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衹园祭是日本京都八坂神社的例祭,以其悠久的历史、浩大的规模被列为“日本三大祭”之一。它不仅表现出引人入胜的日本传统化特色,更以汇集东西方不同地域化的特点而吸引世界的目光。其中,中国化的影响显而易见,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着非常突出的位置。本通过讨论其成立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的与中国化的渊源关系,探讨在民俗信仰方面中国化对日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祇园祭是日本京都八坂神社的例祭,以其悠久的历史、浩大的规模被列为“日本三大祭”之一。它不仅表现出引人入胜的日本传统文化特色,更以汇集东西方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而吸引世界的目光。其中,中国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着非常突出的位置。本文通过讨论其成立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的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探讨在民俗信仰方面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博多祇园山笠行事"是日本福冈夏季祭典的代表,更被国家指定为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这个民俗事项在769年的历史传承中,有赖于日本政府、地方组织、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和保护。"博多祇园山笠行事"同时也在当代日本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是一座山,一座矿藏丰富的山--这样一座教学艺术的高峰,我们景仰之,更要学习之.北大附中程翔先生曾说过:"研究任何事物都应该既究其‘表'又究其‘里'.‘表'是‘里'的外化,‘里'是‘表'的源泉."笔者试图换一个角度,从底蕴这样的"里"去学习于老师.  相似文献   

5.
《诗经》、《尚书》、《周礼》、《礼记》等经籍提到的“禷”祭(又作“類”祭),是上古中国一项有着深厚民俗文化背景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祭仪。不幸其礼早亡,汉儒已经难究其详。影响及今的《尚书》古文家说和郑玄《礼记》注等,将“禷”祭解为祭天之礼。但根据经籍中的记载来看,“禷”祭指的是当国有大事时,向上帝或社稷宗庙祈福禳灾的一种“祷祈”仪式,与祭天之礼并不是一回事。据《说文解字》等书,“類”字本义是一种犬,可能是白犬。“禷”祭应是指特以“類”为牺牲的祭仪。《山海经》等说“類”具有“自为牝牡”的神奇特性,这与该书所记“白犬有牝牡,是生犬戎”的传说非常相似。在先秦文献中,“類”字常用来指出自同一祖先的子孙后代。这些材料表明“類”与古代中国某些族群的祖先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禷”祭之形成,正植根于此种观念之上。“禷”祭当属于曾广为流行于上古中国北方地区的犬祭礼俗中某种特定的类型,它的消亡可能与周人颇具理性色彩的的礼制改革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这是中年。"在《中年是下午茶》一文中,董桥曾这样写道。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作家塑造了处世的人格、蓄养了绅士的风度,"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的那一缕乾坤清气在简练雅致的笔锋中轻盈漫开,尽显文人情怀。(编者)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现代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在《禅宗》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茶匠之心。日本江户时期有一位大茶艺师,他泡茶非常好,主人一天都离不开他,主人要去京都办事就一定要把他带在身边。他说:"京都有很多浪人,我又不会武艺,被人逼住怎么办?"主人说:"没事,你也穿一身武士装,挂一把佩剑,别人就不招你了。"他就这么照猫画虎地穿戴起来,跟着主人走了。到了京都,主人去办事,他自己出去散步,在池塘边就恰好撞上一个浪人(注:浪人,意为流浪的武  相似文献   

8.
读书如吃饭,这是清人袁枚的一个著名比喻.他曾在<随园诗话>中这样写道:"或问:‘诗既不典,何以少陵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知‘破'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会吃者长精神,不会吃者长痰瘤."  相似文献   

9.
这是残疾作家史铁生2002年结集出版的一部随笔集,这部作品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这样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民国风度》一书的"内容推荐"中有这样一段话:"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这样的评说,我完全赞同,不妨从我近期相遇的民国校刊说起。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个故事:黑川利雄是日本著名的医学博士.只要到过黑川博士的癌症研究所看病的人,都感到他有一双温暖的手.每到冬天,黑川就会在口袋里放一个手炉,使手心总是保持一定温度.他说:"患有癌症的病人心情本来就不好,如果他一来看病就能碰到一双温暖的手,感受到你传递给他的融融暖意,就会使病人重新点燃希望之火,产生治愈的信心.这叫从‘心'开始,用‘心'对待."多么感人的话语,多么美好的心灵,多么深刻的体悟!  相似文献   

