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教学成为推动教育变革及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混合教学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实证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有必要探究混合教学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循证研究的元分析方法,对2000年1月~2021年9月的106篇国内外实验和准实验研究进行量化分析,系统检验混合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发现:1)纳入研究的样本总效应量为0.669(n=142),表明混合教学对学生学习成效具有中等偏上的促进作用,其中尤以学习动机和情感态度的提升最显著;2)就不同学段、实验周期以及实验人数而言,混合教学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学习促进作用最大,1~3个月的教学周期效果最好,而实验人数在51~100人之间的效果最佳;3)就在线学习比例、混合顺序和交互类型而言,50%的混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最大,同步和同步+异步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最明显;4)就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而言,基于任务的学习、角色扮演法、探究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大的效应作用,小组学习对学生学习促进最大。文章最后提出了有效开展混合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游戏注重心流体验和学习沉浸,在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方面被寄予厚望。基于数字游戏的游戏化学习方式也一直被教育研究者高度关注,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那么,游戏化学习方式在改善学生学习方面到底有没有作用?如果有,作用有多大?如果没有,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是目前学界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研究利用元分析法,从总体效果、不同学段、不同知识类型、不同学科等多个方面,对国内外35项游戏化学习实验报告的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客观地审视和评价了游戏化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总体来看,游戏化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具有较大程度且积极的影响;(2)游戏化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受知识类型、学段等调节变量的影响;(3)游戏化学习方式在不同学科的实验结果存在差异性。透过这些研究也可以看出,教育游戏若要真正融入学校教育生态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获得支持、提供更多选择、降低制作技术门槛、研究有效的应用模式、改变攸关方的态度和认知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3.
混合式教学已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但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且不同混合模式实施效果的差异性也有待探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36项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的实验与准实验研究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从整体看,存在中等偏上的正向影响;从学段看,对职业培训的影响显著低于中职与高职;从知识类型看,理实一体的综合型课程效果更佳;从教学规模看,更适合小规模班级;从教学周期看,长周期的教学效果更佳;从混合模式看,不同混合模式的影响效果具有显著差异。从混合模式的选择、教学理念、校企合作以及技术赋能四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摒弃固化思维,灵活选用多种混合教学模式;把握类型定位,尊重职业能力基本发展规律;深化校企合作,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互惠互利;推进技术赋能,创新职业教育混合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各个学段的课程目标里都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必将对语文教学改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综合性学习必将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科本身来看,强调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5.
可视化编程语言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编程的年龄和经验要求,成为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法对近30年国内外发表的43项相关成果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发现,可视化编程教育对学生发展产生中等程度的积极影响,但对学习效能培养作用较低;可视化编程教育在不同学段、不同新手比例教育群组、不同实验周期上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对小学低年级和有编程学习经验的群组影响效果较低;可视化编程教育在不同编程任务类型、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影响呈现显著差异,在游戏设计型任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上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知识可视化教学应用的元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过去30年间的51个关于知识可视化的教学应用实验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1)大部分知识可视化的教学应用对学生成绩、认知技能以及学习情感产生积极影响;(2)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概念图为代表的概念关系类知识可视化形式,思考步骤图的研究较少;(3)知识可视化教学应用的平均效果量依赖于教学研究设计,其影响因素包括知识类型、课堂组织、学生特点等。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翻转课堂对高职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笔者对28项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显示,随机效应模型的合并效应值为0.487(P<0.05),表明翻转课堂能够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学习效果。另外,学科领域、班级规模、实验周期以及知识类型对翻转课堂的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翻转课堂的积极影响,需认识到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具有的巨大应用潜力;要依据不同的学科特征和知识类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要合理安排与教学任务相匹配的课时周期和班级规模。  相似文献   

8.
