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始建于1934年,是北京市首批14所重点高中之一,学校在继承办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求真、崇善、唯美的教育理念,丰富德育内涵,全面立体育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校积极探索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德育内容与形式,将德育工作按照学生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制定全程教育规划,将德育课程化、系列化、主题化、主体化。德育课程化  相似文献   

2.
学校坚持快乐学习,张扬个性,情智兼修,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育工作经常化、德育活动主题化、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形式活动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获得了道德体验和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视角来考察德育工作,将生态学研究成果引入学校德育,是今天学校德育改革的可行之路。生态理念下德育工作内容包括:转变课程结构,借鉴生态"关系"理念,德育内容课程化;创新活动设计,以生态体验为路径,主题教育系列化;强化实践体验,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德育环境网格化。创新性构建德育生态体验模式包括:变革管理思维,借鉴生态"适应"理念,德育管理人文化;着力文化浸润,借鉴生态"互动"理念,养成教育生活化;促进教育协同,借鉴生态"整体"理念,育人体系立体化。  相似文献   

4.
纪四清 《中国德育》2013,(12):50-51
2002年秋,著名德育专家鲁洁教授带着《品德与生活》的课题走进上元小学。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实践,学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形式及内容,"德育大课堂"应运而生。"德育大课堂"是以品德课程为基点,根据课程目标和孩子的发展需要,整合多种德育资源,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活动。正如鲁洁教授所说:  相似文献   

5.
落实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只有基层教育管理和业务指导部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引领广大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课程化、校本化、特色化"的过程,建构起适合本地区域中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才能够使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6.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小学低年级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指引下,学校进行了德育管理变革,采用"一月一主题"的德育方式,用鲜明的主题、系列的活动和缤纷的方式净化儿童心灵,引导儿童行为,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  相似文献   

7.
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见实效,必须做到学校德育工作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扩大德育范围,充实德育内容,开拓德育新路子;尊重、关心、爱护学生,给学生以母亲般的师爱,在师生中间建立起情感道通;实行科学的德育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遵循德育规律,用科学理论指导德育工作,提高实效性;在德育工作中,强化行为培养,提供价值选择、参与机会和表现舞台。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恣态投入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去摸索,去体会,教师起引导和参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一、拓宽德育途径、坚持育管并行,推行德育生活化学校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寄宿制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逐渐形成"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育管并行"的德育管理理念,逐步建构"课堂教育、道德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四条主线"并行交错的德育网络,学校确立了"4234"德育工作模式(即4级会议:德育工作例会、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值周教师工作安排会、学生集中教育大会;2组活动:教师师德教育活动、学生思想教育活动;3级督察:领导抽察、教师督察、学生干部检察;4级评比:周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与重心,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就是指立足本校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并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贴近学生、学校、社会,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落在实处,提升德育工作效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就如何挖掘校内外德育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德育活动在德育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升德育活动的效果?在跟某些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一起研讨德育创新的过程中,笔者产生了如下的思考:一、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缔造者丰润区小张各庄小学准备将"走近名人"打造为一项常态化的主题德育活动。旨在通过"走近名人",让每个孩子的心目中都能树立起美德榜样,通过感受、学习、践行榜样的美德,提升他们的  相似文献   

11.
"主题班会是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一次高质量的主题班会,其德育效能是其他德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主题班会是一种集体活动,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实践形式,作为班主任,需要精选主题内容、开发主题资源、创新主题形式、强化主题实践,为学校德育管理发挥重要助力支持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班级主题班会与学校整体工作保持高度一致,实践效果才会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课程德育工作要求突出德育与教学的一体化,突出德育工作的全员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突出德育资源的丰富化,突出德育途径和评价的多样化。只有德育课程化,使德育工作主动运用课程,才能发挥课程服务于育人目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邹骋胤 《教师》2022,(9):24-26
德育是一门培养人的课程,"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学校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突出德育有效性,共育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三乐"德育理念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作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将"三乐"德育理念融入育人实践主题活动,形成了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月相结合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具有"乐己、乐人、乐天...  相似文献   

14.
<正>班队会活动课程化是学校打造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举措。学校围绕绿色人文校园建设,发挥"以爱育爱"主题班队会活动教育功能,将主题班队会活动课程融入校本课程建设之中,使班队会活动课程化、主题化、规范化、系列化;构建"以学生为本、以课程为本、以体验感悟为本、以学生活动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饺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抓好德育工作必须首先抓好德育常规,本文从坚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坚持不断完善德育制度、坚持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坚持认真落实课程育德、坚持搞好德育阵地建设、坚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强化少先队组织建设、坚持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八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笔者从事中学德育研训管理工作,在长期的调研和考察中,发现很多学校缺少德育课程化支持,因而德育工作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鉴于此,笔者认为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实现学校德育课程化。一、德育课程化的价值和意义1.德育课程化的内涵解读。什么是德育课程化呢?德育课程化,就是在明确国家教育目标、中学德育目标和课程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三级德育课程和评价体系,凭借教育管理者对教育准确而深刻的理解,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落实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化,对学校教育而言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  相似文献   

17.
首先提出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是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重要策略,进而分析小学校本化德育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的价值,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实践总结了学校校本化德育课程建设的三方面经验,即依据社会需要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德育校本活动课程建设和依据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8.
<正>校本课程是指能够适应学生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及学校特色和地方特性等环境因素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职业学校应认真思考如何从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出发,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要求,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德育课程体系。一、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德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特点和学生道德发展需要所建立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体系。既包括学校、班集体的精神、人际关系、制度、物质、环境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课外教育活动,如主题活动、传统活动、团队活动等;还包括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设的其他课程。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市以"德育五化"为基础,以"六大教育"为抓手,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大力整合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资源,努力改进德育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一、以"德育五化"为基础,完善德育工作体系1.德育队伍专业化一是各学校制定了《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保证了德育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二是建立健全德育管理实施  相似文献   

20.
育人先育德。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德育管理上,力求方向上不走弯路、时间上不留空当、空间上不留死角,走出一条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特色化的德育之路,一直是如今学校追求的目标。下面,以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来谈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困惑与展望。一、德育工作在探索中前行多年来,我校针对德育工作要求高,落实难的现实,大胆探索,提出了"抓学习达成共识、抓队伍形成合力、抓主题形成系列、抓活动形成氛围、抓创新形成特色、抓考核形成动力"的德育工作思路,做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及"德育内容层次化、班级工作规范化、学生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