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分析学说与新时期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广泛联系中,新时期小说与作为既是一种心理学思想又是一种文化哲学观念的弗洛伊德主义的联系,尤其引人注目。弗洛伊德主义对中国小说家的人生观、艺术思维、创作方法、审美方式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创作现象和创作特征。可以说,在20世纪西方思想家中,弗洛伊德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所产生的实际影响甚至超过了萨特和尼采。无疑,应该对此作出批判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析学说与新时期文学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中国社会和文化思想上的改革开放性质,使得精神分析学说得以传入并影响了相应文学语境。文学语境的变化,又造成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诸多方面的现代性转换。文学语境还进一步改变了学界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态度,拓展了理论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的建构与中国现代性内部的注重悖论和冲突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从"新时期"初期小说将人道主义话语、个人主义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缠,到中期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群体性寻根话语,都是中国现代性及其困境意识在人学和文学两方面的具体表征。作为审美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先锋小说"既是"新启蒙"思潮的深化,又是对它的彻底反叛。"新写实"等"新"字号小说同样显示着中国现代性文化逻辑对主体认同建构的深刻规约。  相似文献   

4.
陈才斌  凌娟 《文教资料》2007,(19):90-91
新时期以来,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坛出现了数量可观的荒诞小说,但人们在寻求其外来影响时大都把目光盯在存在主义文学、黑色幽默小说,特别是荒诞派戏剧上,而忽略了卡夫卡的荒诞小说。其实卡夫卡的小说与中国新时期荒诞小说有更多的可比性。卡夫卡小说与新时期荒诞小说具有许多相似性,但笔者将重点论述二者差异性并从东西文化的背景层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5.
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中,17年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史诗式的展现。在新时期文学中,“现代性”则更多表现为对“个人主体”的探索。80年代初期,启蒙现代性又回到人们的视域,“现代性”一度成为文学主题,为文学提供了终极价值和梦想。但直到90年代以来的“后新时期”文学,对“现代性”的追问才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等都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反思“现代性”,并走向多元价值判断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的"改革小说"正面响应了文学现代性的要求,反映了中华民族迫切现代化的呼唤。其发展经历了初期的物质现代化转向人内心现代性的追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逐渐深入的时候,改革小说却出现停顿。探索这段时间里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为文学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现代性的复杂与多元,要求"改革小说"既要适应时代变化发展,又要时刻贴近人心,更多地关注于现代性过程中人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小说主要由政治功利主义小说、审美功利主义小说、审美自足主义(或曰审美超功利主义)小说三种形态构成.政治功利主义相应于启蒙的现代性,审美功利主义小说相应于审美的现代性,它们共同致力于中国现代性的塑造.唯一具有审美自足主义意味并开启了"后现代性"的"先锋小说",亦是审美现代性精神的进一步延续.  相似文献   

