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挫折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受挫能力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文章分析了当代青少年挫折教育的缺失和存存的理论问题,探讨了如何以科学有效的教育对策培养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是指在研究全程中系统考虑个体与群体、家庭与学校、内因与外因、心理与行为、问题与解决等多方面的条件、作用和效应,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理论依据、方法论原则、青少年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保障系统、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
将"心理弹性"与青少年品德教育相契合,创新青少年品德教育方法,是当代人才培育的有效路径。当前,我国青少年品德教育工作在教育取向、教育内容、教育重点和教育方式上尚存瑕疵。基于"心理弹性"理论,借鉴"德教为先"思想,培育德才兼备型人才,以"大德育观"为背景,统一显性德育和隐形德育,重视"三观"教育,承"困境"与"压力"之重和沟通家校联系,合力促使德育工作和谐发展,是创新青少年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代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然而,针对日趋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缺乏一套完善的、符合我国青少年自身特点的理论和方法来有效地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对诸多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的思考、分析以及教育实践的体会,在汲取和整合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青少年心理特点,提出了"心理模型的替代或覆盖"这一适合我国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心理辅导思想和方法,以便最大效度地促进我国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心理素质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心理实施有效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谐、健康地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及其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构建一个科学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模式亦称“范型”,在社会学中,是指研究自然现象或  相似文献   

6.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开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开展了研究,在中小学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有关心理素质的现有研究集中在学生心理素质的概念、结构和测量工具以及教育实验方面。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国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解决了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不过,随着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轰轰烈烈的开展,我们不能不重新考虑心理素质教育如何与新课程改革相…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和心理学界的重视.我国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早期的研究[1][2]主要集中于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对青少年人格、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还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专门的心理素质研究.目前,我国对心理素质的定量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传统主题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与测试工具的编制和对中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分析等.文献检索尚未发现以中原地区中学生为对象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河南省平顶山市区中学生为对象,集中研究不同中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差异,以期为发展中原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心理失衡是当代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表现,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视青少年心理失衡的研究,并积极寻求有效措施去调适青少年心理失衡,是当前学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我国学校和青少年生活实际,对青少年心理失衡的危害与成因,常见表现以及相关针对性的平衡策略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近年越发引起社会和学界的重视,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培育逐渐成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主题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影响的深化,如何开发基于交互科技(interactive technology)和积极心理科技(positive technology)的自助式虚拟韧性培育方法,既是青少年教育心理发展的关注重点,也是当前学科交叉研究热点。在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行系统性审查总结的基础上,梳理了目前的主流技术与应用共18项,即数字心理app、在线心理咨询辅导训练和严肃游戏三大类;分析其研究特点、干预实施情况并评估其有效性及技术接受性,总结目前心理韧性数字培育应用的优势与不足,为未来青少年心理韧性干预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改善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樊海源 《教育探索》2006,(12):105-106
弱势群体青少年内心较为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构建社区与学校双向参与的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是城市化进程中建立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心理素质教育系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研究,阐述了中职学生三方面的心理特点:自卑感强、心理失衡感增加、理想与现实的存在冲突,提出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立学生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分析了20多年来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历史及现状,指出了在理论研究中尚待解决的3个问题:科学界定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深入系统探析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构建科学的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评价体系。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现实的思考:目标的一般化与职业化;矫正性与发展性取向;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与全员化;课程内容的系统连续式与分散主体式;工作体系的服务职能与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心理教育热,许多心理教育活动如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陆续出现。一时间,心理教育在社会和教育部门的推动下也逐步走进了大学和中小学,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又一重要形式,对纠正我国长期以来只重视传统德育引起的部分德育误差以及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有少数教育者和学者误以为心理教育能解决学校传统德育问题或相反,从而不切实际地要求将心理教育和学校传统德育结合起来,即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相互融合。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有缺陷,它没有把握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之…  相似文献   

14.
郑斌 《天津教育》2006,(2):33-35
提出并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传承历史文化问题,是希望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广泛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洋为中用”)的同时,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古为今用”),理由有二:其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把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追溯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寻找适合研究中国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教育模式与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是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其二,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典籍中有关治疗心理疾患的科学理念和数不胜数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比较薄弱,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较多,心理素质是其它素质的基础、核心和归宿。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方法应因人因事因时而宜。  相似文献   

16.
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衔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衔接是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的要求,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规律。具体体现在:以促进学生和谐适应、持续发展、主动创造为教育目标的相互衔接;以培育学生适应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智能、个性、社会性、创造性为基本内容的系统整合;以创设情境、激励参与、策略训练、反思内化为教育实施过程4个环节的连续互动。达成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  相似文献   

17.
当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心理教育工作者尝试过多种心理教育模式,唯有体验式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其身心发展的高峰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单靠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难以奏效,而公共音乐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文章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协同学“理论”,探讨了公共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区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目的 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跨进新世纪的时刻,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地区,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更加成为教育者普遍关心的课题。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适应新世纪飞跃发展的需要;能否承受新世纪的考验与挑战。本研究以此为聚焦点,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新生为对象,对广州地区七所高校的在校大学新生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心理调查与研究,目的是了解对象的心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问题的成因,为进一步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必要的心理…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德育与心理疏导的结合,促进了青少年德育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发展。青少年德育心理疏导功能具体呈现为:情感疏导方面的积极自我教育,需求疏导方面的人生价值教育,发展疏导方面的健康理想教育。促进青少年德育心理疏导功能的有效实现,可以采取三种途径:通过通畅宣泄渠道培育积极情绪,完善激励方法满足青少年需求,构建预警机制立足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