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新兴科技不断成熟的今天,全新的教学理念正在使教学模式发生创新性变革。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云平台已逐步被教育机构和学校所接受。借助教育云平台这一新型教学手段,教师能够便捷地重构教材教学内容,使其适合空间教学,让学生主动从云平台的教学资源中搜索信息以支撑自己的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为了顺应教育信息化改革需求,借助宁夏教育云平台,利用教学助手和互动课堂等工具,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升课堂的实效性,打造马耀军名师工作室空间,笔者在利用信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和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大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借助云班课平台的支持可以重构师生的学习资源空间、学习关系和学习空间,实现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整合,实践开展混合式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改革。  相似文献   

3.
<正>线上与线下多样化学习空间的重构,开展混合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多样、交流渠道多元等,让教学组织更灵活多变,也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大大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型,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是教育平台教学资源的丰富和便捷给教师备课创造了机会,学生主动预习过程中资源的搜集、整理等实现了学习时间的前移和学习空间的拓展;二是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和家长为服务对象的网络化社交学习平台,能够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让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是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重要支撑,因此规划和设计好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参考国际空间站的设计理念,以未来教育空间站为例,详细论述了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发展构想,通过对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发展目标、功能价值定位和技术定位等方面进行建设规划,进一步分析设计出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的逻辑架构层次关系,并总结得到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环境下重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体现,有利于开发网络教学空间.教学中应针对应用写作课程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对教学内容、写作思维和教学模式进行重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上城区的学习中心,是以师生共建共享、优化配置优质资源为目标,以能够实现无边界学习为指向,促进学生与空间环境、学习资源、智能技术的充分交互,服务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复合式学习空间。其建设的实施路径为:重构治理体系,让制度为创新教育提供保障;重构学习空间,让学室为创新教育提供条件;重构学习方式,让课程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缺乏生机活力的问题,依托信息技术与协同学习的深度融合,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搭建协同学习平台,重构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延展学习时间和空间,建立科学、及时、可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激发了学生内生学习动力,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热情,以期为相关教育教学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技术的转段升级为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智能时代背景下重构网络学习空间对持续推动教育教学生态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智能技术赋能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诉求,将其重构目标定位于教与学组织样态重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资源服务供给新模式建设、智能导引个性化学习和促进知识深度学习五个方面,基于锚点要求,从智能技术视角、学习者视角、教学及管理视角、学习资源视角出发构建了网络学习空间SPDE模型,并阐述了其核心功能与模型结构,最后针对重构的网络学习空间新模型进行了价值探求,重构之后的网络学习空间有助于重塑教学环境的泛在化、促进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服务教育资源的体系化、支持学习路径的动态化.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用先进教育思想、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积极效应,从而促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使课堂低耗高效,有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全国各地全面开展。抓住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可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搭建一个支持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的教学平台,即网络学习空间。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要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结合高中生学情,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环境和工具,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出现,利用电子空间进行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给教育教学模式带来变革是大势所趋。在"电机与电力拖动技术"专业课程中采用空间教学手段,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空间平台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还可以提高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率。既可以学生利用空间平台上的资源学习,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学周刊C版》2016,(25):182-18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辅助"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教学,能创设现实而形象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搭建学生探索知识的平台。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空间观念,降低课堂教学难度,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还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MOOC在全球的兴起,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供了网络硬件、教育资源和教学空间等有利条件。在大量MOOC资源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优选平台、规范教学流程、建设课外教学资源库以及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来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摒弃碎片化知识的弊端,重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学科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课堂教学若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与思维叠加去解决学科问题,能为学生思维个性的张扬提供广阔的空间,促使其学科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一)国内外课程学专家从学会学习和...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已成为数字化学习的新方向。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教育功能的研究挖掘,厘清高职课堂教学管理与互动模式,开发了一个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管理系统"建筑装饰教育在线"。该平台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拓展了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高职翻转课堂是在调查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基础上,利用蓝墨云班课移动学习平台,结合翻转课堂特点,将学生课内课外学习进行重构和整体设计,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引导式的学习情境,促进不同程度的高职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实现差异化教学。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空间教学的推广,教与学的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必将引起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变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学生学习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课程,研究其如何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下进行空间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下空间教学的特点谈起,分析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不足,探究世界大学城云平台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在移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教育功能,重构移动教学模式,将其贯穿到完整的教学流程中,打破时空限制,拓展更多的地理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全面普及,构建依托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成为当务之急。将合作模式融入自主学习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开阔空间和学习资料,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创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0.
论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模式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实行课程理念的转变和课程体系的重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模式的转型;减少课程课堂讲授的时间,变知识灌输为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对实践教学在空间、时间及深度上的拓宽,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教学环节施展和挖掘潜能的时间更长、空间更广、自由度增大,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