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技术学学科立场是解决与学科发展相关的一系列前提性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从学科内在逻辑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学学科立场整体上是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时代诉求和研究主体的价值追求的融合形成。在此构成机理下认知的教育技术学学科立场本质属性表现为由历史性,时代性和个性化综合而成的文化性,它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影响根本且彻底。  相似文献   

2.
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性质关系到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发展,关系到教育技术学学科功能的发挥。文章论述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交叉科学门类之一,是一门科学。基于教育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性质,解释了教育技术学学科存在的困惑。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水准和规模,它是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强大基础。但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建设要适应于国家相关战略规划,并推动教育技术从业者专业化发展;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应走适合自己的路,学科发展中要增强从"我"做起、从传统文化中"淘金"的意识,要有向教育以外领域"走出去"的勇气。  相似文献   

4.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新时期凸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光辉,但学科建设也遇到了一些突出问题,诸如相邻学科对教育技术学的认同与包容问题,教育技术学如何摆正与相邻学科的关系问题,在教育学科群中如何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出路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逻辑起点、学科体系、研究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回顾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应着重探讨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独立性,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以及教育技术学学派形成等问题,以推动教育技术学发展为自洽、自为、成熟的学科,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依托。  相似文献   

6.
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正确的定位是每个学科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它不仅影响到该学科当前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 ,也影响到将来的健康发展。教育技术定位在“技术”;教育技术学根据它的逻辑起点的双重性 ,既是教育学学科的分支学科 ,又是技术学学科的分支学科。正是这种双重定位 ,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可能 ,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担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全国部分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教育学类的其他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关于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表明,两类不同专业人员对电化教育的更名、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以及学科地位等问题的看法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他教育学类专业人员赞成更名的比例高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媒体观对非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影响更深;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基本得到认可,但它必须是以现代媒体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认为应将教育技术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而相当一部分的其他专业人员则认为教育技术学应该属于课程与教学论下的三级学科,甚至有人认为不能成为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8.
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当前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理论研究面临很多障碍,也存在许多迷茫,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和理论体系认识不清晰。该文尝试提出一种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建构这种学科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下面的假设: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功能——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分化与综合是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学科的发展同样遵循着这一规律.从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为始,到对教育学科学化的追求,再到单数、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的出现,最终又以教育学的整合为终.教育技术肇始于社会教育,再融入学校教育,然后从教学论(教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并逐步发展壮大,近年来又呈现出与教学论不断交叉融合的趋势.遵循学科分化与综合的规律,教育学门类下可以增设教育管理学与教育技术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教育管理学是从隶属于管理学科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而来,教育技术学是由原来隶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升级而来.原来"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课程论独立成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教学论重新分化为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原理部分与教育技术融合形成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原则、方法与学科教学融合到教育技术学,形成学科教育技术.升为一级学科后的教育技术学仍姓"教".  相似文献   

10.
安涛  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9-34,56
学科边界是学科的重要属性,教育技术学需要守正自身边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抽象,认识教育技术学的边界要先从认识教育技术边界开始。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其边界的划定可以从教育技术本体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变革和进步推动着教育技术边界的不断拓展。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不但具有知识属性,还承载着社会属性,并具有明显的“国籍性”。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边界取决于其核心问题的理论关联度和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话题。同时,学科跨界成为教育技术学超越自我的发展动力,这是由教育技术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学科性质决定的。教育技术学应从学科封闭走向学科间性,这既要树立教育技术研究的问题意识,还要加强独立学科意识。学科意识既是学科跨界的起点,也是学科跨界的归宿。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受到社会和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的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学科内部,也涉及学科外部。因此,更深地了解教育技术学,并更好地解决教育技术学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教育技术科研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素养需求层次,然后论述了学科竞赛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基于学科竞赛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素养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CSSCI看新世纪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CSSCI中教育技术刊物比例的变化入手,以教育技术学期刊在CSSCI中数量以50%的速度递增、在CSSCI体系中对教育学一级学科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且已提升至接近四分之一的事实,说明了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地位的变化,并根据CSSCI的基本数据探讨了更好地提升教育技术学学科地位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教育技术学科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繁荣与发展背后也不乏质疑、抱怨和指责。教育技术学需要通过审视与守望来实现一种“知止”式发展。审视过去、守望未来不仅是教育技术学科自我修正的路径,也是教育技术学科持续发展的生存方式,更是教育技术学应该面对的问题。站在大学功能的高度对教育技术的过去、当下与未来进行审视与展望,不仅可以找出过去、当下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为教育技术学科未来发展确立方向、彰显本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CSSCI教育技术学来源期刊的9329条来源文献进行期刊引文分析,确认了教育技术学的相关学科,并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与这些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流动以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百晶 《中小学电教》2004,(11):73-73
当今国内专业的教育技术学学科资源网站寥寥无几,使很多需要检索学科资源网站信息的教师为找不到一个专门介绍教育技术学学科资源的网站和一个供大家交流教育技术学教学、研究信息与经验的场所而苦恼。教育技术学科资源网就是在这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社会及学校师生对教育技术的期望愈来愈高,而教育技术学自身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这种反差使得教育技术学界在学科研究和发展中通过大量吸收教育学、技术学和艺术学的理论、技术及研究成果,开始不断地反思和检讨教育技术学学科自身的发展问题。在学科的建设上,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重新  相似文献   

18.
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技术是恰当地运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绩效的研究领域,它和下属的三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组成完整的教育技术定义体系。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层次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教育技术学科应该是教育学门类中与教育学并列的一级学科。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性,教育技术学科自身也具有双重属性,因而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育技术学科性质“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学科”出发,看到“学与教活动的需要”是教育技术学存在的根源,“实践”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根基,确立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是“教育实践学”。  相似文献   

20.
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探讨"教育技术学"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的"利"与"弊",揭示了专业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的"弊"大于"利"。文章围绕此次专业更名风波引发深层次的思考,阐述了教育技术学科的长远发展不能靠专业更名来实现,而是要探索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既要立足于现在,及时合理地解决目前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又要展望未来,不断开拓新的专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