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农民工劳动纠纷的解决关涉实现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双重目标,但我国现行法律机制对农民工的劳动纠纷解决尚有欠缺,切实维护农民工这类弱势群体的权益,需从司法和执法两方面入手。在司法方面,完善司法救济机制,充分发挥诉讼、仲裁、调解和法律援助对农民工劳动纠纷解决的作用,建立高效的执行程序。在执法方面,要加强劳动监察机构建设,提高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从而形成完善的法律机制,为农民工的劳动纠纷解决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高校执法监察是指对高校党政监察对象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及经济活动中 ,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及高校决议、校规校纪等情况 ,进行综合性的监督检查。高校执法监察的内涵可归纳如下 :1、执法监察既是高校纪检监察部门一项任务 ,又是履行纪检监察职能的主要方式和手段。2、高校执法监察的主体是高校纪检监察部门 ;客体是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高校的决议及校规校纪的贯彻执行情况。3、高校执法监察主要是围绕高校的中心工作开展的。4、高校执法监察的出发点是保证高校内部政令畅通 ,维护…  相似文献   

3.
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有效地、统一地执行。作为我国目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能否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仅靠《条例》本身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惟有立法与执法的相互协调,才能真正使《条例》规定的内容得以落实。有鉴于此,本文就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立法与执法的协调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劳动监察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然要求健全的劳动监察制度。实践证明,劳动监察行政执法工作开展得如何,决定着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落实程度,决定着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甚至会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分析我国劳动监察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对我国劳动监察制度完善的建议应该是有益的探索。本文以现代劳动法和行政法律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现状、问题及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完善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8年,《劳动合同法》公布并施行,在实施中存在认识不高,落实不力的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劳动合同法》施行与金融危机的发生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二者并无联系。相反,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这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以新思路摆脱困境的内在要求。政府应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切实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劳动监察执法、法律救济力度,采取措施保障法律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6.
和谐劳动关系是保障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受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加大促进就业力度。  相似文献   

7.
劳动保障监察是劳动保障行政机关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并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理的行政执法活动,是国家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1月1日国务院第423号令颁布了《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并于2004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的颁布为依法查处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8.
富士康"数连跳"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思,反映出经济转型下的中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即如何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目前我国对劳动安全健康权的立法上重于"经济性",缺乏"社会性",偏向以安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为主题,缺失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理念,忽视劳动者心理健康。我国应完善有关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的立法并严格执法,督促用人单位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改革工会职能,加强劳动者心理健康培训,使劳动者有尊严地生活,体面地劳动。  相似文献   

9.
法律制度是劳动关系的调整器,它决定和影响着劳动关系运行的状况。当前,我国虽然已初具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政策体系,但在制度设计和制度实践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缺陷。这既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实现。因此,要走出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的困境,需要我们以科学性原则指导法律制度建设,在制度实践中实现劳动者的"增权"以及改革和创新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0.
2007年被称为“劳动法年”,这一年全国人大共颁布三部劳动法律,劳动法律受到国家的如此重视在我国立法史上前所未有。劳动关系之和谐,一方面有赖于法律之完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执法、司法之健全,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强弱,对于推动立法、执法、司法的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过去的一年,  相似文献   

11.
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是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尚不完整,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而缺乏法律保障是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存在不足的重要原因.为了加强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法律保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完善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生劳动权益被侵犯的事件屡屡发生,许多大学生在面对侵害时知法却不知用什么法以及如何用法,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劳动法》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育,而高校面向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治教育多是以法治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很少涉及具体的部门法。为此,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劳动法治的培育,在培育形式上必修与选修并举,在培育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培育目标上教学与育人统一,以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式,用劳动法治培育新时代劳动者,确保大学生在未来遇到自身劳动权益被侵犯时不仅知法,还知怎样用法。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肇始于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其中,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主要是调解和仲裁。劳动争议处理不仅注重调解和仲裁,而且仲裁往往为诉讼的前置程序。此结论可从我国制定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名称本身得以证实。为此,本文就我国劳动争议程序法的演进进行分析,以探求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劳动法的道德观,主要涉及劳动法所蕴含的道德理念、道德在劳动法中的正确定位以及法律与道德正态关系的构建等一系列问题。劳动法应当以劳动尊严、劳资共赢理念作为其追求的最高伦理目标。为了合理把握劳动法的道德定位,劳动法的道德取向应以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人权(劳动权)为伦理基础,劳动法的道德规范应以劳动者为基本主体和主要视角,劳动法的道德标准应以略高于最低限度道德要求的标准作为其确立尺度。为了建立起劳动法与道德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正态关系,当前应当着重把握和处理好法律与道德之间互相区隔、转化和融合等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公司法理论及新修订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都认为劳务出资不得作为公司的出资形式之一。劳务是否可以作为公司成立的出资方式,学术界尚有争论。确认劳务出资,还应当处理好劳务出资的价值评估和法律责任等问题,以确保公司资本的确定性和债务清偿。因此,只要加以配套的完善措施,劳务出资完全可以成为公司的出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刑法是指规定行政犯罪及其行政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刑法具有刑法属性。从与行政法相衔接的角度考查,我国行政刑法存在问题有:行政法条款与行政刑法条款衔接不力,行政违法责任和行政犯罪责任的竞合缺乏系统规定,劳动教养制度急需改革及缺乏完善的保安处分制度。针对上述问题,应当协调行政法与行政刑法条款,完善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竞合立法,在刑法典中专设“保安处分”一节并于该节中吸收劳动教养制度。  相似文献   

17.
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是劳动合同法的效力范围,实践中非典型的双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会使得劳动合同法的适用与否存在争议。中国劳动立法在实务中,应确认非法用工主体与劳动者建立关系是事实劳动法律关系;退休人员及实习学生与用人单位关系的认定应视具体情况划分为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而对于出租车司机与出租车公司关系的认定则视不同的挂靠关系而做出不同法律关系的认定。  相似文献   

18.
中职法律教育是我国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开设《劳动法》课程有着积极的意义。传统知识授课型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对中职教育的要求,改革《劳动法》课程教学势在必行。以劳动关系管理员岗位与劳动法的对接为例,阐述了如何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对《劳动法》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具有真实经营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其经营性特征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法律问题,包括劳动关系问题、劳动报酬问题、人身意外赔偿问题、工商许可和税收等问题,这些法律问题影响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提出了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依法运行、提升其法律教育功能;要明晰产权,明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独立法人地位;要运用法律手段减少其运行风险。  相似文献   

20.
论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法律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定企业内部劳动规则,规范企业内部劳动关系,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内部劳动规则应当如何依法制定,才具有法律效力,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劳动规则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关系,是我国劳动法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