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寻找作者张炜对于启蒙精神的认知道路,将其作品放在他自身灵魂光辉的照耀下,准确分析其作品《柏慧》,把握他在作品中展现的启蒙主体多方面的困境。笔者的答案是:张炜具有“朴素”的写作原则,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与呼吁的诉求渗透在其人格中,从而促使其在((柏慧》中展开知识分子的情感与生活描写,尖锐地提出启蒙主体面临的困境问题。张炜始终坚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精神,其独特的人生境界与生活态度促成了其笔下启蒙主体的选择方向与困境。  相似文献   

2.
从《祝福》中的“我”开始,鲁迅展开对知识分子的审视,展开对启蒙主义和启蒙者的反思,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实地描绘启蒙者的复杂性格。本文从“我”与祥林嫂的关系说起,重读河边“魂灵之问”,解读鲁迅“彷徨”时期的启蒙之思。  相似文献   

3.
《祝福》中的“我”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鲁迅通过他展现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表达了他对发轫于 2 0世纪初的那场思想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 ,同时使小说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完成了对启蒙主义文学的全面突围 ,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新一代的知识精英把思想启蒙作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仿佛只要将西方文化精神植入中国老态龙钟的机体,中国便会重新焕发出青春的颜色。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知识分子精心编织了一个有关中国命运的启蒙神话,“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西方现代价值观便是这一个“神话”的故事内容。然而,启蒙理想是否存在有内在的缺陷?“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神话内容能走多远?思想启蒙是否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两个时代的作家,鲁迅和巴金在对启蒙理想的反思中都发现了启蒙神话的虚妄,洞察到了启蒙神话的乌托邦色彩。在《伤逝》和《寒夜》中,鲁迅和巴金用不同的方式打破了他们亲手编织的个性解放的“启蒙神话”。  相似文献   

5.
在饱受列强欺凌的近代中国,妇女问题成为了一个“隐喻”,是男性知识分子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媒介。梁启超等启蒙知识分子在强国保种的目的下倡言戒缠足与兴女学为主的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希望在唤醒性别觉醒的过程中构建有关民族、国家的设想。而那些被唤醒的近代妇女不仅仅甘于做民族国家话语的载体,她们在传统社会嬗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女性身份认同和角色扮演,在重新塑造自己角色和身份的过程中也在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祝福》通过叙述“我”旧历年底回乡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祥林嫂无辜而悲惨的人生,剖析了启蒙知识分子在实际社会问题和民众疾苦面前无奈、孤独与虚无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启蒙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中国的“五四”启蒙知识分子首先觉醒,即“人”的意识的觉醒并掀起个性解放热潮,但是,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启蒙知识分子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尤其把恢复女性人格、提高女胜地位、反抗“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作为妇女运动的重要课题。鲁迅在1925年创作了著名的反映知识分子婚恋悲剧的小说《伤逝》,茅盾在1928年创作了以小资产阶级婚姻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创造》。通过对两部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比较,揭示在男权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女性启蒙的艰难和女性获得解放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晚清以降中国思想史的叙述中,“启蒙”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晚清“开民智,新民德”,五四”掀起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随后展开为以鲁迅为代表新文学精英的文学救国,科学话语的扩散和教育体制的革新,到“救亡压倒启蒙”,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位置互换,经由“延安整风”、“1957反右”和“文革”,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和社会实践,日益萎缩、消失殆尽;再到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勃兴,趋向高潮,  相似文献   

10.
在《围城》中,钱钟书完全解构了"五四"以来作为启蒙的主导力量——所谓精英知识分子的神圣神话,展现了一幅40年代知识分子人格弱化的图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知识分子济世情怀的失落;二是知识分子水平的低下及精神品格的丧失;三是作为启蒙重要成果的女性解放也如同镜花水月。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管理,如何换一种角度,改变以往的“灌输式”、“说教式”的管理方式,启发学生广泛阅读、阅读经典,对其自主规划、充实大学生活,自我管理,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群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31-132
刘庆邦在他的短篇小说《卧底》中借记者周水明的“卧底”经历时非法小煤窑的矿工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揭示,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另一种身份的人物的生存及心理状态,即以周水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和精英意识在作品中被消解。这种“启蒙者”的堕落更值得我们反思与警惕。  相似文献   

