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晶孙去世后他的日语本随笔集<给日本的遗书>出版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佐藤春夫将其看作是一位连接新日本和新中国纽带的作家.随笔集第一辑的文章写于1950年代初的日本,大多为在日本的所见所思,表达作者在日本所见中对于日本深入痛彻的批评.第二辑汇编了陶晶孙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随笔,录写了那个时代他的生活与心态.随笔集呈现出见闻录式的平实叙事风格、叙述中夹议论的书写方式、讥刺中蕴幽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戴雨浓 《考试周刊》2009,(28):38-39
战后日本战争文学一直在矛盾中挣扎,既对法西斯军国主义和侵略战争加以揭露批判,在创作中表达反战思想,又对历史暧昧地进行淡化模糊处理,转移侵略罪责。本文对战后二战文学的这一矛盾心理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绝大多数文学家都是“战争协力者”,然而战后关于战争责任问题的声讨和追究却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半途而废。日本战后文学的总体倾向,实质上不是反对“战争”,而是反对“战败”;不是反省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而是刻意表现日本人本身的受害。更有一批作家反抗战后的和平秩序,发泄对战败投降的不满和悲哀,甚至公开为侵略战争辩解。而揭露侵华战争罪恶,真诚反省的作家,半个世纪以来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来,我主要从事日本后现代批评的研究,同时也涉及到战前战后日本对中国的研究这一方面,2011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氏兄弟与日本》一书,其中有一半篇幅介绍了战后日本的鲁迅研究,从竹内好一直到现在的代田智明。顺着这条线索继续往上推,最近主要是做二战以前日本人有关中国的研究,而且不仅仅是文学方面,更多涉及到明治维新以来一些人士有关中国社会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整体分析等。以前,我们称这些为“汉学”或者“支那学”,如今叫“日本中国学”。  相似文献   

5.
薛伟 《职教论坛》2003,(23):55-55
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国家。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亚洲和世界的一流强国,日本曾经广泛而深刻地接受中国文明的影响。而今日本的经济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究其原因是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其主要特点为:第一,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发展教育,为经济服务。战后初期,在经济处于瘫痪的状况下,教育改革作为整个社会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首先要求普及义务教育,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先行”发展战略的第一步。五十年代,日本经济由战后初期的调整改革转入恢复时期。日本在美扶植下,工业迅速恢复。这使得社会职业门类增多,分工更细,对人才…  相似文献   

6.
近期日本政府对钓鱼岛进行所谓的“国有化”,是对我国主权的严重损害和国际秩序的公然践踏,日本政府这一野蛮行径的“幕后推手”正是近年来日本社会“右倾化”发展的结果.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近年来日本政坛“右倾化”倾向十分明显,极右势力正在影响和控制日本社会的走向,带动日本不断突破二战体制对其大国军事化的限制,对战后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7.
暖昧语是日语表达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暧昧的含义并不完全是中文中暧昧二字的意思.而是具有独特的日语韵味,反映了日本人的传统生活态度,也反映了整个日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只有完全置身在日本独特的环境当中,才能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暧昧语的深长意义.委婉含蓄的日语暧昧语,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不仅营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还构筑了大和民族“和”文化。暖昧语有很多表现形式,本文从暧睐语的众多表现形式入手.探究其与日本文化间的深层次关系,并指出在日语教学中应正确对待暧昧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战后改革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由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向民主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而其每次社会转型的结果,一方面跨越式前移了本国的国际“站位”,另一方面也潜伏下祸国殃邻之隐患.日本能够与时俱进完成三次社会转型并实现跨越式发展,既缘于日本民族的“幸运”和“机智”,也缘于日本民族对外来文明少有的鉴别取舍能力,还缘于日本民族服膺强者和与强者为伍的一贯秉性.尤其日本民族在三次社会转型中形成的“与时俱进变革,强即侵略扩张,最终挑战先生”这一行事习性,值得后发国家中国和守成国家美国引为鉴戒.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校公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教育在战后日本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随现代化的进展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战后改革时期,公民教育的重点放在民主主义价值上,其目标是培养“有为的民主社会人”;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公民教育的重点放在民族主义价值上,以培养“国家公民”为目标,强调国家意识和为国效力的精神;在成熟化社会时期,公民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驰骋于世界的具有主体性的日本人。尽管战后日本公民教育与其现代化建设基本适应,但是改善的余地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之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的推出 ,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日本右翼势力不仅推动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发动了极其残暴的侵略战争 ,战后 ,仍坚持“皇国史观” ,否认战争罪行 ,成为日本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 ,歪曲史实的根源。 2 0 0 1年 4月“教科书”案使日本右翼思潮达到高峰 ,这必将对日本下一代产生长久的恶劣影响 ,也为人们敲响了日本军国主义复辟的警钟。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日本经济全面复兴,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成功的典范,标志着日本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体现在日本国民身上,就是身体素质的显著提高。而这一切又是与日本适时地提出新的体育理念和进行正确的体育教育引导分不开的。对战后日本体育教育的历史变革进行探讨,对于我国目前的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一、日本新制大学体育诞生的由来及发展变革的社会背景战后日本由美国托管。1946年美国教育使团建议,“各级学校应有充分的体育活动时间,以及在不从事身体放松活动而长时间学习的大学,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措施”,“健康教育和体育乃…  相似文献   

