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遣悲怀》三首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为追悼亡妻韦丛所作的组诗。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元稹登科授校书郎职,并与二十岁的韦丛成婚。宪宗元和四年(809)七月,韦氏病卒,时年二十七岁。爱妻“忽分形而独飞”(《祭亡妻韦氏文》)后,元稹悲恸至极,陆续写了许多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悼亡诗。他后来在给白居易的信中说:“不幸少有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成数十首,取潘子悼亡为题”(《元氏长庆集》卷三十《叙诗寄乐天书》)。  相似文献   

2.
《才调集》所录元稹艳诗,学界多以其为元稹早日恋人而作,此论与元生平经历多有矛盾之处,不可一概而论。依据周相录《元稹年谱新编》所考元稹与莺莺、韦丛等女子交往之事迹,认为在《才调集》中所录元稹艳诗中《春别》、《离思》(五首)、《桐花落》、《梦昔时》、《暮秋》、《樱桃花》、《桃花》、《白衣裳》(二首)、《蔷薇架》、《忆事》等共十五首皆应为韦丛而作。  相似文献   

3.
艾小芳 《海外英语》2011,(6):228-230,238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对日常生活的追忆。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4.
徐李 《考试周刊》2009,(29):27-28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弥尔顿的《梦亡妻》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时亡妻的思念之情,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弥尔顿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本文通过对两诗进行比较,从而探寻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曾经沧海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这联诗的意思是:对于曾经到过大海的人,其他的水很难吸引他;见过巫山上的云朵,其他地方的云根本称不上是云。元稹的诗是为亡妻写的。后人常用这两句诗,喻指爱情的坚贞和专一,也用“曾经沧海”这个成语比喻见多识广,阅历丰富,一般的场面和平常的事物根本不放在眼里。其实,前人也表达  相似文献   

6.
元稹在悼亡诗的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在三十三首悼亡诗中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文章通过研究认为,虽然元稹生性风流并在韦丛去世后两年又纳妾娶妻,然而从他的家世及社会因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悼亡诗中所蕴含的感情这三方面来说,认为元稹悼亡诗中的感情是"夸张矫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7.
悼亡诗是诗歌中的一种题材,历代都有著名的悼亡诗词作品。宋代梅尧臣的悼亡诗情感深挚浓厚。他所创作的悼亡诗多达三十余首,而其悼亡诗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写梦来怀念亡妻,即“梦怀诗”的创作,来表达对亡妻的沉痛怀念。在写法上用富有特征的侧面描写来抒写绵绵不绝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8.
这首《离思》以盖世无双的忠贞痛悼亡妻。人们常说海枯石烂不变心。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在元稹这首小诗中才最终找到最完美的解释或注脚。经历过大海的人当然看不起河水了。同样,经历过巫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都以记梦的形式悼念亡妻。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欲望的满足,两首悼亡诗中表达的不仅是梦者对亡妇的哀思。苏轼的梦中,隐含着“人世”与“出世”的矛盾愿望;而弥尔顿的梦念还包含重获光明,一睹妻容以及性的欲望。  相似文献   

10.
潘岳是最早以"悼亡"命题的西晋太康年间文人,他写了悼念亡妻的三首《悼亡诗》,此后"悼亡诗"约定俗成为夫悼亡妻的专门题材。通过挖掘诗歌内涵,再现潘岳其人其情。  相似文献   

11.
王林 《现代语文》2006,(11):30-31
元稹的妻子韦丛,二十岁时嫁与元稹,七年后,元稹已经当上了监察御史,韦丛却离他而去。元稹悲不自任,为妻子写下诸多千古绝唱的悼亡诗。由于对元稹的生活品节后人多有争议,因而对其悼亡诗情感的真挚与造作、情缘真伪后人一直争论不休。孟子曰:“以意逆志”;鲁迅先生也强调:“解读作品要顾及作全人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我们要想正确解读元稹的悼亡诗就必须体会、触摸其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晚唐著名诗人如白居易、元稹等均在诗中以孟光来比喻自己的妻子,而李商隐诗中这样的例子一个也没有。与此相反,在李商隐的《李夫人》三首悼亡诗中却以汉李夫人来象征亡妻王氏,而白居易、李贺等其他诗人这样的例子却一个也没有。由此可见,李商隐的夫人观与中晚唐其他文人的夫人观是不同的。这从“孟光”、“李夫人”故事在日本的流传和接受情况也可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3.
美丽如初     
唐之元稹、晚唐之义山、宋之子瞻的诗作《遣悲怀(其二)》、《离思五首(其四)》、《正月崇让宅》、《江城子.乙卯正月二七日夜记梦》都表达了对已逝爱妻的缠绵柔情,悱恻悲伤,凄切悲凉,情真意切,至情至性。本文对几首著名古诗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14.
元稹的悼亡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在对亡妻沉痛伤悼之时,诗人深切地怀念妻子生前的贤良淑德,深感愧负妻子贫贱相守之义,对亡妻的宽厚、容忍满怀感激。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下列古诗词,完成1-8题。离思五首(其四)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1、此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诗歌常“索物以托情”,你能从哪些诗句中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感?2、作品是悼念亡妻的却为何讲“懒回顾”呢?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3、阅读古代诗歌,探讨物候现象,从这首诗歌中能发现哪些景物和季节的联系,从而推断出是什么季节?4、诗歌的首句以“千”“万”这些数字来写枫叶,并且通过“枝”来反复,这对诗歌的表达起到什么作用?蝉李商隐本以…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分别是中西方悼亡诗中的名篇佳作。两首诗都是通过记梦的方式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探讨这两首诗在写作风格和感情基调两个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元稹的艳诗颇引人瞩目,可以说其诗坛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艳诗的成就。但是,人们往往将他的这些诗歌理解为他对于往日恋情的无限回忆。本文作者认为,元稹艳诗的内涵并不止如此,这些艳诗表明的是作者“入诸娌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之义。这些艳诗是元稹对生活顿悟之后一种委婉曲折的表达,是对于“爱别离苦”的认同,是对于“苦空无常”的反面解释。本文将从元稹艳诗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结合元稹诗歌中关于禅的顿悟来证明本文作者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8.
抚存悼亡 感今怀昔──苏轼与弥尔顿悼亡诗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两首中外悼亡诗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比较,探讨了二者在深层意蕴、社会文化内容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同质性。  相似文献   

19.
宋洋 《邢台学院学报》2015,(2):98-100,110
作为文人作悼亡诗历史河流中的杰出代表,潘岳、元稹婚姻状况、夫妻感情有诸多相似,他们的悼亡诗有很多相同之处:伉俪情深是其创作的渊源;借助物象和典故,抒发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浓郁的悲怆之情。但两位诗人因个性气质、社会体验的差异,悼亡诗又有很大不同:潘诗即景生情,反复渲染,语言繁芜华丽;元诗直抒胸臆,对比反衬,语言浅显质朴。潘元二人各有千秋,促使悼亡诗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20.
陈霞 《语文知识》2006,(11):40-41
《追悼》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为悼念亡妻而作,《哭聪娘》是清代中期诗人袁枚悼念其妾新亡而作。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悼亡诗,却因诗人文学主张不同而各具特色:吴伟业创建“梅村体”,他的诗情藏于景.景因情活,无一句直抒胸臆,却处处流露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