8.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缘于对“文革”的反思,表现荒诞意识的方法可分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与西方荒诞意识不同,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带有中国本土色彩;荒诞意识最终被默认,在新时期小说中经历了从问题到背景的转换,新时期小说不得不用日常生活来抵抗荒诞,这同时也意味着荒诞意识的“消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研究新时期以来蒙古族小说体现的民族意识:民族身份认同的艰难与文化想象的失落;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文化传统的丧失;民族性的反思与自然主体性的彰显.并试图说明,在现代性背景下,对民族意识的关注使蒙古族小说具有历史的蕴蓄和生态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动物小说即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动物小说自新时期兴起,80年代的动物小说还很不成熟,篇幅也较短,主要是借动物表现人情世态;90年代的动物小说,动物已经渐渐脱离附庸于人的地位,能够展现自己真正的本性的东西;新世纪以来优秀的长篇相继出现,在主题的展现上尤其丰满而全面,体现了人们对动物世界的关注、自身意识的强化,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是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富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纵深性的小说史专著;该论著在“现代性”视点的透视下,清晰地揭示出诸多文学思潮和现象在转型期的本质特征和历史作用;同时注重对作家心态和变化心理的重视,并努力发掘作家主体的文化心理对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仲佳的新著《性爱问题: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试图从性爱问题这一视角对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做一深入的探讨。本书首先把1920年代中国文化中的性爱问题视为一个重要的现代现象。在钩沉了1920年代性爱问题的基本线索之后,他认为,在整个1920年代,性爱问题既体现了现代性追求的主要内涵:个体主体性的自我确证、反对以旧性道德为标志的旧道统;也反映着1920年代中国这个独特的现代性语境的特殊性:启蒙理性在现实生活和文本中的伦理困境。由此,现代性爱的这一现代性内涵赋予了1920年代小说崭新的现…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小说的悲剧意识,主要在于关注人性深层次的扭曲与无奈。它并不排除英雄成为悲剧主角的可能,但却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平常人,在对平常人生的体察中提示其悲剧性。根据其造成的原因,新时期小说悲剧意识存在如下形态:社会意识形态酿造形态、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影响形态、人性缺陷导演形态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用“互文性”这一西方理论,将不同历史题材小说内部相互关联的隐性内容提取出来。让它们之间进行充分地对话,以达到彰显“现代性”的目的。首先,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史诗性”与“反史诗性”,展现了一种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意图;其次,通过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螺旋上升”中的必然与“循环往复”中的偶然的形式的分析,彰显了现代性的进化论与传统型的循环论;再次。利用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类比,表达了其“向内转”的现代性思考;最终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隐性联系归结到“现代性”上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对“幽默”一词的理解出发,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在失落、再生与变异三个方面回顾和反思了幽默情调在我国新时期小说中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里程,同时探寻了在不同阶段、不同作家笔下,呈现出的不同特质(70年代的“对象”嘲弄—>80年代初的“自嘲”—>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的“自虐”),从而对这一文学艺术风格在我国新时期文坛上始而复出,进行较为客观的、全面的审视。  相似文献   

16.
丑学与新时期先锋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评价问题 ,文论界的分歧很大。以往的评论大多囿于狭隘的技术分析 ,忽视了新时期先锋小说从观念到手法得以全面创新的西方感性学 (主要是丑学 )的显在和潜在的影响。笔者试图从感性学的理论高度对新时期先锋小说进行重新定位 ,以期找出先锋小说的创新与发展动力 ,及其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感性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浩然可谓“两条腿走路”,一是用新作品显示“真实品德和新生”,从《山水情》到《苍生》奋起直追,创作了一系列中长篇小说。这些小说,做了有保留的反思,在其50-70年代小说创作的“常”与“变”中徘徊着前进,也不乏小说式精神自传色彩。一是创作自传体小说,“把自己说清楚”。这些小说具有很高的社会史料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新时期以来的浩然小说创作,可谓为霞尚满天,应引起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8.
依次将转型期中国家庭小说置于转型期反思潮流的坐标上,描述由于这种潮流影响所带来的转型期中国家族小说的精神广度和深度、从雏形至成熟的发展步履。在梳理廓清转型期中国家庭小说的发展行程之中,即从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执着于灵根探史至90年代回眸中华民族百年历史行程,来探讨其思想容量、笔触深度,并试图透过剖析其创作得失,为当代文坛创作提供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实现了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层面的社会变革,更是实现了新时期主体的启蒙和人性的反思。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下,解放思想成为政治和社会层面"新时期"来临的标志和破除左倾思想的工具,也成为"现代性"想象中的意识形态框架,甚至带有"启蒙"的色彩。人们对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的知识体察与情感认同,并不仅仅是与"文革"旧时期的决裂和对物质生活的诉求,同时也需要身份被重新建构的历史意识和文化体验,并在此维度上实现个体解放。此种以"启蒙"为基调的主体论思想解放话语,一方面呼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使之可以在意识形态空间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以"五四"文化启蒙思潮的回归和延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主体论和现代性的姿态重新占据文化和历史的高地,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形成了丰富的科技、文学和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新时期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形成、特征和表现手法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