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对英语、汉语及法语中的格及其体现形式作了比较,分析了三种语言的格在体现形式上的差异,以此来帮助外语学习者了解“格”这一语法范畴。  相似文献   

2.
“格”这个范畴自古即有。但其概念、名称及所指等在古今中外的语言学观点和论著中不尽相同,其用法也各异。基于此,论文在以往的形态格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标志格和隐涵格的概念,使“格”的这三种表异实通的形态处于同一个体系和发展层面中,以尽量使我们看清语言发展的某些趋势和特点,并对传统格的发展也作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格”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格”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格”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格”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格调之论的反思与消解。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格”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科举文批评中经常出现"格"这一术语,南宋科举文批评中作为术语的"格",主要是从文章的方式、方法上进行论述的;元代科举文批评中所使用的"格",更多的则是从文学风格入手,文章学的意义更为突出。元代文学风气影响对"格"内涵的稳定,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稳定的文学批评范畴——格调。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次”范畴是这部著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次”范畴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争议很大。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1.“次”与“格”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2.立“次”是否有必要。从“次”和“格”的关系看,“次’来源于“格”,但“次”不完全等同于“格”;“次”模仿了“格”,但这种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立“次”是必要的,“次”范畴的设立不仅存在于说明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而且在于说明词入句后语法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古人关于文体的认识散见于诸多特定的范畴之中。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意格”说中蕴藏着古代文论家的文体现。谈论诗.离不开“格”.正如谈论诗离不开“意”一样。也由于“格”的义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诗意话语同诗格话语在古代诗文之论中常常交替出现,甚至以“意”为“格”,意就是格,格就是意。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拓扑分子格范畴中源泉的初始性,给出了拓扑分子格范围中一个源泉是初始源泉的一个充要条件,即在拓扑分子格范畴中一个源泉是初始的当且仅当其上的余拓扑为使所有fi连续的最粗余拓扑。  相似文献   

8.
人们谈文学创作与批评,不能不谈意境。意境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说到“意境”,人们耳熟能详——不仅文学关注它,绘画也讨论它,哲学、美学都研究它。而与意境范畴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另一个诗学范畴——“意格”,是不是同样为人们所熟知呢?意境与意格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意格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必须实现现代转换为当代文学理论所接受吸纳。  相似文献   

9.
从形式上来说,维语从格、后置词结构比较句有两类。从意义上来讲,它属于等级比较中的差比范畴,包括性质比较、动作强度比较、数量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前,小学教学领域存在着众多的“格”(即标准、规定和要求),有课程标准之“格”、专家之“格”、校本之“格”。一些根本性的、规律性的“格”,规范、提升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对我们的教学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但某些“格”具有繁琐化、教条化的倾向。无形中成了教师的“紧箍咒”。在众“格”林立面前,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格”、“眼中有格”、“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11.
汉语在非领属性保留宾语句中,动词由达成范畴与致使范畴扩展,且由这两个功能范畴选择论元并指派题元角色.达成范畴的phi-特征集不完整,不能为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特征定值,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由毗邻的动词指派,获得固有格.为了让动词与名词性结果论元毗邻,可将致使范畴的语音形式实现为“把”以阻止动词移到致使范畴位置,或通过话题化或被动化等方式让役事移到更高位置.在别的相关句式中,名词性结果论元也可以通过毗邻的词汇核心获得固有格.  相似文献   

12.
论“格”     
《考试周刊》2015,(57):90-91
格是个语法范畴,在传统语法里,格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的关系。英语里现存两种格:名词属格和代词的主、宾格。C.J.Fillmore的格语法是以动词为中心的深层语法,揭示了语义和句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偏序集P生成的格等式类K上自由格存在的一个充要条件,由此证明P生成的自由格存在。  相似文献   

14.
作格结构是一个句法和语义之间关系特殊的构式,属于英语语法模型描写的一个范畴。通过对英语作格结构语言特征简单地概述,基于其所表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以句法和语义这两个层面为切入点,对相关具有代表性的语料进行了详细分析。解释了作格结构派生句式生成机制和动词非使役化后句式的非宾格性,并揭示了作格结构句法形式与语义表征之间存在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一直是文论界关注的话题。文章作者从古代众多诗学范畴中选取“意格”加以研究,从创作心理学、文章写作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多学科视野对这一范畴进行了审视和观照,指出:意格,就是一种“意动模式”,一种“意构体式”,一种“意达范式”。  相似文献   

16.
引入格上零模概念,讨论了格上零模的性质,给出了其构造方法,最后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格上零模——乘积格上零模,讨论了其性质,给出了其构造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18世纪察哈台维吾尔文献《和卓传》中的名词类词语的格范畴进行语法分析,并总结出它们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8.
对18世纪察哈台维吾尔文文献《和卓传》中的名词类词语的格范畴进行语法分析,并总结出它们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9.
日语词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存在于动词、而且也存在于格助词之中。格助词"に"的多义性表现最为突出。利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对"に"格助词多而复杂的功能和意义进行范畴化认知整合,证明"に"格助词的诸多意念功能意义都可以归纳整合在"存在点"、"起点"、"着点"的范畴之中,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に"格助词以"存在点"、"起点"、"着点"为特征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20.
英语作格动词具有主动形式被动意义特征,是词汇语义句法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就词汇语义性质来说,作格动词属于强动作性使役动词,具有动作自发性,不需要外力作用,不允许增加被动语法标记。然而人们往往错误地将其用于被动语态,这是混淆作格动词与被动词的语义特征的表现。根据词汇语义结构理论,通过对作格动词词汇语义特征的分析,解释作格动词与被动词及其句式的异同,提出作格动词不可用于被动语态主要与其具有被动意义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