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农民收入与市场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用生产资料市场缺乏竞争,农民又不能摆脱不合理税费负担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生产费用或税费支出会随农产品总收益正向变化,从而部分或全部抵消增加的产出收益,农民纯收入最终将维持在其劳动成本水平。而农民的劳动成本或农民收入,在农业劳动不能向非农产业流动和转移的条件下,决定于他们的生存成本;在劳动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劳动市场,则决定于非农劳动收入(替代工资)。在城镇非农劳动收入普遍高于农民收入的条件下,保证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的自由流动和转移,是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民收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备受关注。以往,农民收入多以务农(种植业、养殖业)为支柱;如今,在农村,随着劳动力趋于向城市转移,即外出务工,农民收入构成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外出务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而在未来,通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可以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当地农业产出效益,使得农民收入在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其构成也能实现一种新的优化与平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教育,特别关注进城务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问题和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保障教育公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到我省创业,这类人口约有300万。同时,我省城市化建设不断提速,也加快了省内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这类人口也约有300万。在这个大背景下,进城务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日显突出。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进城务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坚持把解决进城务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提到贯彻落实“三…  相似文献   

4.
基于安徽省6县582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讨论子女性别偏好和状态依赖假定下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户主的年龄、非务工收入对劳动力跨省流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是否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户主是否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户主学历为初中、与县城的距离等变量对家庭户主的跨省流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家庭是否有男孩、头孩是否为女孩等子女性别特征变量对家庭户主的跨省流动产生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子女性别结构是农户家庭劳动决策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男孩偏好下更高的抚养成本成为户主跨省流动就业的重要激励,但这一家庭特征因素背后仍然脱离不开经济动因。  相似文献   

5.
当前,教育资源的分布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学校之间已经出现了失衡现象。优质教育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一般学校向实验学校流动。教师非正常流动使原本不均衡的教师资源在地区、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此现象已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当然,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西部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流失严重,影响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文基于劳动经济学中的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首先探讨了教师个体偏好与行为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农村教师供求机制及政府激励教师供给的政策选择。然后,依托"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课题调研数据,对补偿性工资理论给出的教师工作条件与收入间的理论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那些在艰苦县学校工作的教师,确实得到了额外的补偿性收入;但在较差办学条件、高生师比等工作条件差学校任教的教师并没有获得经济上的补偿或是获得了更多的培训机会,本文认为这是造成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短缺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给出吸引与激励教师在西部农村地区任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2019,(10):108-114
文章基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全国时序数据,分析并预测了21世纪以来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均衡状况,发现:在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不断增加,农村增长速度很快,反超城市和县镇;建立校园网百分比不断增大,城市百分比仍高于农村和县镇;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不断增大,农村已超过城市和县镇;每百名学生拥有信息技术教师数不断增加,但无论是城市还是县镇,农村增长速度都很慢、整体数目偏少。基于此结论,针对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出现的不均衡,文章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5—2015年劳动收入份额整体上升阶段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全球化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全球化与劳动收入份额呈显著负相关。其原因主要为全球化带来的有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变与中国劳动要素之间的矛盾,且FDI会使全球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这种抑制作用不断增强。应深入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教师聘任制下教师与高校之间劳动关系市场化的特征日益凸显:教师任用制度由"计划调配"转向"合同聘用",教师工资制度由"刚性工资"转向"弹性工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由"国家保障"转向"社会化运作"。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劳动关系已由身份管理下的行政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以契约为中介的劳动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劳动关系市场化的形式与其实际运作存在很大偏差,严重影响了聘任制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1.面对农村加快城市化进程,开拓农村职教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据统计,1999年在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达6 000多万人."十五"期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就目前而言,进城创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还较低,这不仅制约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广大农村进城务工和即将进城务工的人员,尤其是青年人对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有强烈的要求和愿望,从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所受教育情况来看,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比较现实和可行的.因此,中职教育应面向广大农村,开拓农村职教市场,一手抓为农村和农业产业化服务.通过外联市场和企业、内联基地和农户,把一家一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链.一手抓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贯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推动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制度的实施,全面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农民收入和农村稳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福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分析,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指出福建农村劳动力存在区域间相对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加强产业升级,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五项政策建议,这对于解决福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1995年以来梅州市劳动力供给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梅州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要素对梅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劳动力水平供给效应递减、劳动力垂直供给效应开始凸现.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不合理和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是梅州市劳动力水平供给效应下降的主要原因,职业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等政策背景下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是梅州市劳动力垂直供给效应显现的主要原因.认为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就地转移,加大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创建良好平台,内培外引高素质人才,是提高梅州市劳动力供给效应、促进"双转移"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转移过程中,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将成为顺利转移的关键因素。而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民工问题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加速时期,伴随产业结构的工业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相应发生的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转移的问题。农民进城,在改善农民自身生活状况的同时,也给城市的经济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民流动的积极效应和有益之处,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又要尽力削弱和抑制农民流动日益显露的弊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出路在于城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出路在于城市化。城市化不断地扩大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推动农产品优质化和农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农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并实现稳定就业,而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的关键又在于加快城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经济的大发展,需要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来支撑,随着我国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提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挤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由于推力和拉力的作用,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逐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就业、收入、社会福利、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于是在城市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形态即"城市二元结构"。"城市二元结构"的形成,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动摇了城市化的进程,扩大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异。笔者建议通过加快户籍改革、统一城乡就业政策、逐步统一社会保障、为低收入农民工群体提供廉租房、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等措施来缩小城市居民与农民工收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拥有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农业劳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由于比较收益低引致的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逐步显现;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受教育程度提升缓慢使得农业劳动力质量问题愈发突出。这种状况会从多个方面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体表现为:非"休耕"的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农田水利设施投工不足,削弱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农产品品质下降,不利于农业提质增效;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困难,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乡村振兴的农业劳动力问题破解路径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必要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  相似文献   

18.
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解决和实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向年轻化转变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稳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均衡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农村转移劳动力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存境遇与发展瓶颈已经引起了多方面的普遍关注。教育学者从人力资本状况、促进转移的教育与培训实施策略等多个视角已经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从农村转移劳动力个体身心特点、发展诉求,以及社会现代化发展对个体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看,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的已有研究在关于教育与培训对象的针对性、社会发展对教育与培训的影响性、教育与培训实施的系统性几个方面尚存在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20.
宗鑫  张伟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4):118-120
通过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回归分析可知,农村非国有企业转移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对农村经济总收入影响显著,农村非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的增加对企业总产值的影响显著。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于农村非国有企业本身而言,也有益于其成长和发展。因此,须充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大力发展农村非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