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归绥城在清代边疆内地化背景下建立的蒙、汉、慢3座文庙,不仅是重要的祭孔设施,而且从意识形态的层面加强了对蒙古地方各族官民的统治,为边疆内地化提供了文化支持.清廷修建文庙更多地是基于教化各族居民的需求而非理性的城市建设,加之塞外多民族杂居,文风欠佳,归绥城的文庙不论在择址上,还是在规模与空间布局方面,多没有达到规制要求.蒙、汉、满3座文庙作为归绥城空间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归绥城的文教区、城市天际线以及街道名称等人文环境起到了一定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2.
归绥是清代归化城和绥远城的统称,清代是归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突出体现在人口迁移上.归绥作为典型的边疆移民城市,移民性使社会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之下,城市的人口流动与社会阶层流动极其活跃.本文立足于清代的归绥城市,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试图指出归绥城市社会流动的特征以及这种现象反映出的社会深层次变化,并对从中体现出的归绥城市的结构性变化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正>黄治国博士在2014年6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绥远城将军与北部边疆治理研究"(批准号:14CZS027)。该课题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绥远城将军满文奏折和新出版的旗县蒙文档案资料为基础,考察绥远城将军在整个有清一代的治边活动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迁与影响。通过考察绥远城将军北部边疆治理情况,揭示在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地方管理体制之下,作为军政合一的地方权力角色的绥远城将军,在治理边疆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清代在边疆观、民族观、边疆方针、边疆政策、边疆管理机构等方面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治边政策。民国时期的边疆概念,包括地理边疆、政治边疆、文化边疆等多层含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在治边思想、边疆政策及边疆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民族平等主张,边疆内地化的方针,推行民族同化,培植各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5.
论封建王朝治边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统一王朝均重视治理边疆地区。历朝治边多有重要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在某些方面还形成了悠久的传统。妥善处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采取较灵活的国家结构形式,设置方便管理的边疆政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治边政策,注重开发边疆与获取边疆的资源,是统一王朝治理边疆重要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清代统治者通过行政措施将以西宁府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地区纳入内地化行政体系,形成了"一府三县四厅"的政区格局。"厅"作为清代独创的政区形式在西宁府地区广泛设立,险要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民族构成、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影响这些厅的设立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文献中有关"义学"的记载,特别是清代大量正史及典章制度类资料的梳理,将义学置于民族教育史的研究视角下,置于国家统一与加强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中的大背景下,结合制度性的探讨和地域的考察,对清代"义学"的含义进行全新的诠释。义学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设立,是清朝推进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性质看,清代的"义学"体制类似今天我国正在推行的基础义务教育制度,具有官办免费初等教育的特点,这是清朝独创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办初等教育学校。  相似文献   

8.
由于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及东北实行的封禁政策,史学界一般认为清代的海运贸易是不足称道的,尤其是内地与东北地区的海运贸易更不会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清代中期,不仅沿海商业活动相当活跃,且内地与东北地区的粮食海运贸易尤其发达,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以致破坏了清廷闭关政策的施行,对清代中期社会的稳定和东北边疆的开发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就清代奉天与内地间粮食海运贸易诸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泉州在历史上的"温陵"、"刺桐城"、"葫芦城"、"鲤城"等别称均可看作城市意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后两者明显地体现出了取象比类在城市意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关于城市意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元素的研究,然而从泉州城的案例来看,中国古代城市别称作为城市意象的特殊表现形式也不能被忽视,尤其是像"取象比类"这种隐藏在文化现象背后的思维方式更应该得到注意.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转变,清代贵德地区也由原先的边疆变为腹地,其城寨体系也由原先的单纯军事防御职能向多元化职能转变。纵观清代贵德地区的城寨体系是在明代城寨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改变,最终形成了"一城加六屯"的体系模式。立足于清代贵德地区城寨体系的转型,全面展示清代贵德城寨体系变迁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1.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边疆开发的重要时期,为我国辽阔疆域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人口迁移作为边疆开发中的重要现象,是衡量开发程度最重要的指标.根据史料估算出了清末归绥城市的人口数量,分析了城市的人口构成,在整体上认识了清代归绥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2.
