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本文应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以后,城乡高中生对高等教育有着同样强烈的需求,但学生的城乡背景与影响高等教育需求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1)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较低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较高时,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2)当家庭网络资源较少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当家庭网络资源较多时,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农村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表明,接受高等教育几乎是他们改变其不利社会地位、实现流动的惟一渠道。扩大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是改善城乡差异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在教育财政和招生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以回应此类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现实客观需要,实施了高等教育"自由化"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增加高等教育的公正性与平等性,从而提高社会底层群体的社会地位,促进拉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由于削减政府干预的政策实施过于粗放、竞争机制产生的作用过度市场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过于商业化,这一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难以消除的负面效应.对于拉美国家底层群体来说,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并没有降低,反而有抬高的趋势;高等教育的公正性、平等性不仅没有得以充分体现,反而呈现出反向态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也没有增多,而是进一步减少.因此,拉美高等教育"自由化"改革没有完成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意愿指的是一个人在接受了初步的教育后,希望能够在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高等教育意愿不仅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实际的最终教育获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学生当前的希望感,而同伴影响、父母参与、老师关注共同塑造了初中生的高等教育意愿。为了提升中学生高等教育意愿、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必须将同伴、父母、老师等因素共同纳入考量,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社会背景分析(-)高等教育存在着强烈的消费需求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最近的一份千户抽样调查表明:在市民家庭消费排序中,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二位的家庭达68.8%。89.8%的被调查家庭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其中希望接受本科教育的为47.6%,希望接受研究生层次教育和大专教育的分别为28.4%和13.8%。①随着独生子女群体人数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是使他们的子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这…  相似文献   

5.
性别平等是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公平还是没有完全实现的。女性教育一直在发展,这也是我们国家教育不断取得进步的一种表现。希望通过对民国时期一小段时期的广州西关一带的女子教育的意义研究来重证女子接受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也希望社会各界能脱离传统文化性别偏见和社会性别偏见,能客观平等看待女子接受教育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6.
奥尔特加在1930年就预见性地提出了让所有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以文化教学为第一要务、作为精神力量的大学等高等教育思想。以奥尔特加的大众社会理论为视角,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他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期能深刻理解其思想的起源。  相似文献   

7.
高考作为我国中学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历来为社会所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而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加上“高考移民”“高考舞弊”等非正常现象的频频发生、媒体的炒作,使得高考备受关注,成为焦点,并由此引发了关于高考及高考制度改革的一系列争论。  相似文献   

8.
2002年4月,江泽民同志考察了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强调要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即希望大家增强创新意识,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希望大家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希望大家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希望大家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希望大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要深刻领会与贯彻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的"五点希望",着眼于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积极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努力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也在大刀阔斧地发展。由此,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迈进。高校扩招,有助于满足更多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促进人与人之间教育机会的均等,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竞争能力。然而,当抱着满怀希望和家人嘱托的莘莘学子兴高采烈地跨入  相似文献   

10.
从"大学生排队上图书馆"透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章中,笔者主要探讨了"大学生排队上图书馆"这一现象所折射出的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几点建设性建议,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远程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人民群众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推进现代化,必须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本文在分析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有关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接受高等教育是公民享有的一项重要的公法权利,对残疾公民意义更为重大。各国为保证残疾公民获得平等的发展权,对其受教育权、包括受高等教育权均给予明确规定。中美两国对此都做了大量工作。然而,一旦将两国有关残疾人高等教育法进行比较,便可看出,中国在保障残疾人高等教育权方面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努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多元的教育局面日益壮大,民办高校的收费一直以来就比公办高校高出许多,这早已被大家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部分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有重新抬头的趋势.本研究分析了出现这种"新读书无用论"的原因主要为接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学费的增长速度超乎寻常,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利益受损较大的贫困家庭阶层较以前有所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降,大学毕业生工资呈下降趋势,高等教育的筛选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育市场化改革引起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强化了阶层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根除"新读书无用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自助式"培养: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实质上是特定主体依据一定的质量标准对于高等教育能否满足其主体需要及其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根据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同动机,学生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可划分为以学术为取向的质量观、以素质为取向的质量观、以就业为取向的质量观和以创业为取向的质量观四个维度.实施"自助式"培养是实现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想模式.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自助式"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呈现质量目标人本化、质量实现主体化、质量评价多元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1.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日益增长,造成了高校人满为患。 积极的教育政策推动了社会强劲持久地向前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其结果是,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决定公民是否有机会实现社会地位升迁的重要因素。但是,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被如何分配直接体现着一个机会是否平等的问题。文章对国内外高教发展中“机会平等”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在当前中国精英型高等教育模式向大众化高等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教育的可寻租性事实上不仅会导致有差别的机会平等的丧失,同时也会使得共享的机会平等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99年国家高校并轨,高校招生再不像是以前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可是,在四年的学业完成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却在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危机,这不仅给家庭而且给社会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乃至有高等教育专家指出,当下中国要高度关注高等教育的安全问题。而对于大学,对于大学之后的就业,同样是我们每一个高中生高度关注的问题。透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你们能提前感知当下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现实,也希望你们从内心里能平静地接受这残酷的竞争,更希望你们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准备高考,构思自己的大学生活,创想自己未来的职业和生活。  相似文献   

19.
熊国英 《江西教育》2012,(Z4):29-32
曾经有着"中国第一考"之称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中国独有的一项考试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尤其是困难人群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从1981年到2011年,自学考试在中国已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它让无数没能跨进大学校门享受高等教育的人们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专业急需人才。  相似文献   

20.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发轫于美国,日本学者天野郁夫等人把该理论引入日本,很快就被日本学者广泛地接受引用,原因就在于"特罗理论"中所描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现象,日本也正在进行着.背景的适切性,决定了从接触"特罗理论"之初,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就必然受其影响.在日本学者的审视、解读乃至批判中,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逐渐显现出了日本的特色,以及亚洲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