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2016,(8):22-27
STEAM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跨学科整合教育模式,对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与积极意义。当前,我国中小学STEAM教育发展面临缺乏宏观系统规划、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资源与环境建设滞后等现实问题。文章认为,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方向的调整改革,能够加强中小学STEAM教育专业的师资人才培养;以工程、技术学科课程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知识,是STEAM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依托校园创客空间建设,能够促进STEAM教育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2.
建构数字化教育生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STEAM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支撑。文章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STEAM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在于,如何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智能技术与STEAM教师在学习环境、教学平台、教研体系、学习共同体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践中,要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STEAM教学平台建设,打造“智能化、数字化”STEAM校园环境,建构STEAM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教研体系”,形成以“数字化支撑”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教育数字化赋能STEAM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STEAM教育评估是对以项目或问题为载体形式的中小学校所开展的STEAM教育育人活动进行评判,其内涵特征为过程性、跨学科性、区分性等.中小学STEAM教育评估的价值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STEAM的内生动力、形成STEAM教育联动育人的协同力、增强STEAM教育发展的持续推进力等方面.中小学STEAM教育评估的理论框架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与提升为理念,以育人价值发现为导引,构建了包括输入方面的主体层与约束层、过程方面的测算层、输出方面的结果层为一体的内外相接的线性框架,从而促进中小学STEAM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推进STEAM教育是我国全面深化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趋势.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将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与STEAM教育理念有机整合,构建出一套核心素养导向的STEAM课程体系,将智慧校园环境、问题中心的课程模式与丰富的STEAM课程活动一体化,旨在培育出符合时...  相似文献   

5.
STEAM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研究与改革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有效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制定STEAM教育政策,加强STEAM学科课程渗透,实施STEAM有效课堂教学,促进STEAM教师专业发展,开设STEAM活动课程,开展STEAM教育科学评价,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用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教育的最早发端可追溯至清末福建船政学堂的“艺事”教育。船政学堂“艺事”教育的出现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聚焦科学、技术、工程、语言与数学学科;让学生在做中学;以留学交流学习促进自主创新。不能简单地把STEAM教育理解为只是从美国传播而来的舶来品,在正视其国际内涵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考察其基于我国自身的历史起源,为我国STEAM教育寻找内生之根,并为其实现本土化提供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7.
STEAM是一种新潮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在全球教育创新与变革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与现时期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具有一致性。综合学科背景下的STEAM教育由众多要素组成,从学科构成来看,STEAM教育包含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五个学科要素;从实践框架来看,STEAM教育具以学生为中心、从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出发、整合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三大特征。美国STEAM教育的发展及其实践经验,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STEAM教育有渊源关系的有STS、STEM、创客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等教育类型,STEAM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期望通过课程变革和课堂变革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受到愈来愈多高校的重视和青睐,但是囿于我国高校传统专业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对通识教育理念认识的不足,导致高校通识教育改革陷入进退维谷的实践困境之中,如“专业本位”的实践逻辑削弱了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多学科的折衷平衡消解了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通识教育的“课程化实践”遮蔽了文化育人的体系化建构等等。对此,我国高校亟需摆脱旧有观念和体制的禁锢,确立“文化育人”的通识教育核心理念,促进通识教育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起全员参与、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进而推动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STEAM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我国STEAM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STEAM教育体系.我国应结合世界主要国家STEAM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给予政策支持,提供行动指南;吸纳社会力量,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提高跨学科教学能力;组建跨学科学习共同体,重构教师合作文化;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等,深入推进STEAM教育.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教育公平转型发展取得突破,作为时代主题的教育改革与作为国家基本政策的教育公平相辅相成。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目标,“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成效显著,这为“十四五”至二〇三五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则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指明了新方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教育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需要以建成教育强国为目标导向、以坚持人民中心为政策遵循、以推进评价改革为制度保障、以深化开放发展为联动枢纽。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培养运用STEAM跨学科知识进行科学探究与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从STEAM教育的兴起、内涵及理论依据入手,剖析了高职STEAM教育的应用模式,提出了高职STEAM教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青海省果洛州“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通过其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维度的改革与创新,成功破解了民族教育发展的诸多难题,使学校成为全藏区最具影响力和最具特色的学校之一,树立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优秀典型。吉美坚赞民族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精神,符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实际,不仅在我国藏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丰富经验,而且也对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有普遍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伟  孙纪磊 《成人教育》2022,42(1):12-15
林德曼终身教育思想缘起于社会变迁对终身教育的吁求,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驱动以及个人终身教育实践的引领,主要包括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学习过程、终身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以及终身教育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形式三个核心观点,为新时代我国终身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现实启示。基于此,未来我国应致力于构建“持续性”终身教育体系,营造“无疆界”终身教育生态,形塑“个性化”终身教育模式,以推动我国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形成是STEAM教育的发展之基。STEAM教师PCK是教师面对具体的跨学科的内容主题时,所特有的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形式的整合性知识,具有知识范畴的跨学科性、知识来源的实践性和知识形成的融合性等特点。通过对已有PCK研究的梳理,结合STEAM教育的特征,STEAM教师PCK可分为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对象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学策略知识。在此基础上,STEAM教师PCK的建构逻辑:一是立足理论性学习为教师建构PCK打“地基”,促进公共性PCK向个体性PCK转化;二是基于经验性学习为教师建构PCK竖“框架”,推动内隐性PCK向实践性PCK转化;三是通过实践性学习为教师建构PCK添“砖瓦”,实现陈述性PCK向程序性PCK转化。  相似文献   

15.
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着重要使命。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贴近实际,着重于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的优化改进,通过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改革转型需求进行剖析,总结规律,结合我国国情和继续教育发展特点,提出以非学历培训教育为主体、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两翼“一体两翼”发展路径,以加快继续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供给责任的变迁有着自身的制度逻辑,它是政府、社会与受教育者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分权化改革与政府间的博弈导致城乡教育筹资责任的基层化与对制度外筹资的依赖。从社会在城乡义务教育供给当中扮演的角色来看,由市场化改革所引发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城乡社会力量办学“摊派与营利”的不同表现。从受教育者对城乡教育制度变迁的影响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引起公民对义务教育需求的变化,使受教育者的交费方式发生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改变。其中体现出来的利益均衡原理,对当前我国所进行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主张去掉某些计划管理的方法,恢复市场经济之上的上层建筑本性;主张学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普及扬长教育的理念;主张改革招生制度,还招生权于大学;并运用综合评价学生素质的办法破除“分数至上”的弊端;主张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与升学挂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市场化改革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教育政策选择,为这些国家解决学前教育可获得性、可支付性和质量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但也隐含着诸多难以规避的风险与挑战。作为学前教育市场化改革“激进派”的典型代表,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在20世纪末从社区供给模式转变为市场供给模式,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保教领域的内在矛盾也日渐突出,如质量标准的提高造成服务成本上升,小微型保教机构因利润微薄纷纷倒闭,反而营造了有利于营利性企业垄断发展的环境;政府对学前教育社会服务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但保教服务价格持续攀升,形成了“高补贴、高收费”的怪圈;学前教育质量改革受到“成本”和“效率”问责,保教服务“去专业化”现象凸显,学前教育质量改革前景不明。以澳大利亚的经验为镜鉴,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要明确政府的治理角色,避免“市场中心主义”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鼓励学前教育治理制度创新,去除市场化改革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材”“教法”作为教育的核心组成,具有“能动性”“灵动性”“互动性”等内在特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在师资储备、教材开发、教学手段上存在不足。要改变此现状,需立足“三教”改革,以教师改革为核心,教材改进为抓手,教法创新为突破,深入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新飞跃,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