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元代文学具有其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在这种背景下,《史记》在元代的接受研究就更具价值与意义。《史记》精神源远流长,滋养了后世文学,在元杂剧中主要表现在对《史记》批判精神、侠义精神、悲剧精神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述了段国超著《鲁迅家世》的意义、特色和成就。认为,《鲁迅家世》打开了鲁迅世界的大门,从这里可以便捷地走进鲁迅世界;《鲁迅家世》具有资料翔实、思想线索清晰、感情色彩浓烈的特点;《鲁迅家世》的问世标志着鲁迅家世研究进入系统的综合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3.
金晔 《文教资料》2013,(32):65-67
《家变》在中国现代家族小说中别具“异”格,其行文语言、叙事结构、情节内容均呈现出鲜明的探索性和开拓性,这背后维系着作家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反传统的精神追求。王文兴在《家变》中所灌注的反传统创作追求,对现代家族小说的整体构型和发展趋向而言,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子夜》《家》为例 ,比较分析了茅盾和巴金在主题和构思、结构、人物的设置和塑造等方面所受外来影响的不同情况 ,分析归纳了他们在接受外来影响方面的差异及原因 ,指出我们应该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聊斋志异》评点,王士禛、冯镇峦是具有特别意义且联系最为紧密的两家。王评虽随兴所至,零散寥落,不成规模,却是挟文坛重望开风气之先,不止令是书荣耀一时,以经典身份公示于人,也引发了包括冯评在内的一股直至清末民初持续二百余年的《聊斋志异》评点浪潮。冯评则于王评百余年后继之而起,以小说评点派宗绪及其在人生际遇、文化品格等方面与蒲松龄的诸多相似而知音独赏,对《聊斋志异》的思想内涵尤其是艺术规律作了全面细致、深入系统的掘发,并针对王评提出了太略、评语亦只循常,未甚搔着痛痒处的批评意见,从而进一步在理论上确立了其千秋经典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两家评点及相关言论的分析比较,试图厘清其间接受与反拔并存、甚至接受多于反拔的复杂辩证关系,修正长期以来由于冯评基于特定立场的激烈言辞所造成的人们对二者关系和王评质量的误解。  相似文献   

6.
从接受角度研究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于史学的功能问题,古今中外的史学家有很多论述,在中国,孔子作《春秋》,明确表示意在"拨乱世反之正";司马迁写《史记》,志在"述往事,思来者";刘知几更把史学看成"生人之急务"、"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古代罗马史学家李维认为研究史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那是好的,那末你就模仿着做.如果那是罪恶昭著而最后身败名裂的,那末你就要引以为大戒,竭力避免."他们都提出了史学的"资政"、"借鉴"和预测未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17,(5):28-32
贾平凹代表性作品为日本翻译界人士接受并译成日文,但日本学界对贾氏及其作品的反响有限,现有研究主要围绕贾平凹作品主题与创作目的、叙述方式等展开。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废都》代表了贾平凹创作视线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兴》对农民形象的塑造跳出了闰土形象;贾平凹的创作有表现"残余与消亡"的趋势,其叙述者具有超越的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八年初,黎锦明在《论体裁描写与中国新文艺》一文中称鲁迅为“stylist”,但是黎锦明以及旧版《鲁迅全集》将“stylist”译作“体裁家”,其意义不甚明确。新版《鲁迅全集》译成“文体家”,意义就明白清楚了。所谓“文体家”,指的是讲究文体或具有个人文学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巴金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家》写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一九三二年四月完成。用作者的话:“在这里所要展开给读者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一幅图画”,《家》所写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样就使《家》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家》中所描写的简直就是二十年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庄子》之学 ,历阅沧桑 ,传至魏晋 ,因于时势 ,乃蔚成大国。谈者云起 ,注家星布。在这一时期 ,《庄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思潮的方式被流传、探讨和实践 ,成为庄学传播接受史上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1.
接受者的接受活动是文艺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对于戏曲作品和戏曲艺术而言更是如此。孔尚任重视读者和观众的接受和反馈,这在《桃花扇·凡例》中有明确的反映,并影响到了《桃花扇》的创作和文本,使得《桃花扇》的接受史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桃花扇》接受史研究主要包括版本源流研究、传播与接受研究、改编研究和批评研究等几个方面。目前学界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有得有失,并不充分具体,亟待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12.
《墨子》注疏是墨学研究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却被学术界所忽视。毕沅、孙诒让、张纯一、吴毓江、王焕镰等学者在《墨子》经注方面成就显著,贡献突出。《墨子》注疏的文化意义在于:《墨子》注疏开墨学研究的先河,为墨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期《墨子》注家及其学术成就,具有冲破传统儒家思想束缚的积极社会意义;近世《墨子》注家以自己的学术成就,为墨学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墨子》注家们甘于寂寞、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今天仍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百一诗作为《文选》当中一种诗体,其研究是相对寂寥的。而《文选》当中各个文体的全面考察,对于《文选》研究却是十分必要的。百一诗在《文选》的诸诗体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其文本是单一孤立的,再有就是其含义是模糊不定的。这两点促成后世对于百一诗的接受产生了独特的景象——孤立与争论并生、疑虑与敬慕共存。对于它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探究百一诗含义的生成,从而探索《文选》在文体确立与流传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雪莉 《学语文》2009,(6):34-34
汤显祖的《牡丹亭》一经问世就受到人们热烈欢迎,乃至。家喻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牡丹亭》在明清女性读者心中普遍激起强烈共鸣。备受明清女性青睐,引发。《牡丹亭》唱彻秋闺,惹多少好儿女拼为他伤心到死”(俞用济《醒石缘》)的女性独特接受景观。明清女性积极参与《牡丹亭》演出、阅读、评点的各种艺术活动。使作品不断被搬演。400年来仍在舞台上绚丽流转且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5.
《琵琶记》对明清戏曲的理论、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影响深远,有"曲祖"之誉。从脚色体制和音乐结构两方面分析明清传奇对《琵琶记》结构范式的接受途径,可以看出《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尹红斌 《文教资料》2007,(15):164-165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其著名的论文《文学的召唤结构》中提出:文学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文本阅读是读者与之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三种切入方式:1.启动学生的“心理图式”,作个性化阅读;2.在师生互动中保持对话的继续;3.发挥阅读教学的主体创造性,升华人性。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评点研究是接受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红楼梦》评点家中最著名的是以王希廉、张新之、姚燮为代表的八大评点家,八家评点内容不同、特色各异。在接受与阐释视阈内看八家评点,它们是在趋圆的"道论"中以"向善"为终极追求目标,同时体现出重感悟轻逻辑的"集体前理解"以及"苦读"文本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元代白朴的杂剧作品《墙头马上》、《梧桐雨》对唐代白居易诗作《井底引瓶记》和《长恨歌》的改编,主要是在继承诗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精神、审美情趣和文体特点,对人物形象及其命运进行了拓展。白朴的杂剧在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戏剧模式、语言形式以至思想意识方面的创作和发展,体现了元杂剧推陈出新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春香传》是朝鲜古典小说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是韩国三大古典名著之一;《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代表了同类题材作品的最高水平。作为才子佳人文学作品的典范,二者在主题思想、人物语言和叙事手法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以文学他国化理论为基础,拟通过《春香传》和《西厢记》间的对比,分析《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与发展,及其在接受和发展过程中过程中所突显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贾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接受过程颇有意义.宋前三本有关贾岛的诗歌选本,即:张为《诗人主客图》、韦庄,《又玄集》与韦毂《才调集》,对研究贾岛的传播与接受有较大的价值.三种选本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审美趋向以及对贾岛诗歌鉴赏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