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初中化学教材中给出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两种装置 ,其一是用气球收集尾气 ,其二是点燃尾气。这两种装置中 ,由于玻璃管水平放置 ,生成的二氧化碳不易排出 ,从而阻碍一氧化碳与氧化铜接触 ,使得反应进行的时间较长 ,现象也不明显。结合木炭还原氧化铜、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 ,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做如附图所示的改进。改进后的装置有以下优点 :实验节省时间 ,通过对比实验 ,实验用时只有原来的 1/ 3。现象明显 ,一氧化碳和氧化铜能够充分反应 ,用原来一氧化碳的一半量 ,也可以看到明显的现象。所用仪器少。另外 ,通过…  相似文献   

2.
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因尾气一氧化碳排放,会污染环境,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实验结束后要进行处理。现将我们小组处理方法介绍如下,仅供教学参考。1 用火封法处理尾气  根据一氧化碳性质可知,它是可燃性气体,在气体连体排出时,可以直接在管口点燃烧掉。2 用袋封法处理尾气  在实验中,气体排出速度慢,用点火不易直接燃烧,我们常用气球或塑料包装袋来收集,再集中点火燃烧除掉。如果用气球收集,因气球有弹性,当充入一定气体后,气球会产生弹性回缩,很难再充入尾气。我们又改用塑料包装袋来代替气球,选择密封好的,预先排出空气,扎在…  相似文献   

3.
在化学实验中,常会遇到一些有毒气体,容易危害人体健康,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对实验装置的科学设计和对尾气的简单而有效的处理.1.收集法.即将尾气直接收集起来的装置.如用气球将尾气直接收集起来.2.转化法.即将尾气转化为另一种或几种无污染或污染性小的物质.如将CO燃烧使之转变成CO2(见图甲).3.重复使用法.如将装置改进为图乙,使未参加反应的CO再次利用,同时也节省了实验过程中CO的用量.4.吸收法.即利用能同尾气反应的某种溶液进行化学吸收,如下图.又如:制取H2S气体时,多余的H2S这一酸性气体可用足量的NaOH溶液进行吸收等.尾气处…  相似文献   

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在形象直观中更加容易形成化学观念。初中化学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中应结合实验步骤演示、实验过程解析、指导学生实践、家庭小实验几个方面,有助于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余立怀 《考试周刊》2013,(46):156-156
<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化学如果能采用直观的实验教学,则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化学仪器和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还可以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的正确步骤和装置的简单美观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加深记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谈谈自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一节《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沿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装置存在以下不足:学习一氧化碳性质时,需要较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用量难以估量,造成浪费;实验次数较多,实验现象不明显;反应体系开放,容易污染环境。尾气处理也存在弊端:教材上是将未反应的CO和产生的CO_2收集在一个塑料袋中,若CO和产生的CO_2量大,很容易使塑料袋炸裂,而导致污染。用点燃的方法处理时,实验开始通入一氧化碳并同时点燃尾气,则点燃的是一氧化碳和  相似文献   

7.
研制了一套“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巧妙设计了一个全封闭的反应体系,一氧化碳的制备、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产物检验和尾气处理的一体化设计,优化产物铁的检验方法,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按人教社初中化学全一册上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课堂里往往弥散出较多的一氧化碳有毒气体,污染了教室环境,损害着学生和老师的健康,虽然把尾气燃烧掉,或用气球收集,但拆除装置时,残留的一氧化碳气还要泄漏出来。笔者设计了在全封闭中完成一氧化碳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方法,就可以根除这种危害。现将这种方法介绍如下。一.装置:如图所示:主要仪器有①储有一氧化碳气的沉浮式气体贮存器,②涂布氧化铜的长玻璃导管,(玻璃导管的直径8nm左右,长约25cm,用嘴向导管内哈气,湿润管壁,再将1克氧化铜吹进管内…  相似文献   

9.
胡榴 《成才之路》2014,(15):76-7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验证和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才能。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各种能力。然而,限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仅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为此,教师要研究改进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增强疑难实验的教学效果,研制了一套"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新实验装置.依据注射器原理,巧妙设计了一个全封闭的反应体系,既能方便地加入氧化铁粉末,又能免用一氧化碳来彻底清除反应管中的空气,使氧化铁在充满一氧化碳气流的环境中受热,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化学家庭小实验也就成为化学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材中就有家庭小实验十多个,在整个实验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做为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2.
查卫方 《化学教与学》2013,(6):94-94,5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是初中化学中唯一模拟生产实际的演示实验,但是由于在实验室条件下,获得一氧化碳不太容易及考虑到实验安全,一些学校常采用视频实验。文章就如何获得一氧化碳及实验产物的验证作一些归纳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实验来对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理解和探究是学习初中化学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老师上课"讲实验"、"画实验",学生"看实验"、"记实验"、"想实验"的问题还普遍存在,造成了学生在动手和实践上的能力欠缺,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探索一条有效实验教学的新途径,确保可以利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  相似文献   

14.
化学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直观、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在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亲身动手实践,能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那么如何使化学实验教学过程更具吸引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呢?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一节<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沿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装置存在以下不足:学习一氧化碳性质时,需要较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用量难以估量,造成浪费;实验次数较多,实验现象不明显;反应体系开放,容易污染环境.尾气处理也存在弊端:教材上是将未反应的CO和产生的CO2收集在一个塑料袋中,若CO和产生的CO2量大,很容易使塑料袋炸裂,而导致污染.用点燃的方法处理时,实验开始通入一氧化碳并同时点燃尾气,则点燃的是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易发生爆炸;排空后点燃,一氧化碳会散失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实验结束后,各装置内部有残留的一氧化碳,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一、除杂 例1(2009年义乌)在一次实验中,反应最后得到一种由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的废气.某同学认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还可以利用,为了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氧化碳,他设计了甲、乙、丙三套装置(如图1所示,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化学现象有更直观的了解,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更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虽然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备受关注,但是从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看,还存在不足之处。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就如何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课题主要把数字化实验技术运用到化学教学中,并通过"利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速率"和"探究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法制备氧气反应的影响"两个实验案例,探索数字化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数字化实验技术可以使化学实验更加直观化、简易化,并且可以通过数字化实验技术改进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相似文献   

19.
审视2012年的若干个版本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利用气球设计的实验装置的特点,结合实例归纳出气球在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有缓解压强差、形成封闭体系、收集未反应完或生成的气体、验证气体密度大小等,分析了气球应用于化学实验装置及在实验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妥"与"不妥",并指出化学实验设计应注重简易性、实用性、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做CO还原CuO实验通常是将CO储存在储气装置中使用或用分液漏斗向装有浓硫酸的蒸馏烧瓶中滴加甲酸产生CO,再将CO通过导气管导入还原反应管,还原反应管两端用胶塞连接进气管、出气管,反应后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后,尾气用气球收集。实验中,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