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田野访谈资料再现粤东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在1980年代申报民族成份变更的具体过程,展现蓝屋畲族村原有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族籍变更后畲族文化与认同的建构过程,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中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展特点。  相似文献   

2.
畲族民歌是畲族民众伟大的文化创造.从民间艺术维度入手,将其置于民间艺术与艺术批评双重视域下,关注其自身的特点、艺术创作与艺术的过程,以及民歌文本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可以使人们对于畲族民歌与畲族民众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获得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畲族至迟在隋唐之际就已经形成于闽粤赣边区,有鲜明的民族性格、文化特色和强烈的族群意识。随着客家先民大量入迁并与之杂处,受封建统治势力欺压和占统治地位的汉文化影响下,畲族被迫"汉化",族群意识削弱直至丧失。新中国建立后,畲族族群意识复苏。这种历史流变反映出了客家与畲族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4.
花山族群认同不是同一族群的认同,而是生活在该区域的汉、壮、瑶各个族群的情感、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互化、调整、组合、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由于受政府政策和实际利益的驱动,其认同复杂多变,最终认同瑶族成份.这种认同现状,对维护区域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丽水畲族民间重视通过订立契约实现物权变动,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不仅反映了畲族先民物权的变动过程与类型,而且体现了畲族民间物权变动惯例,物权变动过程呈现出找价频发性、变更限制性、租讨多发性、退赎罕见性等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多祝镇的角峰畲族村是惠东境内迄今仍保持原生状态的畲族村寨,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畲族,是一个有着自身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的古老民族,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的变迁中留下了灿烂而辉煌的篇章。多祝镇的角峰畲族村是惠东境内迄今仍保持原生状态的畲族村寨,蕴含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笔者在自身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以畲族历史文化为载体,进行了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现将认识与感悟总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7,(6):13-18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迁,族群认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向和多重表述,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自我归属和族群认同。社会变迁与族际互动引发了一种文化趋同化的现象,具有消解族群边际的意义,同时又在不时地加强自我认同,这就使得族群认同呈现出一种多重表述。文章以裕固族汉语区的前滩村和黄泥堡村为考察对象,用口述史的方法探讨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问题。  相似文献   

8.
塔甸彝村和街子汉村位于滇中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部山区。由于历史上的资源占有、政治隶属以及经济共同体的发展等原因,两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立场,一直以来发生着一系列彝汉矛盾。当地链接两村彝汉民族的街子及其开新街仪式活动,充当着彝汉族群边界的角色,划定和界分着彝汉两个民族的身份和文化认同。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公民社会养成的推进,彝汉族群边界逐渐出现弱化和跨越现象,两村彝汉民族关系呈现出和谐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信丰“三月三”乌饭节的“恢复”,一定程度具有凝聚畲族认同感、彰显畲族身份的功能,但它更多是一种由地方政府主导、畲族精英、畲民以及其他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的博取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用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闽西畲族与客家在明代以前、明清时期与近当代的族群关系演变作一梳理与分析,并用个案研究方法探讨了明清时期畲族与客家融为一体的族群关系。试图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国内外人类学领域的族群理论,进一步丰富国内的族群研究。  相似文献   

11.
畲族武术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南派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以金斗洋畲族村为个案,对畲族武术进行调查分析.寻绎了金斗洋畲族武术的源起;阐释了金斗洋畲族武医合一的现象;挖掘了其独树一帜的练功方法;弘扬其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已有白马人研究成果反思的同时对族群认同理论进行了回顾和运用,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族群认同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同时发生传承与变迁。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白马人与其他族群的认同边界是清晰的,同时白马人内部认同具有层次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客家人就是广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神崇拜的错综复杂造就了不同文化的认同边界。广西"那"(壮语是"水田"的意思)文化圈存在外来客家人的社神信仰,他们并非操壮语、侗语的族群,却承接了其当地"那"文化信仰并通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空间建构,因此以玉林市博白县和睦村客家李氏族群为个案,了解族群的辗转迁徙、与原住民的"土客之争"、信仰空间认同等社会内涵,探析和睦村客家族群在那勃社王崇拜中如何进行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的关系互动,从而构建了他们"内部认同,外部区分"的边界力量,维护了自身信仰空间的边界与秩序。  相似文献   

14.
陈十四信仰主要分布于闽浙粤台等地。这一信仰不仅在汉族社会广为流传,而且深入到畲族社会,并完美地与畲族文化融合,并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展现出民族个性。通过对畲族民间文学、民俗生活和音乐舞蹈中陈十四信仰表现的论述,认为陈十四信仰的畲化主要源于畲汉共通的师祖关系、畲族自身的内部需求、民族生存的外部认同和强势文化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5.
正我出生于闽东,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婆名叫蓝贵眉,畲族人,家住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亭坪村。她在1964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作为畲族代表进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老人现已93岁高龄,她将早年自制的畲族服饰珍重而神圣地保存至今。这一切便是我畲族情结的源头。闽东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当地畲族人口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畲族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  相似文献   

16.
作为畲族、客家共同参与建醮的仪式,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及其音乐中折射的畲、客族群关系是颇具历史与现实意义的一项论题。如从"认同"的视角对此进行观照,畲、客仪式参与者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其实可以解读为一种不同层次的多重性"认同"体系不断构筑的过程。这些认同的要素,包括族群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  相似文献   

17.
族群研究是当代国际人类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首先介绍了族群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论述了族群认同的概念及其理论流派。文章的重点是通过族群认同理论,得出有关语言与族群文化、多元文化、民族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研究史上羌人姓氏的来源及变迁,探讨羌人的族群认同问题。得出羌人在与其他族群的互动中虽然发生了涵化,但并没有放弃自身族群认同的结论。羌人在族群互动的过程中,并非被动的接受强势文化的熏染,同时也通过姓氏、姓名及相关方面的措施刻意地强调本族群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9.
身份、差异与认同: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身份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公民身份.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观,在承认公民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族群差异的公共性,同时,主张族群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必要前提,国家认同是族群差异的精神基础.对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多元文化主义倡导积极国家观,认为国家应在保障少数权利方面有所作为.差异公民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差异政治观,对当代多族群国家的族群政治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日,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职工书屋工程在兰子畲族村工会启动,填补了全市职工书屋落户少数民族村的空白。兰子畲族村工会是横峰县最大的村级工会,拥有会员1400余人。近年来,该少数民族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村级经济迅猛发展,农业生产工业化进程加快。至今该村年产值已近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