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发事件报道是媒体展现新闻报道能力与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机会.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及时、连续、深度、客观、体现人文关怀,以更好地履行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作用.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是新闻媒介报道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方面.本文以“舟曲泥石流”事件为切入点,详细阐述我国新闻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原则、特点及问题与不足.提出由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提高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从而使媒体面对突发性事件时,能够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突发性新闻报道翻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吴鹏 《华章》2013,(16)
在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如何去把握,才能使报道的效果更佳,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从 SARS、汶川大地震、到最近的H7N9型禽流感事件,这些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给群众带来了灾难与恐怖,也进一步考验了新闻记者的报道能力。本文就新闻记者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从而提高新闻记者对于突发事业的新闻报道把握尺度。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顾名思义是人们意料之外的事情,无论是自然因素诱因或是人为因素诱因,都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上产生的难以估量的影响。突发事件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其引起的社会舆论具有无比巨大的威力,舆论引导出现偏差容易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新闻报道环境的改变,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的角色也在不断地转变。在突发事件日趋敏感的当下,新闻传媒应怎样正确树立自身的舆论导向,如何把握自身的媒介话语权?这对于所有媒体都是严峻的考验。本文试图从媒体对"5.12汶川大地震"、"2008年南方暴风雪"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出发,浅谈当前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的转变,并从中找出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合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突发事件报道应把握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报道是媒体展现新闻报道能力与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机会.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及时、连续、深度、客观,体现人文关怀,以更好地履行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其引起的社会舆论冲击力大,报道引导出现偏差则易产生严重社会问题,探究突发事件报道的准则十分必要。为此,提出了突发事件报道中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准则的观点,并从新闻媒体基本属性出发,联系突发事件特征予以论证,还对坚持该准则的两个目标和应遵循的三条要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汶川地震、高铁相撞等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给人们带来伤痛和警醒。受众也通过媒体及时、客观的报道积极应对。但当前有许多记者因对重大突发事件把握程度不够成熟而常使其新闻报道不够完善。记者只有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注重责任意识,掌握第一手材料,重视事件的关联性,才能准确恰当地报道重大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7.
灾难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因其实属意外发生,具有突发性、冲突性和震撼性,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灾难报道要坚持报道的主体是人,要注重报道的人本意识和新闻报道的多角度;对灾难事件播报的媒体要在灾难报道中扮演着多种角色等,媒体要注重如何提高灾难事件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文体范本之五:新闻报道我们都读过报纸,而报纸内容最大的构成要素就是新闻报道。新闻是迅速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文体,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正确。所报道的事件,包括人名、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都必须是真实无误的。二是迅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有着其自身独具特点:首先,传播者必须要遵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不能做虚假报道;新闻在通常情况下特别看重其真实性,尤其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来说更是不能有虚假成分存在;再者,新闻工作者还应遵守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其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一直以来都深受读者青睐。中西方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深度报道特色,笔者将对这两种深度报道形式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宗教问题历来是新闻报道中最为敏感和复杂的政治话题之一,近年来各种与宗教相关的社会突发事件、社会热点事件不断发生,使得这些事件中的舆论引导问题成了大众传媒、宗教媒体比较棘手、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学术界相应的研究也显现不足。本文认为,具有偏执和妄想特征的宗教情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心理,在突发事件或一定刺激下表现得更加强烈,传播者在坚持宗教禁忌报道的"恪守"原则等基础上,可以从归属、认同、怂动、凝聚四个方面加大舆论的感性心理引导,在满足其心理慰藉和情感宣泄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化解矛盾,使其宗教情感朝着更为平和与高尚、和谐与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闻深度报道是《新闻采访学》中的重点难点,并且在日常运用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适合于对报道的事态、事件作深层次的剖析,具有深入探究的优势,对重大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的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点评的展示,是一种延伸和拓展新闻领域的报道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体制、观念局限,报道缺少新闻敏感;传播媒介混杂,虚假新闻堪忧;权威新闻报道滞后,新闻公信力下降。为应对危机,使新闻报道更能满足人们及时、透明、公开的需求,笔者探索了如何让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危机转危为机,提出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危机的应对策略:培养新闻敏感,加强危机意识;做好事态监控,建立监控系统;多媒体联动,建立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一些弱势群体的在利益表达受阻的情况下,选择用极端方式或暴力手段来进行维权。而许多媒体在报道类似的暴力维权事件过程中,由于报道方式不当,不仅对事件的后续处理造成了干扰,还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研究者以"冀中星事件"为例,通过对媒体报道该事件的新闻框架分析发现,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表现出明显的煽情化倾向,媒体的报道方式与态度明显地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当前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框架对社会的弱势群体的维权行为造成了一定的误导,而且也增加了社会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成熟,网络媒体逐渐开始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力量,尤其是网络媒体在突发性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从修缮和厘正两方面达到了对传统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制衡。  相似文献   

16.
在公共突发性事件频发的今天,很多新闻事件发端于微博,或者微博在推动事件解决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同时,微博又充分显示出其"双刃剑"的反面性,谣言的大量滋生和快速蔓延对突发性事件矛盾的解决产生着更强的破坏力。如何使传统新闻媒体与微博相融合,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为我所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微博信息平台的优势作用,是各级媒体在新闻实践中需要审视和深思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灾难性新闻的报道,越来越透明、及时,汶川地震报道可以说是我国新闻报道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玉树地震报道则是媒体在灾难报道上的又一个突破。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在玉树地震报道中的评论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进行分析得出:新闻评论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可以起到引导社会舆论、开展社会宣传的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突发事件报道关系到新闻媒体的信誉即媒体公信力程度的高低,处理得当有助于提升媒体的公信力。本文将以非典报道和汶川地震报道比较为例,分析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媒体应如何加强其公信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球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针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快速报道成为各国媒体的竞争焦点,在新媒体环境下都呈现出崭新的报道样式。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能够秉持优势,但也多少表现出一些力不从心,与此同时,新媒体正以其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蔓延到各个领域,它在逐步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联合报道。这一切都依托于三网融合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视等多种新型媒体展现了其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作为"第五媒体"的优势,这使得手机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同时,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改变着传统的国际传播格局,并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使得国际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面对三网融合时代下新媒体多渠道的信息集合趋势,国内国际媒体如何利用机遇来迎接挑战,在增强新闻传播力度的同时,又能避免新闻盲点的产生,成为了此次论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突发事件报道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大突发事件如果不报、不及时报或报道不当,将会使我们在国际舆论战中处于被动局面,并影响我国新闻媒体的信誉。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思想认识上,没有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充分认识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报道对于维护国家形象的重要意义。研究突发事件报道的规律,探讨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和报道方法,对于媒体和记者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