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探究性道德学习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人类自身心灵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方式。真正的道德教育在于为个体的道德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在于为个体营造一个纯净而快乐的精神家园;在于培植一个个理性而独特的道德生命。但是,我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却违背了人类这一美好的德育初衷。模式化、标准化、智育化的道德教育现实就活生生地展现在每一个受教育者面前。呆板教条、过于理想化与政治化的道德教育甚至已经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桎梏,  相似文献   

2.
培养道德生活主体:21世纪道德教育改革之本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现行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诸多不适应 ,根本问题在于道德教育主体性价值的丧失。 2 1世纪道德教育改革的本质在于培养道德生活主体 ,这是由道德的内在规律、人类发展的历史必然、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及对我国道德教育的总体反思决定的。道德生活主体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道德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唤起个体的自我意识 ,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 ,发展个体的主体能力以及塑造个体的主体人格 ,旨在最终实现道德教育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道德具有先天的关联:原初的混沌一体性、对人类心灵关切与安顿的共同旨趣,均可作为人的信仰的同一性。这种关联为我们摆脱道德教育的无力状态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从宗教与道德关联的视角审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使主体树立坚定的信仰信念;道德教育要以个体精神幸福为目标;道德教育要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与建构。  相似文献   

4.
道德健康的出现是人类自身反思的结果,从而使健康内涵从生理学、心理学领域扩充到伦理学领域。个体的道德健康状况和水平会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个体的道德健康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可能;和谐社会重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鼓励个体追求爱和幸福等精神需要。与此同时,健康的概念还赋予道德教育以新的内涵。培养道德健康的人,使人拥有健康的生活,并提高人的道德判断力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括世界中的种种不道德行为,如街头老者摔倒无人扶起事件,致数以百计的婴幼儿丧失生命的"三聚氰胺"事件等,都为人类的道德教育敲响警钟:当前学校务必加强道德教育,促成个体道德生成,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个体道德生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为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程.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和道德哲学家彼得斯汲取了皮亚杰、弗洛伊德及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理论的合理之处,总结出个体道德发展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自我中心阶段.  相似文献   

6.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7.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意味着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定条件下 ,在多元性与个体性之间必须建立一种新的道德整合力量 ,这种整合力量实际上就是个体的道德自律精神与社会的道德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纲要》第一次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把公民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目标管理结合起来的迫切要求。现实道德教育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归根结底也在于个体的主体性被忽视 ,主体的自我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未被开发 ;另一方面社会本身的道德管理系统功能弱化 ,法律、制度、单位管理与道德教育脱节 ,道德教育效果低迷。一公民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主体性教…  相似文献   

8.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价值多元社会中,学校德育面临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相对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两个基础观念之上:一是伦理学上的相对主义观念和从这种相对主义推论出来的价值中立观念;二是自主个体自由选择的观念.然而,这两个基本观念不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坚实基础.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反对道德专制主义,另一方面要克服道德虚无主义,追寻、尊重和维护人类珍视的普遍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更好地彼此理解,和平相处,共享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0.
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实际上是道德教育两种不同的追求.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于:正当性追求尊重个体的道德自由权;有效性追求促使个体社会化。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是道德教育的正当性追求.促使个体社会化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追求。前者从个人出发.后者从社会和国家出发.二者虽然有可能统一.但时常会发生冲突。在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之间寻求平衡.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尊重道德教育的正当性追求可以有效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论证认为,埃米尔·涂尔干首次将实证主义社会学引入道德教育领域,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在涂尔干看来,社会是高于个体的现实存在,同样也是个体道德的塑造者,道德起源于社会,并归属于社会,任何脱离社会集体而谈论个体道德的研究都是片面的。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理性和自主的社会个体,并以此提出学校德育论。涂尔干的社会道德论述为国内现行德育模式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作为隐藏于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道德力量,道德记忆承载着集体道德承续的遗传基因,提供着个体道德建构的生活原型.在道德记忆的视角下,道德教育是道德记忆承续、建构与转化的过程,是人类道德具有持续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是个体形成道德认同、生成道德智慧的关键.然而,当下道德教育正面临集体道德记忆承续式微、个体道德记忆建构受阻、集体与个体道德记忆整合困难的危机.为此,道德教育应重塑道德记忆的教育价值,通过萃取传统道德文化精华、回归个体道德生活世界、播种道德智慧的逻辑路径,充分发挥道德记忆应有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3.
理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源起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指导人类参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智慧,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崇高追求。一方面,理性促进个体形成卓越的生活方式,实现道德“内化”;另一方面,理性也为公共生活的秩序维护贡献了力量,从个体道德走向公共道德。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工具的理性化,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异化,道德教育日趋边缘化、功利化,个人也丧失了主体性。重塑理性精神必须依赖教育启蒙。  相似文献   