化学是理科生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由此可见化学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成为高中化学教师最应该研究与探讨的事情。该文作者认为,应该在不同的学段,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学校教育中社会化学习的实证研究。然而,社会化学习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总体效果究竟如何?不同学习情境中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回答。对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国内外47项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化学习对学生学习成效总体具有比较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SMD=0.468),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智慧技能和言语信息学习方面的正向影响较为突出;学科与课程、教学方法对社会化学习效果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社会化学习在语言学、生物、护理等课程中正向促进效果非常显著,但在数学课程中可能对学习成效有负面影响;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的社会化学习效果突出;样本规模、实验周期、学段和信息技术对社会化学习效果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Web2.0技术因其特有的双向信息交互方式,现已被教师广泛应用于不同学科,用以支持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基于Web2.0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也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不同学科,不同知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分类。目前,较少有研究者从知识分类的视角,探究基于Web2.0的教学模式是否对所有类型知识的学习都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从知识分类的视角,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基于Web2.0的教学模式分别对大学生学习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动作技能,以及学习内在动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Web2.0的教学模式对陈述性知识和动作技能学习的促进效果比较明显,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但对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问题式学习对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效果,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有关问题式学习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验和准实验研究文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1)问题式学习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具有中等偏上的正向积极影响;2)相比于小学生和大学生,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效果更显著;3)从教学周期看,问题式学习的实验周期控制在2-4月内学生能力提升效果最显著;4)问题式学习对不同学科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逻辑推理性较强和重技能培训的学科效果更明显;5)在不同教学场域使用问题式学习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都起正向作用,且在普通教室使用效果最佳;6)不同评价测量均表明,问题式学习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提升作用,其中问卷法反映出的积极影响最显著.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问题式学习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思考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助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并驱动基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的教育虚拟环境的构建。为此,文章基于97篇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了教育虚拟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教育虚拟环境对学习效果具有中等程度的正向影响;教育虚拟环境对不同技术类型、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实验周期学习效果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基于VR技术构建的虚拟环境对学习效果的提升作用最明显,且虚拟环境对中职/高职/专科学段、自然科学学科、1天~1月实验周期的学习效果影响最大。基于此,文章提出改善虚拟环境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建议,以期为开展教育虚拟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是互联网时代广泛采用的学习方式,但目前学术界对CSCL的学习成效仍存在争议.文中采用元分析方法,对2000年至2020年与CSCL相关的69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CSCL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无论在认知、情感还是社会交互层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情感层面具有显著差异;从实验周期来看,实验周期对CSCL效果影响不是线性关系;从学习对象来看,CSCL对各类学生都有积极的影响,且对小学生的社会交互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学科来看,CSCL适用于各个学科,但对理工科学生的情感层面有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以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元认知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37篇实验或准实验的研究进行元分析,以探究元认知教学对学生学习学业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元认知教学显著正向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调节效应分析表明,教学策略、学段和学科对元认知教学和学生学业表现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学生能力和教学时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根据元分析结果,元认知教学策略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在未来的研究中要考虑策略、学段和学科对元认知教学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等越来越重视,项目化学习已成为各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然而,尽管项目化学习一直被冠以“有效”之名,但似乎少有研究系统评估过它对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44项课堂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项目化学习对学业成绩的提升作用整体处于中等水平(g=0.580),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探索;不同学科、学段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效果差异不明显,都能取得一定成效;项目化学习在亚非拉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开展效果较好,成绩提升作用明显;围绕某个单元或内容主题展开的项目化学习最能提升学生学业成绩,而长期教学改革实验效果最差,几乎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由此,建议我国根据地区实际的教育水平和现状合理开展项目化学习,尤其注意精选学校、精简项目,从个别主题、短期项目出发,循序渐进,这样可能会取得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承受繁重的学习及升学压力的高中生,学习物理学科的难度更大。尤其在完成物理学科的重、难点实验活动中,甚至有些学生会在心理压力的作用下,放弃对学科知识的探索,从而对学科成绩造成了更为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辅助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电学实验的难点与核心内容,便成为物理学科一线教师需深化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游戏在教学过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学界对其应用效果仍颇具争议。为考察教育游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文章采用元分析法,对教育游戏的实验与准实验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发现: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教育游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中等程度的正向影响。之后,文章将学科、知识类型、故事情节、参与方式、研究设计类型作为调节变量,检验了调节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依据元分析结果,文章针对未来教育游戏应用提出了建议,包括依据不同学科特点设计相应的教育游戏、依据知识类型特征选择合适的教育游戏、增强教育游戏情景设计、增加小组参与的教育游戏模块、注重研究设计的多元化等。  相似文献   

18.
教师手势作为教学视频中教师社会交互的重要方式,其在提高学习效果、有效引导注意和降低认知负荷上是否具有稳健性,目前大量实证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为此运用元分析方法,分别探讨了教师手势的不同类型、视频知识类型、先验知识水平、视频时长等对学习者学习效果、注意引导和认知负荷的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结果表明:(1)教学视频中加入教师手势能显著提高学习者的保持测验成绩(g=0.511)和对兴趣区的注视时间(g=0.373);然而,教师手势对学习者的迁移测验成绩(g=0.168)和认知负荷(g=-0.075)的影响不显著。(2)在保持测验成绩上,教学视频中教师手势的效果受到手势类型、学习者年龄和视频时长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混合手势、指示性手势、描述性手势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节拍性手势;随着视频时长的增加,教师手势对保持测验成绩的促进效果呈上升趋势;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加,教师手势对保持测验成绩的促进效果呈下降趋势。而视频的知识类型、学习者的先验知识水平在教师手势对保持测验成绩上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迁移测验成绩、注视时间和认知负荷上,也未发现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视频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学习者年龄和视频时长等因素,主动使用不同类型的教师手势,以提升视频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梳理分析近十年国内外学习共同体对学习效果影响的35项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共同体对学习效果的整体平均效应值经调整后为0.352;2)学习共同体对认知及非认知学习效果均有中等程度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对非认知层面的整体作用效果优于认知层面;3)学习共同体对学习效果的作用受调节变量的影响,学习模式、测量工具、测量方式对学习效果的调节作用组间差异显著;4)控制程度、共同体容量、教学周期、学段、课程类型、学习者类型对学习效果的调节作用组间差异不显著.最后,本研究结合元分析结果,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设计和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分课堂是近些年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型授课形式。该教学模式在大中小学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推广,但目前关于对分课堂在不同学科和年级上的教学效果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70项研究进行深度分析。结果发现: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合并效应值达到1. 61。学科、学段、干预周期和考核类型对教学效果差异有显著影响,课程类型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对分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有全面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