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文教学如何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来,接受美学理论研究在国内兴起,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一条新的思路.如何借鉴接受美学理论,寻求一条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玲 《教育与职业》2004,(20):47-48
语文教学如何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来,接受美学理论研究在国内兴起,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一条新的思路。如何借鉴接受美学理论,寻求一条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语文学习方法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语文学习方法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语文学习理论和语文学习方法理论两个方面。语文学习理论侧重于对语文学习的客观认识,语文学习方法理论则侧重于对语文学习的行为指导,因而,它们相对独立构成语文学习方法学理论的两大系统。 (一) 语文学习理论研究的内容 1.语文学习的基本意义。语文学习作为人类的基本认识活动之一,具有它的特殊意义和价值。语文学习的意义对于学习者个体来说,它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审美教育和思维教育方面都具有其它认识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对于学习的群体来说,它在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教育层次上也具有其它活动所不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接受理论与语文教学的关联和结合点接受理论主张文学研究不能只研究文学作品本身,应当把读者也列入研究对象,即要研究接受者的接受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学生也是读者,是一个特殊的读者群,由此可以看到接受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构成与中学语文教学有着诸多关联之处。1、认知过程的同一性。接受理论要求把认真研究接受者的接受过程放在第一位。这个接受过程既是一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作用以及着重考察文学被读者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观点为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的读者中心地位、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观念给当下的语文教学带来诸多启示,加强对其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研究能够为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开辟新的路径,推动语文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6.
成授昌 《考试周刊》2008,(8):138-140
以接受美学为理论背景,研究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再创造特质.分析阅读主体的素质,从而增进对于教学主体创造潜质的认识;剖析文学接受的过程,提出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凸显文学接受中阅读主体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影响美学”。“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的方法论,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倡。它是在作家、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中去研究文学的一种学说。其理论核心是从接受者(即读者、欣赏者)的角度去研究、探求一部作品的意义结构。语文教学也可以运用“接受理论”。如果把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堂课当作一件文学作品的话,在教师的施教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落实,我国的文艺理论界出现了探讨文艺新观念与研究方法的热潮,从昔日比较封闭、板滞的状态转到了比较开放、活跃的状态。这不但给传统的文艺学研究与美学研究,也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某些“挑战”与发展的契机。基于此,语文教学有必要做某些“反思”,这有助于拓宽语文教学的新视野、新空间。一、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接受研究,肇始于六十年代联邦德国汉斯·罗伯特·尧斯所著《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之后盛行不衰,成为很有学术活力的一个美学思想流派。  相似文献   

9.
范式是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对范式的研究可使领域内的主题、工具、方法及前提等更为清晰及完善。本文以教育范式的转换为研究基础,展开对教育技术范式转换的探讨,从现实需要、理论支撑、实践探索几个方面对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范式转变进行了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育的理论前沿探索——曹明海访谈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问者:尊敬的曹老师,您好!很高兴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多年来,您主要致力于语文教育文化学与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的研究,创立了以文化来整合工具与人文、以人的发展与完整性建构为主体等语文教育理论新体系,提出了语文教学智慧论、语文教学解释学等语文教育理论新概念,开辟了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阅读体验论等语文教育理论新领域,在国内外语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传统文论与当代的文艺状况的相关性入手,考察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是很有必要的。这种考察基本上在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指出由于当代社会比之于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知识转型、价值转轨和创作转向的客观因素,我们不能简单沿用中国传统文论;第二个层面,在承认前述分析的前提下,论述重建中国传统文论的言说论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之,中国文论的学科建设,不能固守陈规,同时也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论的学科资源。未来的中国文论学科工作,将会围绕这样一种两难情形作出适当的调适。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及物性理论运用于英文语篇分析及英文文学作品阐释的成例屡见不鲜,但将此理论运用于汉语语篇分析及汉语文学作品阐释的例子还不见多。通过分析《背影》选段中的及物过程,尝试提供一次以及物过程类型分析而赏析汉语文学作品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应该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考的立场上来看待古代文论,会觉得古代文论大有升值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以真正的当代思维、当代视域看待古代文论。当代艺术许多种类都是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古代文论的底蕴是时时闪烁其中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流变性和贯通性,是当代文艺学吸纳古代文论以建构新框架的重要条件。古代文论的精髓,更多地内在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之中。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原型,潜移默化地在艺术家的头脑和艺术语言中存在并且不断地生发出来。古代文论并非与当代的文学艺术隔绝,确乎是活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之中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英译和跨文化阐释,该书反映了西方学者在西方思想背景下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节选该书关于《诗大序》中两段文字的翻译和阐释,讨论比较诗学视野里诗歌的功用和分类。通过详细地比较和对比,找出英译中国文论的优点与不足,继而对中西文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着眼于中国当代文论是否患了"失语症"讨论中的三个焦点问题:即中国当代文论有没有全面失语;若失语,原因何在;当代文论失语与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有无必然联系,对"失语症"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7.
马华新生代作为当下马华文坛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已引起海内外汉语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大多从新生代书写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历史想象、本土意识等层面展开论述,揭示了马华新生代创作中的边缘流散心态和消解、颠覆传统的反叛精神。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文章从微观作家解读和宏观理论探讨两个层面深入分析、梳理了当下马华新生代创作与批评的多元互动格局和总体发展风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马华新生代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30年代,青木正儿就已经开始运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模式展开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通过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考证与复原,他试图折射出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发展轨迹。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自然"成为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最高理想。这种自然崇拜不仅在中华文人的艺术生活点滴中呈现,而且在中国文艺的美学追求中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文论需要认真反思。其致命缺陷是“西化”导致的自我消解。实际上.中国文学的特质是情采——言志缘情的情本体和讲究文采的辞本体;中国文论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感悟的人文性;诗性呈现是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具有整体性、意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创作论是中国文论的核心;未来的中国文论由文道论、文体论和文术论组成。文道论是中国文论的基础理论,主要从学理上回答中国文学的来源、特质等“道”的问题;文体论是中国文论的分支理论,重点研究中国文体的要素、嬗变等“学”的问题;文术论包括创作论和批评论.着重探讨“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九十年代围绕《红与黑》汉译展开的大讨论,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留给我们诸多的思考与启迪。本文通过回顾此次世纪大讨论在翻译的道德批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化对文学翻译及翻译批评的认识、文学翻译批评形式的拓展、对翻译批评者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的理论意识的建设等六方面的贡献,阐明其在文学翻译的理论意识与理论建设上的积极作用,和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批评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