14.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从科学对普遍性、规律性知识的追求这种意义上延伸、发展、提炼出来的。道德教育研究中是否需要科学精神,与人们对道德存在的认识密切相关。当人们认为具有普遍、永恒的价值与道德准则时,实际就肯定了道德研究中的科学精神。道德研究中科学精神的失落意味着道德将会走向虚无,其结果是整个人类精神大厦的倾覆。从道德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来看,道德具有抽象、一般、绝对和永恒的特点,而且个体道德内化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教育研究具有科学研究的特点,需要研究者具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性的精神危机以及中国当代德育的实质性低迷,使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关注人类前途的人在审视现实与未来时不得不认真思考道德问题。这里我们从道德接受主体的道德智慧入手,再从道德智慧切入道德, 探索道德教育中如何通过培养提高道德智慧来高扬人的主体性,引导个体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体悟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并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精神生态学体系中的德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态所揭示的是人类精神系统与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德育作为精神生态中教育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模式为客观影响源—个体认知—确定联系性质—形成调节机构—道德表现与反馈(又成为一种新的客观影响源)五个链环构成的循环系统。进行道德教育,只有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让知—观—情—信—意—行呈全面而协调、统一而均衡地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才是可能的。使教育者形成德育生态意识,就是研究精神生态学体系中德育模式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话道德教育模式凸显了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德性自主建构,使得师生在对话交往中理解道德意义、关注价值生成、敞亮个体道德视界以实现精神共享。对话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为道德宽容、价值多元;倾听理解、自主建构;师生平等、价值共享。它的一般过程可分为话题生成、对话交往、价值理解、精神共享四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自由的道德氛围和价值空间,运用情感共鸣等策略,引导有效和谐的对话,促进学生道德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杜威在道德观上的主要观点有:在道德构成之中,道德行为重于道德观念;在道德形式之中,反省道德重于礼俗道德;在道德目的之中,生长发展重于静止不变。这些观点,对其思想,尤其是道德教育思想产生重要影响。认为,道德教育模式要从直接转变为间接,道德教育内容要适应个体反省道德的培养,道德教育目的要促进个体的道德生长。  相似文献   

19.
理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源起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指导人类参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智慧,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崇高追求.一方面,理性促进个体形成卓越的生活方式,实现道德“内化”;另一方面,理性也为公共生活的秩序维护贡献了力量,从个体道德走向公共道德.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工具的理性化,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异化,道德教育日趋边缘化、功利化,个人也丧失了主体性.重塑理性精神必须依赖教育启蒙.  相似文献   

20.
石中英教授在<"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一文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功利主义的道德劝导进行了诘难:第一,功利主义道德劝导的逐利动机背离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本质;第二,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对道德准则的投机、怀疑、甚至抛弃.但文章似存在着一些对功利主义及其价值逻辑的误读.对此,有必要通过对功利主义道德劝导的两个诘难的分析,全面理解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本质,重新审视功利主义及其教育价值:从道德起源的功利色彩、利己性道德规范、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等角度看,功利与道德及道德教育的本质并不冲突;功利主义的"利"实际上更强调社会的总体利益、个体长远的精神利益,德与福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实现统一,从而成为产生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