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玄"字、"道之动"、"道之用"、"道法自然"诸方面揭示"道"的柔弱的特性和内涵,说明"道"是"柔道".论证了"柔"对"道"的依赖,说明依赖于"道"的"柔"是真智慧、大智慧,而离开"道"的"柔",则是"术",是知识,是小聪明.以范蠡为例,说明"等待"、"节制"、"放弃"等智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教学""有效教学"和"好的教学"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义,"有效教学"和"好的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引申义。发生了"教"和"学"的活动不一定发生了"教学活动"。"有效教学"从效果的角度研究教学问题,其关键词是"效率";"好的教学"从规范的角度研究教学问题,是对教学的伦理性规定,其关键词是"正当"和"应当","好的教学"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是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本上也只有"材"和"序"两个字而已。"材"的理解是很宽泛的,学生是"材"、教师是"材"、多媒体是"材"、文字是"材",等等。至于"序"呢,事实上怎么安排都有个"序"。"材"本身也蕴含着"序"。本文试以"用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35-137
陶渊明远离了当时舆论与风尚的激流与漩涡,而过起一种"闲居"或"隐居"生活,所以"闲"是他生活的常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有常闲"。"闲"自然指生存时间的"闲暇",更多是指生活心态意义上的"悠闲"。虽然他很"悠闲",但是也时时流露出"闲居寡欢"的几分"寂寞"。但是陶渊明的"寂寞"是一种"风流",反过来也可以说,陶渊明的"风流"是一种"寂寞"。也可以说"寂寞"是"风流"的土壤,而"风流"是"寂寞"的花朵。陶渊明"寂寞"与"风流"的内核是"逍遥自闲",而"逍遥自闲"是一种"傲然自足"的诗意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能"字不是如今"能力"、"才能"、"能源"的"能",它是动物"熊"的意思。所以我说,古代"熊"字是真"能"。甲骨文的"能"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就是一只竖画着的"熊"样。到金文时把"熊"横了过来,左上方是"熊"的耳朵和头,左下方是"熊"嘴里叼的一块肉(月),肉(月)的后面是前腿;右边是"熊"的尾巴和后腿。小篆把"熊"变成了上下结构,重点突出了"熊"的头部,下面是叼着的肉和它的前后腿。楷书完全线条化了,已看不出多少原来的"熊"样。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党组织中实施直接选举是学校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创新.在学校党组织中实施"直选"是新生事物,学校和谐氛围是"直选"的前提;党员民主素养是"直选"的基础;干群相互信任是"直选"的关键.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是"直选"取得成效的关键;组织学习、统一思想是保证"直选"成功的思想前提;坚持原则、充分发扬民主是"直选"的保证;规范工作机制、尊重党员权利是"直选"深入人心的重要因素;做好组织准备、营造"直选"氛围是保证"直选"一气呵成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化”之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中的"化"是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的过程、是一种发展结果,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化"就是"结合","化"是"结合"的抽象表达;"结合"就是"化","结合"是"化"的具体疏解。"结合"不都是"化",背离事物本质的"结合"是"异化","化"就是消除"异化"的过程、结果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骚雅"、"清空"、"意趣"是张炎对词的主要审美理想,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骚雅"是张炎对词审美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清空"是"骚雅"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笔法,也是一种境界."意趣"是继"骚雅"、"清空"后更高的艺术追求,是"骚雅"、"清空"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0.
自《说文》以来,各类典籍对古人"跽"和"长跪"的解释一直不够清楚明白,导致了很多误解。"跽"是在"坐"的基础上,改脚面平贴于地为前脚掌蹬地,是"立"与"坐"之间必不可少的一个过渡动作;"长跪"是在"跪"的基础上,上身微微前倾,此处"长"是"前伸"的意思,"长揖""长跽"之"长"也是"前伸"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皮锡瑞较早认识到国家富强的根本,不在选拔任用人才,而在大兴教育、培植人才,因此对八股取士制度十分不满, 对兴办新式教育生出浓厚兴趣。戌戊变法期间,他极力推动湘赣两省废除八股,改革书院;在清末新政中,他更积极参加湘中兴办新学,为湖南教育的近化代做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督陕和督豫之前,冯玉祥曾任湘西镇守使,在地方建设上颇有建树,政绩斐然。严明军纪,严禁扰民,大力提倡各类教育,尤其注重社会教育和通俗教育,整顿金融,严禁黄赌毒,加强市政建设,修桥筑路,植树造林,请免田赋,赈灾济民。  相似文献   

