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观现状进行了解析,论述了民族观教育对于民族高校乃至整个民族地区的作用及意义,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适合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整体框架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三语教育"对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构建族群身份的视角出发,旨在以语言教学为载体来促进各民族间的思想交流,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塑造开放的民族心态。  相似文献   

3.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积极状态;(2)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客观身份、自豪感、政治与政策、历史和地域等;(3)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自豪感、地域、习俗、文化、历史和归属感等;(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同在某些维度上符合线性两极模型.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4.
此研究运用基于项目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一群维吾尔族初中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状况。文章分析了维族学生参与者对于"中国人"、"维吾尔族"和"中华民族"3个概念的认知情况,从而说明作为符号建构过程的维吾尔族学生群体的民族身份认同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文章最后建议,在实践中建构各族群的共同政治认同的同时,需要促进各群体间的不断接触与交流,保障各民族群体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等发展和自由流动;此外,在多民族传统下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有必要保持认同基础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突出国民共同的品格、文化抑或理念等属性,避免过分强调地理、历史传统等因素而导致国家认同构建中的"特殊化"、"唯一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语言认同在认同研究领域的地位日渐提升,学者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多以族群整体为研究对象.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他们语言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特点出发,分析在新疆特殊的多元文化以及该群体特殊性的影响下,他们所表现出的语言认同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 ,塑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复杂的民族观。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明显的民族价值取向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等特点。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观的局限性 ,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指导正确的民族观教育。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认同是一种基于政治合法性和意识形态的认同,主要表达个体与国家相联系的情感联结和归属意识。通过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的整体认同度比较高,不仅具有较坚实的心理和情感基础,也具有较强的行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建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要以中华文化教育为基础,筑牢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根基;要以实践教育为载体,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真实感受;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民族的核心要素,语言认同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对丽江玉湖村纳西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发现,目前丽江玉湖村纳西族族群成员母语水平较好,母语使用频率高,族群认可度较高,族群成员存在共同的文化心理,这些因素在影响着他们对母语的认同。研究表明:民族语言使用的本质是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语言使用的前提是母语认同;语言态度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语言水平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9.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维护祖国统一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文化观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0.
家庭背景、族群身份与我国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全国175所高校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其家庭背景与族群身份对我国少数民族群体进入不同类型高校机会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获得受社会分层与族群分层结构的双重制约。从家庭背景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家庭背景愈佳,少数民族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多;从族群身份的角度来看,在控制家庭背景变量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学生较汉族学生更易获得本科层次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