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儒学复兴思潮在中国大陆的泛起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与现代新儒学不同,当前的儒学复兴不是一家独大,而是众说纷呈、多元并存。基于现代新儒家之困境与传统文化研究思潮的勃兴,人们为儒学的未来前景提出一系列独到见解,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蒋庆的“政治儒学”、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与干春松的“制度儒学”。总的来说,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均有现实可行性,但它们标志着儒学研究路向的新展开。  相似文献   

2.
儒学虽然具有普适性,但其发展与诠释受区域个性和思想家的认识影响。泰州儒学是古代泰州儒学思想的总体称谓,其儒学个性充满了众多的本土因素。黄海、淮河、长江三水激荡为泰州儒学奠定了开放、兼容的自然基础。泰州吴头楚尾的区位和多次、多位的人口迁入为泰州儒学奠定了文化的交流基础,使泰州儒学增添了仁和与思辨成分。泰州发达的盐业经济和农业生产,也为泰州儒学奠定了品质基础,使泰州儒学充满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此外,泰州崇儒好学的传统为泰州儒学奠定了发展基础,也使泰州成为儒学创新极为活跃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广西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但到明朝时地方教育基本与内地的正规儒学教育相同步,正规、明确的儒学教育大大加快了广西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步伐。在国家教育制度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广西地方官员与各界人士努力推行儒学教育,致使儒学教育在战火纷飞的广西社会中不断强化,为清朝广西儒学教育的繁盛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思想与社会历史的互动为研究进路,余英时、李泽厚针对儒学当代发展问题,对港台现代新儒家作出了批评性评论。这意味着儒学在内涵上至少包括哲学儒学和制度儒学两个面相。文章认为,哲学儒学以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主张已陷于困境而难以实现,贯彻社会———大众路线的制度儒学,从其失效、解体的历史情形看,其实现也是困难重重。但儒学这一双重困境却蕴涵、暗示着解决儒学究竟怎样发展问题的方向: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把哲学儒学和制度儒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着力在结合的方式、机制上努力探索,以促进儒学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5.
尽管六朝思想自由、玄风昌炽,但儒学传统与儒家思想在社会上作为主流文化的地位并没有被取代,儒学仍然是社会公认的正统思想,这主要表现在:(1)六朝普遍设立国学、进行传统经学与儒学教育、官方取士仍然以博通经学儒学为标准、经学文献数量大增;(2)最能体现儒学伦理思想的谱牒文献大量产生从而导致谱牒学最终确立;(3)历朝统治者普修《五礼》并在政治实践中坚持传统祭祀礼仪制度、君臣百姓均以传统礼制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礼学研究者与礼学文献大量产生.  相似文献   

6.
儒学固然是生命的学问,但儒学更应是面向民众的学问;儒学固然具有世界的价值,但儒学首先应当实现其在中国本土的价值.我们主张:儒学要谋求现代发展,需要吸取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历程教训,走“世俗儒学”之路,注重发挥其“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真正在现代世俗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价值,树立自己的地位,取得自己的现代形态.当代儒学价值的实践应当更加突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双重融合,把个体教化、社会教化和国家治理相融合,探求传统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这样说,儒学价值在世俗社会中不仅能够与世俗价值相互融合,而且作为传统的儒学还能够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安梧提出"公民儒学"的理论构想。在体系构建与现实进路的双向推进下,林安梧将儒学复兴运动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极大地拓展了当代新儒学的理论视阈。总的来说,"公民儒学"学理上固然存在不足之处,但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儒学复兴路向的新展开。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中国和平崛起并出现儒学复兴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具体论述了儒学复兴的十大标志。进而评析了现当代儒学的几种理论形态,展望了当代儒学复兴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在新世纪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学的理论形态将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多元并存的。现代新儒家的新心学、新理学、新经学固然有其发展空间,但很难突破经院哲学的藩篱而为普罗大众所接受,世纪之交兴起的"新儒教"虽然将在民间聚集信徒,但不可能像倡导者期望的那样成为中国的"国教"。而面向生活实践的"生活儒学"与重视道德人文精神的"民主仁学"则提供了一个有可能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的新儒学思想立足儒家传统,试图融通西方文化以改造中国的思想体系,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新儒学在文艺领域影响了文艺理论的构建和文艺创作的实践,总体来说也是得失参半.在当下儒学越来越受重视的大环境下,新儒学如何存续并继续在文艺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赖于新儒学本身的理论改造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大学》在儒学史上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宋代《大学》居《四书》之首,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步。《大学》纵贯儒学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本文试研究《大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到战国末年直至秦汉之际,儒学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它在殷周文化大传统中酝酿,〔1〕适合中国的宗法社会和自耕自足的农业经济,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先秦儒学在百家争鸣中成为显学,但它在先秦只是一个民间自由学术派别,…  相似文献   