13.
罗家伦是民国时期致力发展边疆教育的教育界人士。他于1927—1935年主持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工作期间,组织创办了附属蒙藏学校,在包头、肃州、西宁、康定、大理等地各设了一所边疆分校。1943—1944年罗氏考察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等边远省区期间,提出了许多发展西北教育的建议。这些活动和建议尽管是在国民政府高层的支持下开展和提出的,包含着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目的,但对于推动民国时期边疆教育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今天发展西部边疆教育也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载酒园诗话》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独特的诗话,表面上看它沿袭了明代诗话贪多求全、包揽古今的特征,但却不像明人诗话那样空疏而好作大言,而是在对古今诗学确具真知灼见的基础上下断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贺裳的这些批评大都建立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之上,放眼明代以来的唐诗批评,如此细致而有规模的研究殊无先例,仅此也可见贺裳诗话在批评史上非同寻常的意义。总之,《载酒园诗话》充分体现出清初江南诗学崇尚中晚唐诗的倾向,其中对传统诗学命题的阐释具有总结前人遗产的意义,而诗人和诗歌艺术批评又引领了清代唐诗学的学术风气,体现了清代诗学在作家批评方面日趋专门化、细致化的特征;当然,如果深入探究,《载酒园诗话》确实也暴露出作者好学而乏深思、理论概括力不足的弱点。  相似文献   

15.
分析和探讨了西汉时期封建循吏中的著名代表人物黄霸的政绩。他为政清廉、秉公执法、外宽内明、体察民情,为西汉的中兴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曾孝序以荫补入仕,重视吏干,求真务实,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善于断案,长于治郡;不畏强权,且可以英勇抗敌,在两宋之交的动乱时代,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在广泛吸收西学、佛学等儒学以外的思想资源,对公羊三世说进行了丰富和改造,形成康有为新的公羊三世的理论,创出"三世三重"之说。康有为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均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变迁的自然进程,他认为社会的变迁,只能是"进化有渐"式的循序渐进。他还对未来理想社会———大同太平世进行了描绘和设计。  相似文献   

18.
"词亡于明"、"明代无词",是清代词学一个不证自明的价值判断,况周颐则在词史观、词学价值观、词学批评等方面对其予以反拨,以为词史上的词格纤靡之变,罪不在于明而在清;明词体性与风格新变,乃是风会所趋,以陈铎和屈大均词作为代表的一代明词有其重大词学价值,体现出对明清词史的重新反思。况氏对明词的重新评价根基于其词学价值核心——词心,以"词心"观照词史,构成其词心史观。  相似文献   

19.
早期陈独秀是在革命实践和与西方的比较中逐步认识中国社会性质的。注重国民觉悟是他的思想特点。他先是从救国目的出发,较多地留心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方面,接着,他又为了建立一个名实相符的共和制度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中国社会的封建性方面。他事实上是模糊而不够自觉地认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性和封建性的社会。这是他能够成为一个激进民主主义的英勇斗士,成为新文化运动伟大旗手的主观认识方面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20.
俞樾与经学人才的培养--俞樾、阮元经学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樾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经学教育家,他主持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长达30多年,培养了大批经学人才。这些人活跃于江、浙地区乃至北京、广东、湖南、湖北、安徽各地。他们或为山长,或任教职,或以官员身份引领提倡,从而扩大了汉学在这些地区的影响,浙江地区更因之成为汉学的重要基地。在经学教育中,俞樾继承了阮元"尊经崇汉"的宗旨,并提倡"独得之见"和学术创新;同时尊重门生的学术取向,且重视求异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