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美芳 《现代语文》2013,(10):12-14
现在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三类弊端:有"言"无"文",有"文"无"言","言"与"文"的简单相加。有"言"无"文",就是教师只注重文言字词的用法和文言语言归纳等"古代汉语"知识,而忽略了与文言文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之相反的是有"文"无"言"。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品味标点在不同的地方所起的不同的作用,不仅能有助于学生掌握标点的作用,而且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是很有帮助的。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品味标点的方法。1.根据上下文语境品味《最后一课》中,使用了几个破折号,有的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弄清楚用法。  相似文献   

3.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标点往往不只是简单的停顿,它是语言,有时甚至是比语言还“语言”的表情、情感、动作。郭沫若在《沸羹集·正标点》中曾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而现今是等于人面而无眉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说明"言顺"以"名正"为先。本文在正名的基础上,理顺汉传因明研究的三个问题:(1)因明并非全是关于"因"的学问,(2)汉传因明有关于"量"的研究,(3)汉传因明研究需要与时俱进。这三个问题若能得到彻底解决,将有助于汉传因明的研究健康、全面、深入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言: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臣松之案:古"敷"字与"旉"相似,写书者多不能别。寻佗字元化,其名宜为旉也。据文中"寻佗字元化,其名宜为旉也"的"宜"字,可知此处显然是要注释"旉"。但若依中华本标点,首先提到的却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敷"字,并言"古‘敷’字与‘旉’相似"。  相似文献   

6.
樊伟 《教师》2011,(2):75-75
一、"文"与"言"要有机地结合 文言文如生机勃发的大海,言是水滴,文是大海,水滴构成了大海,但从海中掬一捧水,这捧水就没有了非凡的气势,没有了丰富的内涵,不过一杯死水罢了。所以"言"不能剥离于"文","言"是定性的,而"文"是活性的,它有生命,有情感,即“文”要高于“言”且深于“言”。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育始终是一个难点,也是初中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我们今人如果不明白古之"言",恐怕就无从知晓古之"文"。在文言文教学中,单纯教学"文"或者单纯教学言肯定都是片面的,言是基础,文是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言文合一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言"、"象"、"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三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而表现说则占据着中国古典文论文质观的主流位置。在表现说的视野下,"言"、"象"、"境"是三个具有历时性续承关系和共时性构成关系的三种表现形态,"言"——"象"——"境"的发展过程是由单一而走向系统化的过程,此过程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表现形态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9.
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情达意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文有以不言者。"不言,是意在言外。教材中"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之处,俯拾皆是。这"其意"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的?它需要教师精心设疑,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标点处设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标点"被称为"文字的眉目""笑端的舌头"。郭沫若在《沸羹集》里说:"标点符号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因此,在标点处设疑,可以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实践的层面上考察.文言文教学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譬如“言”和“文”的关系:“言”主要指字词句。“文”主要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诸要素。主要教“言”还是“文”?从“言”入手带起“文”的教学.还是从“文”入手渗透“言”的落实?譬如阅读教学和应试指导的关系: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文言文部分的考查一律是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旬式判断和简单的内容评析。有时候外加一点标点和默写。文言文阅读教学是把课文当成一篇血肉文章来教呢.还是当成一段应试材料来教?是教成古代汉语呢,还是教成文言写成的文章?再譬如文言文教学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章(文学)形式要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前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文言叠加、重"言"轻"文"的现象。这种教学,误解了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剥夺了学生对民族优秀作品的深度理解权,割裂了文与言的关系。而强化文的朗读、文的赏析和补足"言"分则能在很大程度上修补被割裂的文言关系,能很好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因文趣而观照文本时,  相似文献   

12.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语词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正确地使用标点,是精密、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的有力手段.郭沫若曾把标点比喻为一个人的“五官”,他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等于人而无须眉.”可见,作为文学大师的郭老,对十几个“小不点”是相当看重的.  相似文献   

13.
杨云 《文教资料》2014,(26):29-30
关于文言文教学重"文"还是重"言"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也一直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结论。但对高中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有高考指挥棒的指引,重"言"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重"文"。  相似文献   

14.
骆静波 《教师》2011,(4):38-38
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部分的教学,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更是高中语文教师争论的焦点。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后,如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成了高中语文教育者的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剖析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重"文"轻"言"和重"言"轻"文"两种现象,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浅谈了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做到"言""文"并重。  相似文献   

15.
人们不能依文解意,认为荀子心性思想是性恶,而应回到文本中,具体解析。荀子所谓"性"是就人的生理本然而言,而生理本能的表现就是"欲"。作为生理本然的"欲"不能言之善,也不能言之恶,这就是说,"性"无善无恶。作为人生理本然的"性"有着天然向外流露性,此则为"情"。若顺着人之性向外流淌,则"欲"处于放纵状态,"情"则趋于恶。放情纵欲则为恶,那么在荀子看来,当操存此"心",逆"情"而化。  相似文献   

16.
对《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中的"文莫"二字,古今人做出过多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其中的"文"指人的外表,"莫"通"无",是"无文"的省略,指与外表相对的"内心"。至于古人说"幕音漫",则是因为"莫、幕"相通,"漫"是"无文"的合音。《论语.述而》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生理属性而言)从外表到内心我跟一般人都差不多。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文言文翻译,存在两大误区。第一是重言轻文。自白话始,作为母语的文言文就成了"另外一种语言"的语系,不仅需要解释,还需要翻译。而近百年来,文言翻译虽然一直以"信达雅"为准则,但实际情况却一直存在着重言轻文的现象。文革以降,在高考的压力下,重言轻文现象越演越烈,甚至到了只追求“言”而忽略“文”的程度。重言轻文的翻译,译出的文字或化生动形象为笼统,或化美为丑,或创裂情感,或剖裂意境,或剖裂文气,或剖裂文势,总之,是有义而无境,有义而无趣。  相似文献   

18.
杜兴国 《学语文》2012,(2):49-49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千百年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人们常将两文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在后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标点不正则言不顺。”(郭沫若语)2004年语科《考试大纲》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前的※号删去,从而使告别高考试卷数年的标点符号用法,在今年的高考语试卷中又闪亮登场。高考标点符号测试,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下面拟对今年各省市高考卷标点题所涉及的标点误用进行归类解析。  相似文献   

20.
应允兰 《学子》2012,(2):52-54
一、中考凝眸千古文章意为本。考场作文更如此。意胜则文胜,意顺则文顺。"诗文美者,命意必善",立意"善",文章才会"美",立意不正确,文章的效果就不好,立意不深刻,文章的思想意义就不高,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文贵乎自得","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才能受人喜爱。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是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