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要将教学的中心放在“学”上 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更多地考虑以下问题:学生学什么?他们想怎样学?哪些材料做成课件将有助于他们学习?怎样学才有趣?哪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将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考虑,教师怎样引导和组织?用哪种形式会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哪种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得有意思并能受益?教师在这些问题上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课程授受”是“课程内容的授受”的简称。要分析课程授受的社会学意涵,首先必须言明究竟何谓“课程内容”。 在课程社会学的研究中,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存在两种对立的知识观,即“法定知识观”与“生成知识观”。法定知识观认为,课程内容是以经政府部门指定的或政府所设专门机构审定认可的教育文本(如教科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与“法定性知识”[1]。“生成知识观”则认为,课程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变动不居的教学活动中共同创构的结果。因而是一种“协商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阶段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新的课程内容观,即“轻”内容。过去我们一直非常强调“重”课程内容,而现在又提出“轻”课程内容。那么,是过去强调错了吗?我们认为,只有辩证地理解  相似文献   

4.
海洋战略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待海洋的基本态度和行动方向。将我国海洋战略融入中学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国家发展战略,是落实“学科育人”的具体举措,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研究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我国海洋战略可以通过如下方式:一是结合课程内容,渗透我国海洋战略理念与举措;二是结合海洋时事新闻,开展相关探究活动;三是科学利用高中地理选修模块“海洋地理”课程内容,开展海洋战略主题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5.
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课程内容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以课程内容为媒介,通过互动,师生达成共识,达到共享,进而促进各自的发展。现代社会随着传统知识观向现代知识观的变革,课程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也正发生着变化,现代知识观对课程内容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共价键理论的发展分析,阐述了共价键的电子行为是理解有机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基点、电子效应是基团共价键电子行为的整体表现等内容。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共价键理论,于“教”有助于教师把握课程内容的重难点、获得教学新思路,于“学”也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脉络、培养自学能力和研究精神。  相似文献   

7.
课程观与教育代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立志 《教育科学》2002,18(4):31-33
从教育代价的视角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理性的尺度,不同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改革会引发不同的教育代价:学科中心的课程观注意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儿童中心的课程观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但却丧失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强调了个人的情意,但却往往会导致人的认知发展的落后,不能达到其所追求的学生的“自我实现”;社会再造社会的课程观所付出的最大的教育代价其课程主张在教育实践中不能很好地达到实施。教育代价的研究有助于理性地制定课程目标、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科学地进行课程组织。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型,教育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从“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的范式革命,这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是课程观向动态的、开放的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课程目标要超越知识达到对学生存在的关注;二是课程内容回归生活,课程内容更加关注知识的不确定性;三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他“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疗法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运用。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培养“完整的人”与“自我实现的人”的教育目的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观,以“真实问题”为主的课程内容观,注重学生“自主评价”的教学评价观。基于罗杰斯的上述教育主张,章论述了其教育思想对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成林 《青海教育》2013,(11):54-54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度地运用一些史料,有助于学生近距离地感知、理解历史,帮助他们形成“论从史出”的史学理念。沈昌直说:“今观周子之所搜,无非史料也。”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史料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环境保护”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环境保护”模块的设计注重“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在高中地理的各个模块中,本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资源观的重要依托内容,也是课标“课程性质”中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单列“环境保护”选修模块,是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2.
顾振华 《职教论坛》2004,(4X):10-14
本文首先对“管用、够用、实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为了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际,就应该强调实用性。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实用性,而忽略课程内容选择的其他标准,则是不全面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是多元的。实用性应当成为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准绳。其次,文章还简述了课程开发向度观的演变历史。最后,提出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基本向度应该是人、自然和社会。高职教育不仅要面向社会,强调实用,而且还要面向学生、面向自然,强调体验、强调理解,更要面向未来,强调创新、强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杜芳  贺承奎 《湖北教育》2004,(24):40-4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学阶段加强环境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高中课程教学计划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等主要渗透在思想政治、劳动技术、生物、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相关的学科中”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环境教育、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4.
基本观念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被多次强调,微粒观作为其中之一,在学生建构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在中学阶段,有效建构微粒观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学科本质和特征的必要选择。基于学生、教师、课程内容、方法的角度,微粒观建构基础主要包括认知基础、知识基础、素养基础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所谓辩证地理解课程内容的改变就是要从课程内容的改变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改变的关系中,从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成果的关系中,从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中,去理解课程内容的改变,从而避免和防止保守和片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六项具体改革的目标中,第三个目标就是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此项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既是制定课程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眼标题“囚绿”,探讨了三个问题.首先是怎样看待“囚绿”的地位问题——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等五事并列,还是包括缘起、过程和结果的“囚绿”一事;其次是怎样看待作者和“绿”之“固执”行为的成败;最后是怎样理解“囚绿”的深刻而全面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重要课程内容提出来,并将它列在六个核心概念之首,充分表明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谓数感,主要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四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直观解词,就是运用直观方式解释抽象的词语,使学生既易于理解和记忆,又利于发展观察、思维能力。一、实物解词这种方式就是利用实物来表现词义。如讲《美丽的树叶》中的“半红半绿”时,一位教师把课前采集的一片红杏叶,一片绿杏叶和一片绿中带红的杏叶举起来,问学生:“看看,哪片是半红半绿的呢?”学生立刻答对了。教师又问:“那么,‘半红半绿’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李静 《宁夏教育科研》2004,(6):10-10,14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根据时代发展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并能够“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以及“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等。在学科课程目标中都强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要落实这种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就意味着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的关注,增强“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意识,让学生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做到关注学生的必趣和经验呢?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课程存在的问题,要求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进行重构。课程重构的理念是:服务于全人发展、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内容现代化、有利于建构性学习、有助于“理解”科学。课程重构的策略是:在课程结构方面,强调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方法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强课程的前沿性、通约性、过程性、注重认知策略性和适切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