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高职教学中,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体现高职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本文依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应如何体现高职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特点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学科本位"、 "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的三次较大规模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对三次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对三种课程模式的特点,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既能体现高职教育"双重属性",又能兼顾学生就业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理念指导的课程开发和设置新模式,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高职教育以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组织形式难以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出高职的特色和优势,必须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的整合和重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训课程与高职教学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对于高职教育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积极意义。综合实训所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必将对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影响和带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论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能力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高职工程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为载体,探讨了高职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提出了高职工科课程改革必须与工业企业紧密联系,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面向企业组织工程实训,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实训体系和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工业企业需求相吻合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课程体系改革一直备受教育界的重视,如何通过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来体现高职教育的任务、性质、功能以及质量是当前高职院校工作的重心之一.本文从“能力本位”观出发,提出动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从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联系等几方面来进行,确立以提高学生职业训练能力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职课程要改变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够用”就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强调实用为主。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首先必须针对高职学生基础知识环节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特点。根据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类课程特点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要采用案例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教育教育强调高师教育应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主要通过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实现,本通过高师教育结构与学生素质养成内在关系的分析,指出了现行高师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象。  相似文献   

9.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课程体系评估对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及构建与完善我国高职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课程体系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体系与教育目标、办学方针及地区特点的符合程度;课程体系的职业性、科学性及灵活性;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本文就高职两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双证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高职教学中,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体现高职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本文仅依据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应如何体现高职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特点作一些探索。一、课程培养目标的构建高职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1.课程培养目标设定…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教学内容改革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操作型、执行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教学内容组织要注重社会需求与教学的关系体现高职特色。教学内容的改革最终体现在教材建设上本着理论够用、注重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的宗旨,教材编写应注意体现如下原则:以社会需求为指导确定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强调能力培养;注重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设计上,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计算机网络课程某些环节理论性非常强,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某些具体的、形象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杨丽云 《职教论坛》2002,(10):19-19
一、解放思想,认清目标由于传统高等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高职教育基本上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及使用教材,均与本科教育差不多。虽然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尽管也有一定的成效,课程体系也已从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模式走向现代的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的结构模式,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就其实质来看,与传统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综合性课程和职业性课程。如“材料力学和阻力”、“机床技术”等课程,虽然增加了…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体系缺少高职特色,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过时,课程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针对这些问题,高职教育课程在改革过程中,要突出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现代性特色,打破学科式的课程组织方式,整合课程内容、凸显能力本位,并将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建设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基于能力发展核心的高职课程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推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存在课程价值取向模糊与个体价值缺失、课程改革理念繁杂与生搬硬套、课程开发过程封闭与课程开发主体单一,课程实施与评价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等问题.基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视角,高职课程改革应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课程目标,采取开放式、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模式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以工学结合、能力发展为导向开展课程实施与评价,并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田明武 《时代教育》2015,(3):213-214,2
高职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进展和成效,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程与教学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为适应水利高职教育、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炼,结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编写出高质量水工专业《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项目化课程教材。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工作过程中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的方案,突出项目化实训环节的应用和实践相结合,为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中隐性课程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莉莉 《教育与职业》2008,(11):109-110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两个重要方面。文章通过沈阳师范大学高职学前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指出在课程体系中重视隐性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过程与教学评价三个环节,而隐性课程的渗透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课程扮演的角色与其地位不相称。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几乎没有交集;在学生选修的过程中缺乏指导;授课形式“千篇一律”,要么只讲空洞的理论,要么只实践不讲理论,不能进行系统的总结。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如何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课程体系框架,研究了如何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9.
浅析高职高专院校的《市场营销》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高职高专院校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入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妥善设置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课程设置扁平化、多学科、跨学科的复合。针对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侧重应用能力培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所选教材、培养方法以及实践环节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改进和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加强高职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创新高职课堂教学和加强学生学习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