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教师的“三抓”。1.1抓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谁抓好了课堂,谁就掌握了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因此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必须选在课堂上。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明确提出把长期以来学生服从教师,“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师的“教”服从学生的“学”。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相似文献   

2.
所谓“魂”,是指无所不在的东西。积极主动、昂扬向上的主体性,就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看到在一所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中,他们提出,要实现“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教学方式向启发诱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向主动参与转变,教学目标向知识、能力、品德并重转变要求课堂教学落实“五个要让”,即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我认为,这是学校范围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好文件,它体现了素质教育主体性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实验探索教学的主要精神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根据课题需要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动脑思考,经过互相研究讨论,归纳总结,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它不同于过去的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于“边讲边实验法”,“讲述实验并进法”教学,它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经历一些科学规律的主要认识过程,使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倡导课堂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场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交流、总结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养成会学、善学、乐学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5.
新课堂教学行为须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学会了飞,就得飞起来。在行动中实践教育,学会开放视野和敏锐捕捉。  相似文献   

6.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就是教着学生自己去学”,271高效课堂的核心在于“授人以渔”,在于让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实现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以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高效学习,最终实现终身学习。我的课堂我做主,把学习的主动权、创造权还给学生,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  相似文献   

7.
在去年的全国科学年会上,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讲了《一节课时间分配的问题》,我深有同感:我们平时总在呼吁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主动权还是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手里,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放手探究  相似文献   

8.
韦素珍 《考试周刊》2011,(74):92-93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堂“发问”的主动权由教师掌握这种传统教学手段一直延续至今。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活动。把课堂设疑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一、拔高的习作目标什么是小学生的作文?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像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依然喜欢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高标准”“严要求”,如要求学生的习作“立意要高,要有意…  相似文献   

10.
讨论就是鼓励学生就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交换意见,进行辩论,达到知识互补、互相激励、诱发思考、明白事理的目的,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讨论要让学生有动手、思考、表述的机会数学课堂讨论不是教师问、学生答,更不能漫无边际。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确定讨论主题,给学生动手、思考、表述的机会,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第六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让学生用一平方分米的6个正方形量桌面,先采取四人小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量桌面,再把讨论和动手操作结果作汇报交流。首先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①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②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亲自观察,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③能让学生表述的,尽量让学生去表述,加强表述能力。④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有“趣”、有“动”、有“情”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是学生所追求的课堂.因此,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变成具有活力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所拥有的观察权、探究权、表达权和动手权,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时时凸显着生命的张力,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而只有理性的学习,没有感性的认识和实际的操作,缺少社会劳动实践的锻炼,绝不会有成功的创造。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动手发现规律,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课堂与课外不断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彻底改革“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动脑。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改变了教师过度控制课堂的局面,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把认知、感受、表述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写作过程,对写作产生兴趣。 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与词语。 ——赞可夫 教师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感受和体验,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例如,教学低年级学生进行《吃西瓜》写话小练笔时,我先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吃西瓜。之后,引  相似文献   

16.
孙卫民 《中小学电教》2009,(12):148-148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学习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本着“主体转移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改革精神 ,我们开展了小学语文“讲练工程”课题实验 ,变“只讲不练”、“讲多练少”为“精讲精练” ,优化课堂讲练结构。现以《白杨》一文教学为例 ,谈谈在阅读课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1.自学阶段。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初步理解课文。这个阶段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提出不同的自学要求 ,随时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 ,鼓励学生…  相似文献   

18.
"359新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先学后教、问题导学、训练跟进"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解放学生,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表述、自己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课前预习、二次备课、明确目标、问题引领、自主合作、展示交流、引导点拨、反刍总结、定时训练"九个环节将课改理念、教学原则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当中,构建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9.
叶澜教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数学课程标准》呼唤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认为“活起来”的数学课堂,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参与、观察、讨论、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表现创造成功的机会,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让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在历来的教学活动中,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虽然教师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但主动权仍然控制在教师的手中。我们根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和“创新教育”、“和谐教育”的教学理论,改变了原来的“法官式”提问形式,把课堂提问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