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目的 :1.从 CO与 CO2 的组成结构不同 ,了解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 ;2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 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了解 CO的物理性质、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环保意识 ;4 .与 H2 、C、CO2 性质进行对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CO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 :复习 CO2 的化学性质引入新课。 CO2 、CO都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 ,CO2 分子比 CO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所以 CO与 CO2 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异。一、物理性质 :(阅读教材请学生归纳 )列表比较 CO、CO2 的性质差异。二、化学性质 :1.可燃性 :CO是由 C经…  相似文献   

2.
CO和CO2是初中化学中的两种重要化合物,近两年各地中考试题,“CO和CO2知识”常考常新.本文就CO和CO2比较及创新题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3.
CO和CO2是初中化学两种重要化合物,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现就如何学好CO和CO2有关知识作一小结和归纳,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一、学比较,增加知识覆盖面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新旧知识联系,归纳  相似文献   

4.
一、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例1 Na2CO3俗称纯碱,是一种白色粉末,可以跟CO2和H2O反应生成NaH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ub〉;可与盐酸反应放出CO2,但实验室却不用这个反应制备CO2,其主要原因可能是sub〉;已知Na2CO3的溶解度比NaHCO3大,那么在饱和的Na2CO3溶液中连续通入CO2,可观察到的现象是sub〉。解析本题考查碳酸钠的性质.根据题中给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可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求便于操作和收集,而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过快,不利于气体的收集.由于Na2CO3的溶解度比NaHCO3大,故在饱和的Na2CO3溶液中连续通入CO2,  相似文献   

5.
一、十字交叉法例1若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同温同压下O2的密度相同,则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1∶3B.3∶1C.2∶1D.1∶2分析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同温同压下O2的密度相同,即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与O2的式量相同,这种二元混合体系的平均值问题可用十字交叉法求解。CO:281232CO2:444∴n(CO)∶n(CO2)=3∶1。选B。二、平均1价原子量法例2由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4.8g,跟Cl2完全反应时,消耗Cl22.24L(标准状况下),则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A.镁和铁B.钠和铁C.钠和铝D.铁和铜分析某金属的1价原子量等于其实际原子…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由此所带来的CO2排放问题日渐严重.本文使用引入工业化、城镇化因素的LMDI“两层完全分解法”,将CO2排放变化分解为七大因素效应,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视角分析了中国1995-2012年30个省份七大部门的CO2排放增长特征.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主导中国CO2排放变化以及造成区域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经济规模扩张是促进CO2排放的决定因素,在绝大部分省份工业化水平低于60%的情况下,经济规模效应仍将继续扮演推动CO2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反观城镇化与经济规模效应的倒U型关系,已有7个CO2排放大省城镇化水平超过60%的拐点,未来由此所带来的CO2排放增长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7.
有关CO与CO2的比较与相互转化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解题时需将两种气体性质进行对比,掌握两种气体鉴别、除杂、分离、转化的方法.现举例分析如下. 例1 在区别下列各对物质的方法中(括号内为方法)不可行的是( ). (A)CO和CO2(分别通过NaOH溶液中,观察现象) (B)H2和CO(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  相似文献   

8.
1.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粒子不一定是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如Na+(阳离子)、Cl-(阴离子)等粒子的最外层也有8个电子.2.在化合物中,非金属不一定只显负价,如在CO和CO2中,碳元素分别显+2价和+4价.3.CO2不一定能使火熄灭,如镁就能在CO2里燃烧,2Mg+CO2=C+2MgO.4.同一个化学式不一定只表示一种物质.如“HCl”既可用来表示氯化氢气体,又可用来表示盐酸溶液;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式都是“C”等.5.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NH4Cl、NH4NO3等溶液显酸性;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2CO3、NaHCO3等溶液显碱性.6.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一定有明显…  相似文献   

9.
1 装置一 图1所示是课本中的喷泉装置,若圆底烧瓶中充满的是CO2气体,烧杯和胶头滴管中是NaOH溶液,由于CO2气体可被NaOH溶液充分吸收,挤压胶头滴管后,产生喷泉.可用SO2、H2S、Cl2等气体代替CO2.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9月22日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承诺中国争取到2020年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了缓解由CO2累积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实现CO2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在CO2的传统应用研究基础上,CO2合成精细化学品、高分子材料以及电、光、生物转化等领域的研究也有所进展,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工业化水平.笔者原创了一组有关CO2吸收和利用的试题,目的是展示CO2的最新研究进展,解读新碳源、低碳经济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奥赛罗》以嫉妒、盲目、报复为主题展现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与无助。列维纳斯的伦理观把爱作为伦理的基础,强调他者的不可知性和他异性是自我对他者回应和负责的根本原因。只有忘我的以他者为中心、对他者敞开心扉才能让爱的伦理关系存在并延续。借助列维纳斯的爱的伦理观阐释《奥赛罗》三位主要人物对爱的不同处理方式,可以揭示出导致人物之间伦理关系破灭和导致的爱消失的原因,再现莎士比亚这位文学巨匠的超前历史眼光与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视。但是,“纲要”课程开设之后的教学现状却并未令人满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增强“纲要”课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行开放式教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挖掘历史资源,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以提高教学实效为目的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李陵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6):100-101
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视。但是,"纲要"课程开设之后的教学现状却并未令人满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增强"纲要"课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行开放式教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挖掘历史资源,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以提高教学实效为目的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校园和城市之间逐渐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区域,即所谓的大学校园“边缘区”。以系统分析法对由边缘区地段的特殊性引发的“边缘区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德沃金根据抽象的平等权理论对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作了新的阐发,提出了资源平等论,这一理论构想包括拍卖模式和虚拟保险市场两个部分,分别解决初始分配和再次分配的平等问题。试就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缺陷进行分析,并就其对我国和谐社会法治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提出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课本中介绍苯的取代反应性质时是以苯和溴反应为例进行实验的.若按课本上的装置和操作,将苯和溴混和好后,再加入催化剂——铁粉,烧瓶内液体急剧沸腾,大量的溴蒸气和溴化氢气体充满烧瓶上面的空间,并通过长导管进入锥形瓶,进一步弥漫到空气中,产生呛人的白雾和窒息的恶臭,造成严重的污染,锥形瓶中的蒸馏水也会因溶有溴呈棕黄色,这时再用AgNO3溶液来检验蒸馏水中的溴离子缺乏说服力.另外,实验结束后,把烧瓶内生成物倒入水中,生成的溴苯因溶有溴而呈褐色,尽管在教学中强调是因为溶有溴而发生了颜色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接邹立志君长途电话,说她的博士论《诗歌语体论》经过修改、补充,即将问世了,希望我为之写一篇序言。高兴之余,二年半之前她的论顺利通过答辩的情景,又一次在面前映现。记得当时评委会的专家一致给予高度评价,“决议书”写道:“这是一篇功夫扎实,富有创见,学术价值较高的论。它不仅对于诗歌语体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对于修辞学科学化、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我认为上述评价是比较恰切的,该书的问世不仅对诗歌语体研究是一次较大的开拓,对整个语体学、修辞学甚至对语言学和学,也都“具有促进作用”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教育硕士培养中的五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制、学位论文指导、学成去向等五个方面对教育硕士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试图从中找出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以待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宋正恩 《河西学院学报》2003,19(5):30-31,12
介绍了两种新的淀粉粘合剂的制备方法,该产品制法简单、稳定性好、粘度高、渗透性强、成膜性较好,有较好的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