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学形象的“真实性”是其核心价值所在。这种“真实性”主要指的是渗透在作品中的主体情感的真实性,即主体的主观真实性,而不是指作品描述对象有多大的科学精确度,即客体的客观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所载故事,以第一卷为例,其真实性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基本可信,例如<咬鬼>、<画壁>等篇;第二种是有部分可信性,例如<耳中人>、<捉狐>等篇;第三种是基本不可信或真实性尚不可考.聊斋故事的"真实性"问题已提到学术研究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革命文学”论争中的“真实性”问题的探讨,指出革命文学论争中形成的“真实观”标志着有关“真实性”认识问题的中国式思维模式的形成,并指出其原型意义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设计真实性评价时,时评价"真实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关键所在.针对研究者对"真实性"的不同理解,本文从评价任务、自然情景、社会情境、学习结果和评价结果、评价标准五个向度分析了评价的"真实性",探讨并总结了设计真实性评价需要考虑的一些重要问题,以期为理解和设计真实性评价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5.
教科书作为传递科学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而存在,科学性、真实性是其内容呈现的应然状态。然而一直以来,教科书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却饱受人们的关注和质疑:教科书内容是否真实,有多少"不真实"的知识内容存在,为什么存在"不真实",究竟该如何编写教科书等。将教科书知识作为特殊的社会知识形式,以知识社会学为理论支撑,试图解读教科书的"真实内容"。教科书知识作为特定语境下的知识,其真实性体现为一种社会共享性、"非中立性"的知识,由教科书产生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化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建国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因受到时代的局限以及历史的变迁,而引起了文学史界评论界的"再认识".但过去的"再认识"主要围绕作品的历史的真实性而展开.本文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作为不仅定性而且定量的分析标本,提出应该以"形象大于思想" "细节的真实"作为一种既衡量其真实性,又衡量其艺术真实性的评判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的"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7.
苏桂艳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1):103-105,108
1995年,中央电视台开办综合性栏目<东方时空>,获得成功.其纪实版块<生活空间>掀起电视片纪实热.但媒介的真实只是程度不同的相对真实,是"第二真实".笔者认为影响片子真实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镜头与被拍摄者的适应程度,镜头前的身份焦虑和身份认同,镜头审判与隐私及镜头后面的商业动作.真实性的强弱与以上变量成反比例存在.  相似文献   

8.
关于保护乡土建筑"真实性"原则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性是世界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如何理解保护乡土建筑真实性原则的内涵,是实现古村镇真实性保护的前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看,保护乡土建筑的真实性,即保护古村镇文化基因的完整与个性形态;其次,通过修旧如故所呈现的古村镇的真实,不是原生态的真实,而是群体记忆中历史的真实;第三,保护乡土建筑的真实性,包括如何处理传统建筑形态的完整保护与居民现代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所谓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历史教学有其特有的灵魂——学科精神作为支撑点.无论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是千姿百态的教学方法,都源自于历史学科本身的内在的学科精神. 一、实证精神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历史有其自身的学科规范.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图否定历史的真实性;一些历史教师和学生也认为历史课就是讲历史故事而已,绝无真实性可言.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师的威信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深得学生爱戴并具有威信的教师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往往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师课堂上的威信作用,树立教师的威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左传>作者在对郑庄公的评价中渗透着儒家的"克己复礼"意识,在这种意识下对郑庄公形象所作出的评价带有儒家的主观色彩,如果历史地看问题,那么郑庄公并不是"伪善"、"违礼"的君主,而是旧时周礼时代惯性与春秋初"礼崩乐坏"时代挤压下的诸侯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辜正坤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产生背景、思想渊源、研究层面、历史意义、论点特征及其对建设翻译学的贡献。该译论颇具特点,有中国学派气概,代表着我国译论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一种哲学认识方法论,适用于各种文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论"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关语"在具体语境中有幽默、讽刺和创造意境、描写心理等语用功能,"双关语"常借助"语言变异"手段达到一些特殊的语用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个县级市实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应从五个方面展开工作:加强宣传发动来实现思想引领化;重视资源共享达到师资的优质化;注重设计实现培训的多元化;强调规范组织以实现检测的程序化;确立多重保障来实现管理过程化。通过上述举措真正落实"工程"主题培训,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厘清汉字是语素文字说首倡者与赞同者的不同观点,其次,本文发现,在同一个汉语语素形式下,其内容的或然性、多项性是普遍现象。这些或然的、多项的、风马牛不相及的语素内容的进一步分辨,是由汉字来完成的,而不是汉语完成的。汉字是语素文字说赞同者的错误在于,他们把汉字的析义功能先记到汉语头上,然后再来考察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这是我们在讨论语言与文字时容易常犯的一种错误。  相似文献   

18.
小说《原地》全景式地描写了至今尚存的原始部落“埃塔”牧民的生活状态和“走婚”制民族风俗。现代文明进入“埃塔”后,所发生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了人们对大自然怎样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考,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与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文化、政治、经济出现了剧烈的发展变化,人们开始用国际化的视角观察各类问题。今天的学者也逐渐开始用国际化的视角研究民国的政治、外交、经济、法律、教育等问题。民国高等教育研究在国际化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我们可以用"国际化"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对司马迁及《史记》褒抑不一的众多评议中,尤以班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论断最为著名。先哲时贤,或认为班氏误将司马谈之言等同于司马迁之意,或以为司马氏父子价值取向不同,“黄老”“六经”异学,多持批评否定之态度。尽管从汉武帝时代已经开始崇扬儒学,但黄老政治依然在社会诸方面保持强动的影响。具体言及司马氏父子的思想价值取向,虽然呈现出复杂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司马氏父子还是推崇“黄老”之学的。降至东汉时期,儒学完全占据政治统治地位,而这一变化正是班固批评司马迁及《史记》的主要动因。细绎班氏之语,从中寻觅两汉思潮变化的轨迹,则是更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