12.
早晨入园时,昌浩和晓磊急匆匆地抱住我,神色慌张。"发生了什么事?"我忐忑不安地问道。"老师……老师……有不明生物入侵了园子,样子好可怕,你快去看看!"为了一探究竟,我跟随两个宝贝儿来到"事发地"。"老师快看,就是这个怪物!我们来的时候,它就趴在栏杆上'瞪眼',现在还是这样。""哦,的确是挺可怕的,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不知道,从来没见过呢。""那我们在不知道它的名字前先叫它'小怪物',你们看好吗?""好,就叫它小怪物!"  相似文献   

13.
"焉"与"之"辨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别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14.
文由心生     
西汉大文豪扬雄曾说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北宋文学家苏轼也曾说过"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说的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即"文由心生"。"文由心生"是一种境界,正如《春渚纪闻》中苏轼所言:"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乃人生之"快意事"。的确是这样,我手写  相似文献   

15.
许骥 《大学生》2012,(Z1):131
至今为止,我听过对世界各地最精彩的描述是这样的:其实,不同地方会给人不同质地之感,例如欧洲给人的感觉是"石",一提起欧洲就会想起巨大的城堡;日本给人的感觉是"木"、一提起日本就会想起京都的神庙;美国给人的感觉是"塑料",一提起美国就会想起拉斯韦加斯的巨型广告牌和赌筹……内地给人的感觉是"土",有大片的"黄土地"和农民,以及沙尘暴。那么,身为"东方之珠"的香港又是甚么质地的呢?——玻璃,我觉得是。  相似文献   

16.
好文章有很多标准,好作文也有很多写法,但不可否认,真实是文章的第一生命。文章要做到写真人,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要以至诚之心写至情之文,这样的文章才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才能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读者。朱自清的《背影》、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等,之所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是因为作者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部作品不是在饱尝痛苦之后写成,不是在深刻感受之后写出,而是无事可做,  相似文献   

17.
芥川龙之介后期反战系列小说之首篇的<将军>,着力描写了日军敢死队精神上的盲目、无奈和疯狂,对照表现出中国抗日志士的镇定从容、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辛辣讽刺了侵华日军"持枪盗贼"的本质,矛头直刺日军偶像乃木希典,而这一切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方兴未艾之时发出,是在日本本土中心发出,是由身为日本作家的芥川龙之介发出.其中的反战意识与被称为日本"近代思想之父"福泽谕吉之颂战思想针锋相对.仅此一篇足以评断,芥川龙之介可谓敏锐、真诚、勇于抗争军国主义的作家.他之被奉为日本现当代文学的偶像,从中国读者的立场观之也值得欣慰.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顺义区双兴幼儿园位于顺义区双兴南区,隶属于顺义区教育委员会,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引下,我园始终遵循"博爱、和谐、快乐、健康"的办园理念,树立学做"四能"之人的育人目标,即一是能有博爱之心给人以更多关爱的人;二是能与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人;三是能自己快乐也使别人感到快乐的人;四是能自己健康成长更能帮助别人健康成长的人。在育人目标的指导下,明确树立了双兴幼儿园人的形象,即"博爱之能、和谐之美、快乐之态、健康身  相似文献   

19.
窦海芳 《家教世界》2014,(Z2):110-110
<正>回忆刚参加工作时,我也曾学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像案例中这样哄孩子,但是如今的我再看"望远镜"这一法宝不禁会发笑,因为孩子天真无邪对什么都信以为真,利用孩子的天真给孩子这样的紧箍咒实在算不上是教育者的高明。分析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初衷都是相同的,希望孩子在家在园一个样。为了避免孩子出现行为的两面派,让孩子真正做到在家在园一个样,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商盘是乾隆时期浙江会稽(今绍兴)诗人,少负异才,在家乡结"西园诗社",为"西园十子"之年龄最小、最有才华者。在商盘编年诗集《质园诗集》(三十二卷)、书信《质园尺牍》(二卷)以及所编国朝同郡诗人集《越风》(三十卷)中记载了"西园诗社"的一些情况,涉及成员中的刘文蔚、童啸巗、姚颗山、黄海、吴蓉五人,这对于我们了解"西园诗社"的结社情况,进一步研究清朝的文人结社,以及对于商盘的全面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