11.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尤以散文受儒学的影响最深。尽管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着其它学派的学说精华,存在形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由子学上升为经学,又变化为玄学、理学、心学、朴学等等,然而中国古代散文以儒学为主流意识的精神实质却从未改变,与儒学的发展、演变同步而相辅相成,并与儒学的兴衰相始终。  相似文献   

12.
以政治变革为契机,在政治力量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化,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效应。90年代的儒学热作为一种文化补救现象,是中国传统儒学面对现代化的负效应而作出的一种表能的反映。但就其本质而言,儒学和儒学热都不是中国现代化所应有的现代文明精神。由于儒学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中国儒学的消解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一直致力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他将儒学界定为"哲学的人类学",其实质乃是以人文主义的视野赋予了儒学的宗教向度和人文精神;他坚持从"启蒙精神"与"启蒙心态"两个层面辩证分析启蒙主义遗产,同时坚持从全球化与地方性的对峙视野下来解读启蒙现代性内在的困境所在,从而彻底打破了"现代"与"传统"的二分法。杜维明主张"儒学传统的文明对话",他相信,儒学只有面向全球不同文明开展交流和对话,才能获得其后续的生命力存在,但如何将儒学价值落实到中国本土社会实践和民众世俗情感认同中,却依然得不到合理解释和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4.
儒学论者与儒教论者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儒学与宗教的异同.从儒学与宗教的差异看,儒家文化总体上不具备宗教的特征.儒学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功能上与宗教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提供了一种组织社会群体的文化共识,都维系一种伦理规范系统,都提供了一种精神安顿方式.儒学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成为中国人树立道德理念、处理人际关系、凝聚民族群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儒学的传入对南诏大理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诏大理国制度化教育始于儒学,形成于"儒释"阶层的出现;从南诏到大理国,虽然经历了从"以道治心"到"以佛治心"的转变,但始终坚持以儒学教育为根本;儒学为先,儒释道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对其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新儒学的概念在社会上颇为流行,且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何谓新儒学?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思想特征是什么?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本文拟就上述问题略陈管见。一新儒学的内涵虽有不同的界说,但总是相对我国古代先秦儒学而言的。中国封建社会历经汉唐以后,随着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和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一种以儒学为主要内容,融合佛学和道教思想的新的学术文化思潮孕育发展起来,它就是  相似文献   

17.
泰州儒学虽然充满了创薪精神,但他们始终坚守儒学底线,崇尚圣人之道,推崇儒家经典,儒家的经世哲学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并坚持进行圣学教育.泰州儒学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仁”“礼”“中”等思想,他们不管是为官还是平民,“儒”气都很重.他们治学虽然兼收并畜,但仍以儒家学说为主.泰州儒学把孝悌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保持了传统儒学的孝悌本色,孝亲情结很重,但他们并不盲孝.所以泰州儒学既坚守了儒学阵地,也在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8.
郑知同一生酷爱儒学,具有浓郁的儒学情结.深厚的儒学素养,使得郑知同的诗文创作呈现强烈的儒学色彩.郑知同在诗文作品中明确表达对儒学的推崇、赞美与立志从事儒学研究的志向.生逢乱世,但郑知同毕生对儒学坚守不移.郑知同的诗歌作品关注现实、批判现实,以诗志史,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风雅精神.  相似文献   

19.
近代儒学是古代儒学向现代儒学的过渡,是近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近代儒学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缺陷,但是它依然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理论的最高水平,并指导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学尝试对历次危机做出回应,对自身的理论体系做出重大创新或调整,由此建构了不同的儒学理论体系。虽然历次回应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构成了动态的近代儒学史。近代儒学的危机是社会危机在文化领域的反映,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与西学的深入传播,国人逐渐认清社会制度与文化的落后才是一切危机的根源,社会革命才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途。"五四"以后,近代儒学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转向了现代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大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20.
魏晋嵇氏家族成员在思想信仰或个人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玄学色彩。但并非说明自西汉以来的家族儒学已被摈弃。恰恰相反,具有儒学家世的嵇氏三代都研读儒学经典,同时在孝、义、济世等问题上与传统儒家士大夫并没有本质区别。体现出较强的儒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