边境问题事关边疆稳定,影响国家关系,是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清代乾隆朝后期,云南边境形势严峻,边境问题突出。清代乾隆朝边境管理秉承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治理思想,其内容主要有缉拿私越与防范间谍、流民管理、归附人员的安置与管理、边境地区治安管理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元朝的宣慰司创设于蒙元时期,经历了一个由内地向边疆的演化过程,在元代中后期突出分布于西南边疆。元朝西南边疆宣慰司是边疆军政管控机构,其长官宣慰使均兼都元帅或管军万户等军事职衔,负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军事招讨和管控,形成了符合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特点的特殊的管理模式,并在西南边疆承担着军事镇戍、屯田、保障交通和疆域开拓重任,为元代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汉族移民怒江流域经历汉晋、南诏大理、明清三个时期,而清代是内地移民怒江流域群体最为复杂的时期。移民群体不仅有边疆镇守的将士,还有开发边疆的屯民、谋求生存的矿工和图谋发展的商人。他们的到来促进了怒江流域社会经济的迅速转型,给地广人稀的怒江流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劳动力,荒芜土地得到垦殖;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解决了农作物的用水需求;活跃农村市场,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缩短了边疆与内地的差距,加速了怒江流域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清代,归化城和绥远城共建有三所书院。即启秀书院(长白书院)、古丰书院、启运书院。形成了满、汉、蒙三学并立、分庭课徒的格局。三书院在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显示了不同于内地书院的诸多特点。这些书院不仅在人才培养和繁荣当地的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书院史上也应有其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6.
清王朝对西北地区的重新统一,使西北边疆地区和内地的政治,经济、化的联系不断加强,在这种宏阔的历史大背景下,清代中叶后兴起了以研究边陲史地,谋求保国固土为主要内容的西北边疆史地学。在这一学术潮流中,祁韵士以其“信今而证古”的研究原则和开创性的系列作品,为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而成为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开创。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一隅 ,矿产资源丰富。清代 ,云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加深 ,矿冶业获得了空前发展。清代云南矿冶业对边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并带动了云南社会的整体发展 ,提高了云南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8.
清代卓索图、昭乌达地区农村的官方基层社会组织是随着内地汉人的移入和农村的形成出现的,具有明显的植入特征。清廷为了加强对内地移民的统治,实行蒙汉分治,早在府、厅、州、县设立之前,就在内地移民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了官方基层社会组织——乡牌组织,其后又随着统治的需要,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社会组织——太平社、团练会等。清末新政时,又配合新政设立了警务局。但由于事属初创,清代卓、昭一带农村的官方基层社会组织发育不是很完善,形式也欠规范,呈现出一些与内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清代的地方官制,基本上沿袭明朝制度,实行省、道、府(包括与府同级的直隶州和直隶厅)、县(包括与县同级的散州和普通厅)的四级地方行政制。习惯上所称的州县官,一般指府县两级的行政区的长官。清代的州有两类:一类是与府平行的直隶州:它直隶于省,下辖若干县,并治理一定地区,犹如今天的省辖市。直隶州辖下没有倚郭县(县治和府治同在一城的叫倚郭县。例如,清代江苏省会苏州府,既为府治,又是吴县、元和、长洲三县的县治所在地,此三县即称做倚郭县),这是它与府的主要区别。另一  相似文献   

20.
清朝疆域辽阔,统治者在对边疆进行经营管理时,非常自觉地通过官方修史来表达自己的边疆观念。其表现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官方修史把边疆的各种变化及时写进史书,以昭“天下一统”的疆域观念,不断强化人们的国家版图意识。二是着力记述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祖国边疆统一。三是记载统治者对于边疆问题的忧患意识,及时总结安定边疆的经验,警醒人们注意防范边疆危机。把史书编纂与王朝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官方史籍的修纂,记载国家疆界,强化国家一统,借修史表达统治者的边疆意志和利益要求,是清代官方史学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