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命"这一哲学概念,无论在孔子还是庄子的哲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儒、道两家思想认识、政治主张以及生活体验的不同,对"命"的认识自然也有所差异。从"命"的思想来源上看,他们都受相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都自觉地摒弃宗教思想落实于经验生活对"命"的思想进行生发,但相比之下孔子更多地受到礼乐制度的影响;从"命"的思想内容上看,孔、庄之"命"同具普遍性,而对"贤与不肖"的看法以及"天命之命"的认知上有着不小的分歧;在对待"命"的态度上,孔子提出"知命",庄子高扬"达命",但二者都对"命"抱有积极回应的态度。将孔、庄二人对"命"的理解作对比,有利于理解儒道二家的思想旨归,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语》之“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自汉以来,学者注疏分歧较大,虽后世正统注疏较多采用全句不断之分法,然此说未免与文章之本意有不合之嫌。文章着重结合清人史绳祖之说,就“与”字在《论语》中之用法,以及孔子本人对待“利”、“命”、“仁”三者的不同态度问题,对该句重新解释,从而指出:此句应为“利”、“命”后俱有断,其意亦了然,乃孔子罕言“利”,旨在不赞同,而对“命”、“仁”则是赞许之意。  相似文献   

3.
前人对《孟子·尽心下》“口之于味也”一节中的“性”与“命”作了详尽地解释。“性”与“命”在人的感官享受追求和道德实现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即区别又联系的,不能偏于一隅。在明确二者的基础上,笔者对“口之于味也”一节作以浅显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庄子讲的"命"似乎是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庄子的哲学是以个人生命哲学为核心的,庄子讲"命"更加关注的是个人在遭受"人之所不得与"之"命"时,如何去看待与处理人之与天、心与外物的关系,在当时"无道"的世间如何全生与保持心灵的平和安详与自在;庄子的安命观并不悲观,它洞察了人心与外物的另一种关系,在人生不得已时,它启发了人们选择另外一种能让人生的宽度变得更广阔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5.
孟子在儒家圣贤系列中是一个个性十分突出的人物,他处身干“杀人盈野”、“率兽食人”的战国时代,却能坚持以仁政劝导人君,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人格和“舍我其谁”的强烈自信鼓舞了成千上万的炎黄子孙,让知识分子竖起了脊梁。但是,如此自信的孟子竟然也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孟子·尽  相似文献   

6.
“时”作为一个特殊时间概念,其产生与阴阳家关系密切,在道家它也成为一个重要概念。在这两家思想中,“时”本具浓厚的自然命定论色彩。儒家接受了“时”概念,但努力排除其命定论因素,强调人的主体能动精神,以彰显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文道德理性,从而形成中国文化传统中君子自强不息的积极人格自觉。  相似文献   

7.
试题的命制是教师必备的技能,原创试题能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高中教师进行命题研究,掌握原创试题命制的策略,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思辨性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思辨性阅读”评价是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的难点,“思辨性阅读”试题命制是开展“思辨性阅读”评价的基础。明确“思辨性阅读”试题命制的价值,把握“思辨性阅读”试题命制的目标,探寻“思辨性阅读”试题命制的方法,是有效进行“思辨性阅读”试题命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无定命”船山既然反对宿命之说∞而强调“性日成,命日降”,故还是强调人的德性努力,虽然人的努力不见得能扭转乾坤,不见得能回天,但总不会先相信有定命,总是先有不自暴自弃的精神,才能说尽人事,听天命。若未努力,以为命之成侧不可变,  相似文献   

10.
陈北溪先生作为朱子的高弟,继承朱子将"命"分为"理之命"和"气之命"的划分。他的根原论即是天命论。他对命的态度是顺受其正,不因"气之命"之客观必然性,而改变天命于人之道德的实践原则和应作出的努力,从而使人得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11.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12.
《莆田学院学报》2013,(3):16-19
黄克剑的《由"命"而"道"》一书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精神视域——价值形而上学来研究先秦诸子:它运用"生命化"的研究方法,循着价值而非认知的路径解读孔孟老庄。认为在价值形而上学的视域里,老子之"道"并非认知的对象,而是世间万物"因任自然"的性状;儒家则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礼乐教化成就"文质彬彬"的人文理想,儒家之道乃是从道家"因任自然"的"天"道中有为地开出的"人"("仁")道。先秦时代中国实现了民族精神从外在的"命运"关切向内在的"境界"眷注的跨越。  相似文献   

13.
《昊天有成命》诗中的"成王"一词的含义向来有争议,历代学者或将之理解为"成此王功"或认为其应指周成王姬诵,经深入考辨此诗中"成王"解为"成此王功"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天"、"命"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孔子以来就有谈"天"、"命"的传统,视"天"、"命"为个体自我道德践履的超越根据,以此提升现实生活中道德践履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孟子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提出"良心"一词,发展了孔子开创的"性-天(命)"儒家伦理,进一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孟子特色的"心-性-天(命)"式儒家伦理观,使得儒门道德践履活动变得更具有操作性、可把握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于唐君毅先生谈船山的命义作一解说,此文置于《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的“原命”里,其中谈王船山对于命义的理解与诠释.命的解释之一,乃人力不可施为的限制义,此乃命运之义,船山亦论及此义.然唐先生的诠释中,较不从船山的消极命义(限制)上着手,而从积极命义(命日降)着手.吾人亦顺着唐先生的诠释而开为三节.第一节谈“命日降”之说,此责人日新其德以配命,而不认为天命一次给足,因为如此则人有所依恃而不求进步.第二节谈“无定命”之说,一方面船山反对有一天命实体作为主宰,若以为其主宰,则主宰者神,被主宰者不神,而船山是一种类于泛神论之说,此乃重气的诠释结果;又船山反对宿命论,事在人为,重人文化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亦无一定归向之命,但并非指船山不知命的限制.第三节谈知命、立命.人的物质生命结束时不是终结,因此时气只是隐,而不是成为不存在,故精神尚可作用于人世间,此乃虽知命限,但却有积极义的立命之说.  相似文献   

16.
论庄子对“命”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对“命”的超越的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生的逆境提出的,其主要精神是指导人们对逆境进行超越。针对“命”的性质,庄子提出了“安命”的学说,其实质是在随顺客观必然的基础上,追求人生的自由。研究庄子对“命”的超越,目的在于把庄子超越理论中的哲思和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7.
泰州儒学对传统的"天命"思想进行了改造与创新,特别是对"天人合一"的思想作出新的解释。泰州儒学虽然看到了"天"的力量,但他们更看到了天地间关系的自然本质,因而突出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要求。同时,泰州儒学高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大人造命"的精神,这就否定了纯任自然的传统观念,也使传统的"天命"观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王充论"命"     
王充在继承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用元气、星象、骨相这些物质的东西来解释“命”,主张偶然的禀气决定了必然性的“命”;而从另一角度,他又认为偶然发生的任何变故,又都是必然性的“命”决定的,最终陷入了机械的宿命论。  相似文献   

19.
时、示、命是古代天命观念中的三个重要概念。时同动,示指天象的星示,命是天命。  相似文献   

20.
孔子"命"的思想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必然性,同时又强调人要尽自己所能来做一切事情,不应消极悲观,做到"尽人事,听天命",而非"听天由命"。孔子的"命"观启迪人们应该有君子的智慧,居易以俟命,而非小人的行险以徼幸,应该做到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