12.
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暧昧表现” 社会语言学认为,交际中犯文化上的错误比犯语法的错误更难使人宽容。在如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文化或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正日益受到重视,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的“暖昧表现”就是典型一例。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人的暧昧性是举世皆知的日本代表国民性之一,日本人的暧昧常常让与其交往的外国人不得要领甚至屡屡失败。日本人暧昧性的形成有着地理、历史及文化方面的诸多根源。暧昧,既是客观环境造就的天生习性,也是日本人在长久的生存过程中磨炼出来的一种圆滑的处事之道。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人暧昧性成因的分析,透视暧昧性的本质及内涵,为我们今后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摩擦,维护自身利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战后日本私立大学迅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日本私立大学迅猛发展,其影响因素包括:战后日本社会已具备了私立大学迅猛发展的外部条件;政府对私立高校政策的调整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教育法规是日本私立大学发展的可靠保证;政府财政上的资助是战后日本私立大学迅猛发展的物质保障;学历主义社会风潮盛行等。本文研究和分析战后日本私立大学发展的基本因素,以期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公民馆”是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它不仅是日本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日本国民为提高自身化素养及精神教养而展开自主学习及自由学习的重要课堂。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念的形成、发展及丰富,都与“公民馆”的发展、深化及一系列实践改革的活动有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并对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进行了概括。认为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典型特征在1952年以前,主要表现为“民主化”,在1952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表现为“大众化”,此后则主要表现为“自由化”。  相似文献   

17.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1945年战败投降时是一片废墟。但是战后不久,日本经济就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下子变成了世界“经济大国”,令全世界震惊。世界各国纷纷研究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奥秘,结果发现,尽管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日本重视科技,重视教育。这一点,对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奔“小康”的中国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语敬语变化的要因之一,就在于日本社会本身发生了重大改变。战后不久随即展开的民主化改革在建构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确立国民主权和维护人权的国家治理原则同时,为日语敬语变化置备了最基本的社会基础,促使主要基于上下关系发展起来的日语敬语,转变成为体现人人平等和相互尊重,促进人际沟通和维护人际和谐的语言表现形式;尔后开始的产业化和城市化则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为日语敬语的大众化和“郑重语”化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社会条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全球化,不仅使日语本身受到外国语言的影响,更改变着日本民众的人际交往习惯以及促进了日本民众对敬语“误用”的宽容,从而推动日语敬语朝更具对等性和平易性的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公民馆是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它不仅是日本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日本国民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精神教养而展开自主学习及自由学习的重要课堂。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念的形成、发展及丰富,都与公民馆的发展、深化及一系列实践改革的活动有关。尤其是进入21世纪,日本社会正处在创建一个未来理想的“学习社会”之际,公民馆的存在与发展,无疑为日本早日实现这一理想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的完整头盖骨。这个划时代的考古发现,当时就轰动了人类学界和考古界。但是,日本从来就对“北京人”怀有攫夺之念。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科学界人士非常关心“北京人”化石的安全,最后决定将中国“北京人”化石运往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存放,等战后再归还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