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指“面具”、“脸谱”,用来表现剧中人的身份、性格和角色特点。在“面具”转化为“人格”时,产生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行为;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人的真实面目。现代教育伦理学认为,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现的品格和行为程式。马克思也曾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由此可见,人格应该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某一部分(道德、文化关系)中形成和塑造的。所谓“学生人格”则是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出的品格特征和行为程式。  相似文献   

2.
盛莉 《教育学报》2006,2(3):55-58
“人格面具”是荣格心理学概念之一,它揭示了人们的表现行为和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性,认为要全面发展人格的多个方面,防止面具人格的单一发展。“人格面具”进入社会关系并为某种从众的社会心理所推波助澜,引发了“虚假认同”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必须要研究“人格面具”现象的心理学生发机制,增强受教育者的抗诱惑能力,及时发现和补救“虚假认同”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盛莉 《中国德育》2007,2(1):96-96
“人格面具”是荣格心理学概念之一,“是人在公共场所展现的面具或者外观,其意在呈现与己有利的形象,使得社会悦纳他”。它从客观角度揭示了人的生命本能和社会本能的矛盾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个体自我认同受到曲解的现象。“人格面具”的发展如果超过合理的限度,则会对个体产生负面作用。“人格面具”进入社会关系并为某种从众的社会心理所推波助澜,引发了“虚假认同”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必须要研究“人恪面具”现象的心理学发生机制,跟踪人的心理发展,从而在道德教育中做到及时引导和补救。其一,要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建构“伦理-心理模式”;其二,加强道德感、道德信念与道德意志力的培育;其三,引导学生采用“自我表露”法,与教育者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格面具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人格面具对于道德的积极作用在于,可以培养个体对集体、社会权威的顺从,可以促使个体更好地认同社会的道德规范,适应社会的道德生活。另一方面,人格面具也有负面的影响。当一个人过分热衷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并将这一人格面具等同于自己,等同于整个人格,那么人格中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压抑,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与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就会发生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使人陷入一种紧张的异化状态。  相似文献   

5.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面子”问题更加凸现出来。商品要广告,文化要包装,工程要形象……,做人更是处处讲“面子”。 人的“面子”说到底是一种人格面具。其作用就好像演员所戴的面具一样,使一个人能够扮演各种不同角色。戴人格面具的目的是把自己有利的形象展示给公众,以便社会悦纳他。因此,为了生存,人格面具必不可少。 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团体生活的基础。为了取得社会认可,人必须找到别人期待他所扮演的角色,在不同的境遇中,以不同的方式演示自身。上面例子中,那个民营企业总裁就是一个人格面具戴得很好的人。在人民大会堂发言,他戴着一副成功者的面具;回家的路上,他又换上一副奋斗者的面具。他之所以让人肃然起敬,除  相似文献   

6.
人格塑造──大学德育的最终目的中国矿业大学边和平,施永红人格是人的一切品质的总和。大学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塑造完整的人格。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其《教育中的德育原理》一文中说.要讨论道德教育的问题,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即“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  相似文献   

7.
论“师范人格”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师范人格”的形成与培养杨诚德曹丞杨连瑞一、关于“师范人格”问题的提出(一)人格的涵义“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rsona,意指“面具”,是指戏剧中演员所带的特殊面具,它表现了戏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把面具指意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了既具有表现于...  相似文献   

8.
一、树立“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心灵自我塑造的能力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认为,道德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任何外在的结果,而只在于个人心灵的自我塑造,人的心灵世界是一个独立世界,必有自己的精神起点,道德教育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必须以心灵陶冶作为教育的起点。“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不能仅满足于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而要塑造优秀人格、呼唤心灵、“铸造灵魂”、开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格塑造的民族.“德行”的高低一直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史,人格塑造一直在教育中,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处于极高的地位,这可以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大特色.但是,如果我们能透过现象,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我国的人格教育一直被片面的功利化思想所左右,绝非完整、健全的人格教育,这种畸形的教育阻碍着语文教改的深入发展.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人格塑造在我们语文教育中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德育一直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0.
陈倩 《现代语文》2010,(9):93-93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学概念,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给人格下的定义是:“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人格的本质特征是独立性、稳定性、功能性。人格一旦形成,将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它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不少教育先驱早就关注人格教育问题,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完全人格教育”论。他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显然,真正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它还应当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教会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格、丰富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得深刻:“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左右写作水平的人格因素主要是自信、进取心、兴…  相似文献   

12.
“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人格的培养。教育究为何来,究为何存在?那‘何’字只指一个东西,就是人格。”这句经典言论出自著名教育家潘光旦之口。“人格”就是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教育就是在结合了“人格”之后对其进行做人的基本教育,让人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并引导人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思考,以塑造人高尚灵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人格教育与教育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学规 《教育艺术》2002,(11):11-13
人格是个体综合素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可以说 ,人格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 ,如果教育中舍弃了人格教育 ,那就等于舍弃了根本。换言之 ,一个人有了健全的人格 ,才能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格结构是否完整。过去“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现在“应试教育”的状况有所改变 ,但教育在完善人的个性、培养人的情感、开发人的潜力、健全人的人格诸方面还远远不够。其实 ,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教育应该特别重视“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泉源,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是天地间最富有的人。教师这一神圣职责要求我们,除了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以高标准塑造自身的人格,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教师人格体现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是教师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学生,按照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人格,从而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本文仅就教师人格的特点和作用略抒管见。一、教师人格的涵义“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古典拉丁文Persona,它的原意是面具,后发展为Personalis,用以表现剧中人的身份和角色特点。人格,不仅是心理学的概念,也属于文化人类学的概念,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因而有不同的概念规定。在人格理论中,G.W.奥尔波特1937年在《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中提出,所谓人格是“决定个体适应环境所独有的心理——生理…  相似文献   

16.
人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无条件地具有真理性”(黑格尔语 ) ,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所以说 ,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它具有深入性、持久性、潜渗性的特点 ,是一种深刻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者除了运用行政管理措施外 ,更应当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 ,塑造他们的美…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我国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需要。目前我国青少年人格存在着心理人格、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缺失等问题。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激活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人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无条件地具有真理性”(黑格尔语) ,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所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它具有深入性、持久性、潜渗性的特点 ,是一种深刻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者除了运用必要的行政管理措施外 ,更应当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潜渗到学生的灵魂深处 ,塑造他们的…  相似文献   

19.
刘国永:受制于传统“面子”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倍受责难,固然完全由教育或学校来承担这个责任,是有违公正的,但是我们也无法得出学校教育在此过程中没有责任的结论,更不能说学校教育在此进程中是无所作为的。今天,约请大家,就学校教育中学生“面具人格”的形成及如何进行教育展开讨论,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20.
塑造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为什么说塑造人格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核?“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塑造人格”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道德、审美、情感等方面的文化积淀内化为自身的较为全面的素质,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知识广博、胸襟开阔、志趣高雅、蕴含丰厚的人,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具有普遍人格力量的人。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语文素质教育,不能不关注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存在,建构人的完满人格。所以,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