13.
读王往的这篇小说,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故乡》。《故乡》是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经典文本之一,在知识分子“我”的视野中,故乡是贫穷破败的故乡,乡土中国的农民是愚昧麻木的灵魂,因此,“我”的还乡是无奈的、忧郁的精神之旅,其中隐含了作者对传统中国的文化批判。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乡村启蒙叙事。  相似文献   

14.
《滨州学院学报》2018,(1):68-73
"进化"与"启蒙"是理解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线索,而鲁迅的深刻正在于深信进化而又深疑进化,倡导启蒙而又警惕启蒙,达到了五四时代现代性的最高度。《狂人日记》是表现知识分子"二次觉醒"与鲁迅式"辩证的启蒙"精神的典型文本。但在五四以来激进的新文学主潮中,鲁迅式"二次觉醒"并未得到有效继承,对于进化、启蒙与革命自身的反思往往被延宕或清除。新时期开启了新的时代,但对进化与启蒙的崇尚仍是埋藏在新时期内部的一条主线索,从新时期至新世纪,知识分子对于20世纪80年代精英启蒙的反思也是滞后的,《废都》的畅销、误读与批判就是启蒙反思滞后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2001年,《新语文读本》的问世给出版界营造了一个新的生长点,也为教育界开启了一扇思想之门。其后,《大学人文读本》隆重登场,青岛王泽钊老师凭藉《新语文》教材而成为传诵一时的“新闻人物”,深圳严凌君老师的“人生阅读书系”也即将正式出版……种种迹象表征,这场由教育界内外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所极力倡导的人文启蒙的大幕已经渐次拉开。  相似文献   

16.
《一件小事》的创作动机不在于是否宣扬“劳工神圣”,启蒙与被启蒙的呼喊无产阶级革命口号的问题,而在于作者以朴素的感情、平等的态度,表达出了人力车夫在人格和精神方面的伟大。这既是对劳动人民的诚挚真纯的爱的升华,又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自我改造过程当中的坦白、诚恳的态度,以及面对真理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决心,体现了富有时代意义的伟大真理,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感动。  相似文献   

17.
《祝福》的主题是启蒙还是感叹?是愤怒地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达毁掉“铁屋子”的奋力呐喊,还是痛苦地抒发唤醒愚昧的艰难,倾吐身处黑暗长夜中真实的绝望?这是一个关系到怎样按照新课程标准教  相似文献   

18.
在以往大量对鲁迅《伤逝》的释读之外,从涓生的叙述策略入手,剖析“五四”时代高举理想主义旗帜的知识分子,在他们企图以爱情为自由的维度来建构一种新的伦理时,却因为错失内在自由这一根本手段,从而表现出爱与意志的双重缺憾,从而引发人们对启蒙主义的深沉的悲剧体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启蒙与“革命”哲学的关系视角探讨了丁玲1940-1942年间的思想与创作,分别从启蒙认同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自觉、“革命”哲学的内涵与品格及其丁玲的文学实践等方面,阐释了丁玲的文学启蒙乃是一种“革命”哲学品格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课文,是需要被唤醒的。这里的唤醒,不是教师对课文的夸张抒情。有的教师善于从一些枯燥乏味的句子甚至用错的字词里边读出微言大义,并牵强附会上种种崇高的主流价值观。有时这样的课很煽情,很动人,殊不知这不仅不是对文本的尊重,而且是伤害。这里的唤醒,不是教师对课文的孤芳自赏。当然,教师首先要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但这份“深度解读”如果不能与学生精神世界对接,于教育就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语文课不能只是教师的“独白”。再深刻的“独白”也只有通过“刺激”学生的思想、心灵才能获得教育意义。这里的唤醒,是教师对课文意义的“自然雕琢”。文本的意义是要被“雕琢”出来的,尤其是要转变为教学行为的时候。没有精细的分析、刻意的揣摩,经典文章潜在的丰富意义就会被忽略。但这样的“雕琢”要顺乎文字本身的逻辑,顺乎叙述的自然之理,不能为求新求奇而无所顾忌。这里的唤醒,是教师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语言”把文本意义贴切地、亲和地、有魅力地传递给学生。让安静甚至空寂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精灵,这是极难的艺术。艺术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智慧——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真诚的心灵、丰富的实践经验。总是希望速成的朋友只能在艺术的门槛外徘徊。张学青老师教《月光启蒙》(见本刊今年第5期),大概是把课文唤醒了。她是如何像童话里的王子一样,给了文本一个“吻”,课文就醒来了呢?请诸君往下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