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具有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教学中积极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课程通力配合、协同完成的重任。理顺思政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从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研究其难以融入思政课的制约因素,分析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性采用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新媒体手段实施核心价值观教学。同时,要探讨多平台、多途径和多渠道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机制,增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吸引力,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在高校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文章提出,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中,需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动态平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相结合,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的合力;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在实践中实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面向青年开展"四史"教育,应以历史素材为载体,因地制宜地发掘历史素材中的思政教育意蕴,深入推进思政教育.新中国建设初期垦荒运动及其孕育的垦荒精神,具有深厚而丰富的思政教育意蕴,它应该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它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例证.其深厚内涵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阐释的...  相似文献   

4.
李培暠 《大学教育》2024,(1):104-108
高校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专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自身言行为学生阐释工匠精神。专业教师在教学全过程融入工匠精神这一思政元素,其根本是以生为本,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其不仅体现了知识体系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统一,而且强调了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的联系,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以漆工所展现的工匠精神为论述视角,以教师为主体,探讨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旨在深入发掘工匠文化内涵与工匠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5.
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从教学内容、师资、教学方式和学生成绩综合评价标准四个方面研究思政理论课改革,对于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控制理论作为自动化和电气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着重培养学生系统建模、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面的能力。该课程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授课过程中通过思政案例的讲解,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工科人才,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职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是思政课。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职学校思政课程的使命,是新时代推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中职学校应要求学生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并采取教师言传身教、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等方式传承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8.
李晏 《林区教学》2023,(4):29-32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对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素质、思想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课程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等思政元素有更加深入细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推动法学专业“德法兼修”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精华内容,成为新时代思政课中必须渗透的重要内容。通过红船精神融入思政课,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信仰力量以及深层内化能力,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探索,核心在于将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互贯通,使校园体育不仅是体育锻炼,还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换言之,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活动中强调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等价值观,学校可以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这样,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还有助于传播国家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合理教学设计、恰当运用思政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创新创业教育和生命教育,促使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必需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2.
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提出了高校文科创新发展的要求,对专业课课程思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普适性原则的问题日益明显。通过系统学习研究相关文件与会议精神,以《国际经济学》课程为例,专业课课程思政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个人精神品格导向和专业与学科素养导向三个方面构建起普适性原则,并借助"课程+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系统确保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切实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政课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必将成为推进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并注重其与高中思政教材内容的耦合性,与高中思政教育目标的同向性、与高中思政教育功能的互补性,从而增强高中思政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冲击,在密切接触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容易受不良信息与文化的影响,使思想偏离正轨。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三观与思政素养的主要载体,应承担纠正学生错误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责任,应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全新挑战。红色文化属于我国重要的先进文化,其文化精神与内涵有效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需要积极融合红色文化,借助红色文化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引导与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高校思政理教学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5.
经过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无缝连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锤炼国人文化品质的思政元素,是共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武装。然而,当下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呼唤与文学教育中精神育人的缺位与淡漠,是一对矛盾体,也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对于文学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同构研究也少之又少,大多是偏重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文学素养培养的单一层面的研究。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尝试将人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进行跨界研究,并从文学素养之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文学素养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学生文学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同构路径与方法等3个方面去探讨,淬炼学生的思想品质。  相似文献   

16.
职业精神是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优秀素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精神教育,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技能、操守和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从职业精神的内涵分析入手,围绕其必要性,探析与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契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精神是师范类院校责无旁贷的任务和使命,而将教育精神的养成融入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则是值得深入探索和尝试的有益之举。"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模式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师范类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因此,该课程可成为师范类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相关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围绕师范生应具备的敬业与担当、仁爱与创新、献身与好学等中国文人传统的精神价值追求,更好地将德育与智育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精神道德的力量,从而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构建隐性思政教育方式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以《现代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为例,采用案例事件、产业数据材料和实时政策方针为载体,开展教学设计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同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理想信念及价值取向,领会国家战略发展相关精神。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正确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的引导,以期为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9.
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思政育人与劳动育人互融互促,既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改革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又是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劳模精神的内涵分析入手,探讨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但做好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更是除思政课程外的每位学科教师的责任。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旨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修课程,因此,初中地理是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无论是课堂授课还是课外与学生交流;无论是校内教学及考试试题设计还是与学生一起校外研学,都应全程适时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