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一堂复习课 ,在复习了海水基本物理性质的基础上 ,复习海水的运动 ,而海水的运动形式和特征 ,又是进一步复习海洋资源开发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海洋一节的重点。本节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海水运动形式 ,洋流的形成 ,表层洋流的分布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 ,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的重点。2 .说教学目的依据《大纲》要求 ,学生的复习通过回顾所学知识 ,查缺补漏 ,加深理解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1 )基础知识方面 :了解海洋水体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 ,以…  相似文献   

2.
洋流的成因与分布是高中地理《海水的运动》一 节中的重、难点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在学习时 把洋流的成因用表解法分类对比,再把洋流分布设计 成分布模式图并与大气环流变式图组合,从洋流形成 的主要因素上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样可以起到 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吕超 《地理教育》2012,(9):12-14
一、知识构建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运动的形式多样,新课程标准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只关注对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主要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中,洋流都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承上是指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启下是指洋流的分布又对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洋流的成因与分布是高中地理"海水的运动"一节中的重、难点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在学习时把洋流的成因用表解法分类对比,再把洋流分布设计成分布模式图并与大气环流变式图组合,从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上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海水的运动     
【知识点击】1.海水运动的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2.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法点拨】1.在学习洋流的形成时,应把对成因类型的理解和各类成因洋流的分布结合起来分析。2.在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时,应利用课本中的“世界洋流分布图”和“洋流模式图”,归纳出中低纬海区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洋流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洋流知识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洋流成因、洋流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因此要掌握和应用好洋流知识,就要紧紧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知识核心来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7.
洋流成因与洋流分布规律是高中地理“海水的运动”这节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所在,由于洋流的形成原因比较多,仅仅依靠简单的图示与讲解虽然可以把具体的原理阐述清楚.但这只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学生由于不能及时参与到探索理解的过程中,无法激发其兴趣与主动性。同时,洋流分布具有复杂并具有规律性的特点,需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一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8.
[考点归纳] 1.洋流成因与分类 (1)洋流成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受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2)按成因分类 ①风海流:  相似文献   

9.
设计思想:“海洋水”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它首先介绍了两个表示海水性质的物理量:海水盐度、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接着又从动态的角度来讲海水即洋流,阐明了洋流的分类、成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这是全章也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本节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抽象,课本中插图是静态图,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读图能力欠佳,要理解盐度、温度、洋流等的分布规律,需要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二是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因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要讲透这一重点内容,必须有充足的准备。鉴于上述特…  相似文献   

10.
是为了适应于时代的要求,加强运动医学网络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形式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突出运动领域与医学医学领域知识"两个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进行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研究拟采用多脚本多片段的形式将运动医学课程内容予以进一步分解讲授,最后将各分片段内容以组合与分解的形式形成运动医学网络课程的主要骨架,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1.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图版·必修第1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第2课时)。【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分析:本节课标特别强调"运用地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理解洋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模式图与实际大洋的分布,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出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而使学生认识洋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掌握洋流性质、分类及其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自习、合作及探究,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地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从地理角度看问题以增强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洋流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法、版图引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洋流视频短片. 知识点一:洋流定义及成因. 洋流:海洋里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运动的海水叫洋流. 主要动因:大气运动. 知识点二:洋流的性质. 根据水温可分为暖流、寒流.  相似文献   

13.
高中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海水运动》中的洋流,可谓是本章的难点和重点。地球上3/4的面积覆盖着水,其中极大部分是海洋水,海洋水体的运动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掌握海洋水体的运动——洋流的规律非常重要。由于学生缺乏世界地理知识,缺乏空间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困难性。本人经过长期的教学,略有些体会,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洋流是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新课标明确指出:"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各版本教材编者按照课标要求,基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组织教材: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和暖流);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但是,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洋流概念和分类标准差异较大。不同版本的必修教材之间、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之间不一样。即使同一版本教材,在洋流概念和分类标准的叙述上也有不同之处,甚至存在看似相互矛盾的地方,导致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对此,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版本教材,对洋流的概念、分类标准等相关内容,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高峰 《特区教育》2011,(6):26-29
要是有人问:“大海带给我们什么?”我想会有成千上万种答案。有人会说。大海带给我们蓝色;有人会说,大海带给我们好吃的鱼虾;更有人会说,大海带给我们无边的想像和宽广的胸怀……可是.你了解大海是怎样随着洋流而不断运动的吗?这不断运动的洋流又会不断地带给我们什么?是美丽的天使还是无边的恶梦?打开大海这本蓝色的大书.你会发现,洋流运动把大海变成了一只神奇的魔盒!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当堂所学知识,这是许多老师都在潜心探究的问题。笔者在几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经过多次试验,认为形成性练习是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顺利通过高一地理毕业会考的好办法。 我们所讲的每一堂课的内容,都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性练习,就是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将其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当堂练习,以获得教学信息的反馈,达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形成能力的目的。因而形成性练习,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反馈的方式,也是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巩固的手段。 下面,我以“洋流’一节内容为例,说明形成性练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本节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知识点: 1、洋流的概念;2、洋流的成因;3、洋流的分布规律;4,洋流的重要意义;5、洋流对气候的影  相似文献   

17.
张莉 《地理教育》2006,(6):44-45
一、考点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变化规律;洋流及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的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3.海洋环境保护:海洋  相似文献   

18.
杨丽仪 《地理教育》2010,(12):31-31
高考地理中的内容主要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部分。自然地理所涉及的场景宏观,如宇宙环境中的地球运动、大气圈层中的大气运动、地壳内部的地壳运动、水圈中的水循环和洋流等。宏观的场景使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而且学生又缺少相应的体验、感觉来支撑对相关知识的学习。高三复习阶段时间短、任务重,如何加强自然地理复习值得重视。笔者认为,用图去理解、用文字去识记,采用图文转换应是自然地理复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1教具制作动机中学地理中许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的偏向、大气环流、气旋与反气旋、台风、洋流的形成以及河岸冲刷现象,等等,都需应用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知识,中学阶段老师强调偏转方向的记忆,即: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但是为什么偏向,是什么力使物体偏向,教材中却没有说明原理,也没有相应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内容中的“图形运动”,在教科书呈现以及实际教学中,偏重运动现象观察和运动方式的识别,与图形认识与测量形成相互分离的状态。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分析发现,图形运动具有认知过程中的想象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到图形运动的课程价值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方面:认知过程中的思维方法;表征客观对象或现象的直观模型;统整课程内容的思想观念。凡此都是以视觉“看”的过程为基础的,因此在教科书呈现与实际教学中,应当重视视觉“看”的认知活动,进而形成推理和想象,充分发挥图形运动的课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