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还要有专业道德.要由学科型教师转换为综合型教师,不仅懂自己的学科,也懂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内容,才能成为一名综合型教师.为此,笔者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三",即三照、三历、三收获.  相似文献   

2.
倪鸣 《江苏教育》2012,(31):16-19
我们常常会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称为"进修",一个看似普通的词语,包含着教师对自我的深切期待。回望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更多的并非"进修",而是以平和、淡泊之心"静修"。静修,找寻师爱之本真教师,于我而言是儿时的理想与追求。也许因为这样一种原初的教师情结,1996年师范毕业,我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任教。由于一位老教  相似文献   

3.
"新师范"不是在"去师范化"遭遇挫折后教师教育的"再师范化",而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师范"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为目标追求,是政治站位更高、专业品质更优、开放程度更深、技术形态更新的教师教育.在全面实施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师范类专业建设不能满足于通过专业认证,而应坚持面向需求与服务成长相统一的专业化价值取向,运用反向设计与正向落标相协调的产出型建设范式,创造深度协同与技术赋能相结合的开放式教育形态,建设关注达成与持续改进相融通的卓越型质量文化,为实现"新师范"发展愿景提供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师资结构发生变化,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日益增多,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相对于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而言,非师范专业毕业初任教师呈现出师范性素质不足、学习能力强且从教意愿强烈、教学能力发展不均衡等基本特征。结合实践研究,提出系统诊断,找准初任教师生长点,顶层设计,组织管理架构变革以及创新实践,构建“互联网+培训”体系等非师范专业毕业小学初任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策略,以此促进区域入职培训提质增效,推进区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研究》2017,(2):17-24
非师范毕业新教师的基本教育素养和能力不足日益凸显,并由于缺乏科学配套制度而加剧。训练营模式侧重借助实景(模拟)下的问题解决来解决素质和能力的不足,该模式首先要求在对学员情况和教育教学发展,对基本素养和能力进行科学分解,形成科学有机的系列"训练营"。训练营是真实教育教学生活的"浓缩",它是建立在典型性问题和代表性问题的研究基础上,基于真实(模拟)场景,围绕问题解决而进行的素养发展和能力训练而展开的系列活动。通过科学的组织、运行和评价,训练营将能够帮助非师范毕业新教师搭建起基本的素养框架和能力结构,为其后续科学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云南教育》2011,(12):35-36
郭晋义,男,澄江县一中物理教师。1980年6月玉溪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毕业,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毕业于云南教育学院物理专业。澄江县高中物理学科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教师对新课程的发展更谓"任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更谓"道远"。那么,在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冯朝红 《广西教育》2013,(2):40-40,42
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都必须掌握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法宝。一、关爱学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1990年,我刚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家乡的初中任教,第二学期学校便安排我当了班主任。  相似文献   

9.
从宁夏"西海固"地区中海原、固原、彭阳三个农村县特岗教师师范专业结构八年数据变化图表看,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特岗教师中师范专业毕业的小学特岗教师比例由逐步提高到逐步下降,中学特岗教师专业比例出现了明显的非师范专业化倾向.农村贫困地区特岗教师队伍非师范专业化发展趋势严重影响了当下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农村贫困地区今后选聘特岗教师时,应优先选用师范专业毕业生,并通过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特岗教师专业化准入标准,加大对特岗教师专业发展上的财政投入,进而实现特岗教师专业结构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师范专科教育为农村中小学输送合格新教师的办学宗旨逐渐弱化.英语师范专科毕业生从教比例很低.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职业效能感低.增强英语师范专科生教师效能感,必须从课程设置入手,通过"三加强"、"两开展"、"一延长",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新师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当代的"新师范"是推陈出新的师范教育、新时代的教师教育和新生态的教师教育系统。"新师范"既是一个"理念体系",也是一个"行动体系"。现实中的教师教育存在着存量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增量师资培养质量有待提升、一体化程度不高和保障不力等问题。针对"新师范"的应然追求和目前的现实困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遵循教师教育发展规律,注重落实,使科学的顶层设计彰显实效;鼓励创新,使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加强统筹,使教师教育的共同体得以形成;突出师德,使教师的"圣三一结构"保持稳固;加大开放,使教师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有效提高;强化保障,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2.
敖雯 《文教资料》2009,(12):168-170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教师刚从师范毕业进入职业生涯,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是新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针对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为新教师成长提一些借鉴性的建议,以使新教师更好地把握专业成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学前教育事业迎来大发展的时期,师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扩充幼儿园师资的途径中,除了大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新教师外,调整小学富余学科教师充实幼儿师资队伍也是必然的现实需求。从转岗教师专业成长角度出发,如何调整心态,转变角色,正确定位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适应新工作,完成由小学教师向幼儿园教师的华丽转身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追求师范专业型教师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不同学校的普遍价值诉求。但受高校招生培养方式、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国内外教师队伍出现了明显的非师范专业化动向。而教师队伍非师范专业化发展不仅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近期质量、学生近期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的社会地位、社会功能及其稳定健康发展。因此,任何时期在选拔录用教师过程中,都应坚持优先从师范专业毕业学生中选用原则,减少和消除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比例。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和《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对庆阳市在职教师和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非师范毕业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最高,非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度最低;(2)师范毕业教师的职业承诺最高;(3)教师职业认同对职业承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双线交融"模式作为教学模式的新常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应对这种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在学科专业发展上做出调整,包括发展课堂思维"向心力",强化专业信息整合力,以及拓展学科跨界交融力,使之成为专业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哲学的视域重新审视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当前的教师教育存在教育生态环境不平衡、学术性和师范性对立、人才培养模式生态链断裂等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运用生态哲学观点,遵循以尊重生命的存在为前提、以回归生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为基础、从学术取向抑或师范取向转向生态取向、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生态链四个原则。各级政府要对教师个体活动予以尊重,优化"教师教育生态环境",打破"师范性"与"学术性"在课程体系上的樊篱,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哲学的视域重新审视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当前的教师教育存在教育生态环境不平衡、学术性和师范性对立、人才培养模式生态链断裂等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运用生态哲学观点,遵循以尊重生命的存在为前提、以回归生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为基础、从学术取向抑或师范取向转向生态取向、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生态链四个原则。各级政府要对教师个体活动予以尊重,优化"教师教育生态环境",打破"师范性"与"学术性"在课程体系上的樊篱,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但对一些新教师,尤其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一毕业就承担起教育教学任务,难度较大,困难较多。在工作中我们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能顺利地走上讲台并站稳讲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教育》2014,(1):30-31
正推荐理由: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牛泉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李海霞首创的"小组联动分层教学法""大模块教学法"在山东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她因此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新教育实验教师",全国新教育榜样教师,获山东省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提名奖。从打乱到整合的课堂重组李海霞师范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辛庄镇教委,当起了"地方官"。可她却觉得,脱离了教学,自己很空虚。2003年,终于争取到莱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