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高校战略联盟为重要标志的高校协同发展,是适应新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高校集群治理打破高等教育治理传统的束缚,凸显中国的体制和文化优势,符合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需要。通过高校集群治理来推进高校协同发展,有利于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施高校集群治理,需要各高校强化公共价值取向,制定和实施和谐共生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多样化的高校协同组织,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升高校协同组织的自治能力;发挥政府的元治理职能,引导高校协同组织提升治理能力和发展质量。探索高校集群治理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根据2013-2019年数据分析发现,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明显,发展失衡状态有所缓和,协同发展模式多元;然而,也存在高等教育资源增速放缓、京津冀三地发展差距仍然悬殊、协同发展成效有待增强等问题。在国家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要强化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主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加速推进区域内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高等教育协同治理体系,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3.
服务型教育体系: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实现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宁波市率先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新思路。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对于转变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推进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实现区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高等教育合作在北京教育功能疏解、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高等教育合作仍面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失衡、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距明显、区域教育链与产业链匹配度不高、多利益主体难以协调等突出问题。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补齐河北在高等教育领域短板,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是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经历了独立到融通的发展历程、模糊到清晰的目标定位过程、粗疏到完善的体系建构过程。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具有推进教育现代化、适应产业变革、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价值。体系上,要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互认互信互融互促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层畅通互相支持的教育评价体系。制度上,要构建结构完整的职业教育三级学位制度,完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推进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学分银行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开展校企合作协同治理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从协同治理主体多元、治理过程协同及治理结果持续等理论出发,构建“主体—过程—结果”协同治理分析框架,探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治理主体治理关系薄弱、治理过程运行效率低下以及治理结果评估反馈、激励和约束机制空缺等困境,提出整合治理主体关系、提高治理过程协同效率和实现治理结果持续化等路径,以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同治理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阚丽 《教育与职业》2021,987(11):107-112
具有公共利益服务职能的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面临国家治理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建设等重大战略所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应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发展.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既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诉求,也是新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加快推进自身与社区教育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还存在的办学理念滞后、治理体系不完善、融合机制不畅、办学定位偏失等问题,应在创新融合理念、优化治理体系、完善治理结构、拓展服务模式等方面推进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多边主义以多极关怀的价值目标、多层协同的行为主体、多元张力的治理机制、多样延展的问题领域、多重普惠的治理效果为基本特征,与全球教育治理核心要素具有内在一致性,能为重塑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提供新的视角。多边主义视域下的全球教育治理主要有工具取向、战略取向、制度取向和价值取向四种治理模式,它们相互补充,依次递进,但在全球教育治理实践中存在一定掣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教育治理需顺应国际权力集团演变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的大势,深入分析全球教育变革的特征和趋势,以承认平等互惠的多元主体、塑造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开拓多样延展的问题场域、建立协商对话的多边机制、实现普惠共生的理想效果为愿景使命,在行动路径上不断顺应多极科学的多边主义战略发展观、坚持多元开放的多边主义协商对话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多边主义全球治理观、构建命运共同的多边主义基本价值观、深化精准定位的多边主义历史大局观,进而形塑全球教育治理制度秩序、实现全球教育治理主体多元、建设全球教育治理科学机制、革新全球教育治理理念价值、深化全球教育治理发展格局,增强应对全球性教育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全球教育治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校企深度合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面对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围绕战略协同、文化嵌入和共同治理三大支撑维度,构建校企合作运行的保障条件和长效机制,促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和校企合作主体协同创新,促进多方共赢、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可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科技和智力支撑。通过构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程度不断提升,但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群高等教育的一体化程度还存在较大差距。通过深挖问题及成因,探索提出编制一体化发展规划、促进量质双提升、创新协同发展模式、提升共建共享水平、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健全协同治理框架等举措,以加快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深入推进过程中,协同创新是提升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要找准协同定位,建立符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科研体制;面向区域协同,加强科研组织化能力;构建协同的纽带和桥梁,吸引创新资源集聚。  相似文献   

12.
以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是地方农业高校促进自身发展、服务地方建设的需要。地方农业院校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现状,积极构建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机制体制创新,聚集人才、整合资源、合力攻关,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区域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发展"中英学术研讨会主要在区域现代化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区域发展和高等教育良性互动等方面形成了共识,并就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院校联盟的建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的构建、创新、协同的体系,以及国际协同创新的发展等方面介绍交流了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加深了中英双方对彼此高等教育发展背景、近期高等教育政策重要发展变化的了解,推进和深化了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愈发严重。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根源为切入点,以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关键点,为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机制提出发展策略,以期为促进解决我国区域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助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学科—专业—产业链是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为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机制。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知识—人—组织"活动形态来看,知识形态的组织化是知识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趋势。要促进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知识流动,可以构建组织化治理机制,通过模糊组织边界,形成协调管理、交流融合、利益共享的治理机制;通过建立拓展性组织体,形成需求导向、平台管理、资源整合的治理机制;通过构建创业创新文化,形成创新精神为核心、创业文化为载体、学术与产业文化融合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决定了高等教育探索科学创新、实践民主参与、维护法治规范、追求公平正义、促进开放共享和可持续性发展为愿景旨归的价值维度。要实践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则需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在本体层面上抓高质量的学科建设,在发展目标上抓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要素保障上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要不断推进构建学科发展、推动高校协同共治、强化人的全面发展、深化教育质量改革,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教育公共事务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善治"。然而,当前区域教育治理仍存在治理理念缺失、治理结构失衡、治理方式不科学、治理机制不到位等问题。区块链作为蕴含协同治理思想的新型技术架构,在价值逻辑上其技术优势与区域教育治理的共治理念相契合,在目标逻辑上有助于构建多样灵活的区域教育治理新生态,在实践逻辑上可通过基于联盟链的数据治理驱动区域教育治理发展。区块链赋能区域教育治理的实践框架包括教育数据源层、区块链服务平台层、教育组织结构层及教育治理场景层,能够在动态汇聚区域教育场景大数据基础上,以数据流驱动多元主体协同处理各类教育公共事务。未来在推动区块链赋能区域教育治理中,还应加强"区块链+教育"的顶层设计,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和水平,强化监管并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完善相关法律以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范例充分揭示了我国高校只有快速反应、主动出击、勇于担当,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与双赢。由于目前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还不够灵活,协同与对接渠道还不够顺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与区域或者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为此,必须努力探索新时期高校促进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政策和策略,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两个层面探寻协同创新结合点。  相似文献   

19.
开展区域协同专业评估是推动区域内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加快整合区域内的专业资源,提升区域教育治理能力和推进区域内高校的分类发展.作为区别于传统政府主导评估和高校自我评估的新型评估模式,区域协同专业评估具有协同性、治理性和区域性等主要特征.我国区域协同专业评估的开展具有政府、高校、市场等多维度的良好基础.在实施进路的选择上,区域协同专业评估的开展应首先明确组织机构职责,同时在研制评估标准体系和规范评估程序方法等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能够促进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提升资源获取能力,促进服务产业能力提升。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对满足多方主体利益诉求、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协同理路涵盖战略协同、利益协同、制度协同等方面,本文围绕精准判断、思想引领,实现产教融合定向布局;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合诉求、制度保障,打通产教融合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