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这种需要或目标,既可以是生理或物质上,也可以是心理或精神上的。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往往不是一种,而是会同时存在多种需要。这些需要的强弱也随时会发生变化。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是由其全部需要结构中最重要、最强烈的需要动机所支配、决定的。这种最重要、最强烈的需要就叫优势需要…  相似文献   

13.
非正式群体是存在于组织系统内的一种客观现象,它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交和情感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心理群体。非正式群体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其成员与组织及正式群体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对于各种组织行为的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学校管理的动力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力原则是学校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指学校管理者运用学校管理动力机制,有效地激发、引导、制约和控制被管理者以满足需求为动力的种种行为活动。它能使被管理者的行为聚集到达成学校整体目标的方向上来,从而保证学校管理活动有序、高效、持续地进行,保证学校管理目标的不断实现的行为规范。学校管理动力是推动学校管理活动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学校管理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学校管理动力本质上来自于学校组织成员的驱动力,而组织成员的驱动力又源自其内心深处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于组织成员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何时…  相似文献   

15.
一、个体购买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人由于生理的或精神的缺乏必然会激起需要。随之而来,人们也就有满足需要的欲望。这种欲望又促使人们产生动机。在相应动机的支配下,人们便有动作(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产生需要→产生动机→满足需要的行为(1) (2) (3) [模式一] 这就是个体行为最简公式。人的购买行为,就是从需要出发,产生满足需要之欲望及购买动机。进而通过购买商品或劳务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利益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对象物的总称,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一切生活资料、产品、社会文化关系、文化活动形式和行为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文化权利、文化产品、文化资本三种形式。语文教科书作为承栽文化利益的有力工具,在这三方面所呈现的比例失衡状况反映了文化利益的不协调,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7.
直接激励与间接激励的内涵激励是组织管理中调动成员积极性的活动,但积极性本身仅指人活动的一种能动状态,那么作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活动的激励,则必然要有明确的指向,同时,激励也要考虑所调动的积极性对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程度和所赖以运行的组织的环境特点。这样,激励就要考虑如何根据环境条件,选定正确的激励方向,使激励对象进入最佳的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动力状态。根据激励指向上的不同,笔者认为组织对其成员的激励分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两种。直接激励指在组织管理中,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采取种种手段,调动组织成员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18.
以人的行为和人们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行为科学早已风靡西方世界。70年代末,行为科学传入我国后,不少科学家和企业家不畏艰难,排除干扰,勇于实践,使行为科学在我国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应用成果。行为科学的基石,则是需要理论。所谓需要,指的是个体在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行为科学认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激发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当目标达到以后,需要便得到满足。此时又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当然作为社会人,其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性需要,也有社会性需要;既有先天性需要,也有后天习得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并按其重要性和产生顺序排列出了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一、产权改革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说,人们奋斗历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里所说的利益是广义的,它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经济利益。在以往的任何阶级社会中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人们对利益的极大关切和强烈追求。在人们所追求的利益中,经济利益是基础。经济利益最直接的体现是消费利益,即人们通过消费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但是,消费利益的获得及被满足的程度,是以财产利益的存在和增长为前提的,没有财产利益也就谈不上消费利益。与消费利益不同的是,财产利益可以通过自身所特有的再生功能而实现其增殖和扩张。因此,它就必…  相似文献   

20.
闫新宁 《宁夏教育》2013,(11):27-27
现代管理行为科学学派代表马斯洛、赫兹伯格等认为,所谓管理,就是要“研究人,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并创造一种能使组织成员充分发挥力量的工作环境”。做好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工作,就是要充分研究师生不同的个体需求,充分尊重师生的愿望,主动满足师生的不同需要,调动各类人群紧密配合,团结协作,共同谋划学校改革发展之路。通过参加为期65天的教育部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笔者回顾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学校管理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