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说人应当完全摆脱外在束缚,让精神处于"无己""无名""无功"的境界. 可是"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纵观历史,千百年来,人们追求大富大贵,追求青史留名,追求及时享乐……为此,人们付出了心灵的自由,付出了最纯真的块垒,我们的心灵套上了厚重的枷锁.特别是一个商业泛滥的时代,一个失去了净土的时代,我们只有负重向前,因为在这物欲到极端的现代,唯有那枷锁才能迫使我们发展,而唯有发展才能确保我们的生存!于是,每一天我们都在"对付","对付"一本本教材,"对付"一串串的作业,"对付"无穷无尽的很无味又很无谓的内容.我们没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气,没有杜甫看不下官场黑暗、蜗居草棚的正气,没有李白不攀附权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气.  相似文献   

2.
爱与责任     
周艳芳 《课外阅读》2011,(9):133-134
爱,能温暖人的心灵;爱,能鼓舞人们前进。有爱才有追求,有对爱的追求,才有对爱的奉献。作为一名教师,面临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渴求知识,有着五彩斑斓梦想的学生们,对他们更应该给予无私的爱。唯有爱的雨露才能催开最美的花朵;唯有爱的交流,才能搭起师生之间心灵的彩桥。我们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像春风那样慢慢吹开学生的心扉,就应该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3.
余玮 《职业技术》2005,(6):28-33
"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小道弯曲画着大问号……""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一支支熟悉而广为人们传唱的歌曲,都出自同一位作曲家之手.她运用音乐语言,将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化作饱含情感的旋律,讴歌新的时代,激发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谢春玲 《快乐阅读》2012,(12):102-103
爱,能温暖人的心灵;爱,能鼓励人一直朝前迈进。有人说:有爱才有追求,有对爱的追求,才有对爱的奉献。作为一名教师,所面临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渴求知识,有着五彩斑斓梦想的孩子们,对于他们更应该给与无私的爱。唯有爱的雨露才能催开最美的花朵;唯有爱的交流,才能搭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我们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像春风那样慢慢吹开学生的心扉,就应该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5.
人们习惯用"万世师表"的标准来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为了不玷污这四个字,我们付出了艰巨辛苦的劳动.那么,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很幸运,我们得到的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特殊的幸福.心灵对心灵的工作性质,使我们这些当班主任的最容易见到那种心灵与心灵撞击后进出的眩目的火花!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0-17
唐君毅意义世界中的"人"具有独立的"道德人格","心灵""生命""存在"三个概念结合起来,共同揭示了人的真实本质和内涵是在永恒的现实经验历程中得以实现的。这成就了人的意义性生存方式,并在意义世界中,"心灵""生命""存在"获得了实在的内涵,可以被人们完整地理解或把握。唐君毅认为,"心灵""生命""存在"三者不能被"悬空孤提",否则人们将难免陷于意义的"无明"之中。  相似文献   

7.
<正>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思想方法,但不管是哪个学科的思想方法,都是在追求一种"化繁为简""一言以蔽之"的效果。大道至简,唯有简单才能灵动,唯有凝练才能游刃有余。所谓"一以贯之",就是在教学中追求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模块的"主线"或共同特征。抓住了这个共同点或者主线,就能够以逸待劳,把书从"厚"读"薄",再从"薄"读"厚"。教师要想在"薄"与"厚"之间收放自如,就应该致力于提取和把握每一个模块知识中"一以贯之"的东西,从知识内容  相似文献   

8.
苗承秀 《甘肃教育》2014,(17):24-24
正所谓"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说的就是教师唯有用自己高尚的灵魂才能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这是心灵与心灵的共鸣,是爱与被爱的回应。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一、要有严而有度的民主之心在现实的教育中,有的教师将成绩好的学生视为"掌上明珠",对成绩差的学生则另眼相看,如此种种缺乏公正的爱,在滋润了少数学生的同时,却伤害了更多的心灵。"爱"要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贫富贵贱  相似文献   

9.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在教育中,我们应当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思想,带着平等、真挚、耐心的爱去教育孩子。同时,由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只会接受爱,却不懂得付出爱,所以在"爱的教育"中教育孩子学会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教育中爱孩子、教育孩子学会爱,唯有两点都做到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相似文献   

10.
"让灵魂跟上你的脚步"是我们借用外国民间广为倡导的一种人生态度来思考当下的一面镜子。宇宙也有个法则,当我们越来越有爱的时候,我们就越来越有智慧。美国兰德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经济走在文化与生态前面,中国人将为此付出了身体和心灵不合拍的代价,重物质满足、轻心灵提升,可能会成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只有让五个文明齐头并进,才能让这份报告的幻想从新时代里彻底消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成小康。让我们构想未来八年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心语告诉我,是优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学习文本。一篇《爱莲说》,引出千百年来人们对道德模范的追求。文中"莲""菊""牡丹"三个意象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周敦颐爱君子之莲,因为"莲"清且通,直且香;他理解但不赞同"菊",因为"菊"虽清而不通,虽香而不直;他鄙夷"牡丹",因为"牡丹"不清不净,唯有一团庸俗的香气。  相似文献   

12.
处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站在理性的角度上,追求成功、渴望成功是我们生存的前提.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与充足的经验,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上立足.正因如此,人们的竞争意识不断加强,不服输的欲望(精神)得到肯定.但是在这理性的社会,我们是否也应该让自己输一次,得到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13.
艺术教育功能之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的论述,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理解。但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的功能似应有"创造作用"这第四大功能。我们从艺术审美客体的作用来论述它,它是一种已知的,可视的客观物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王芳 《教师》2013,(15):31-31
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中,我们时常见到这一现象: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后,教师的评价语用得最多的是"很好""读得不错""真棒"等。那么"好"在哪里呢?是答案有创意还是声音洪亮呢?这样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显得笼统而空泛,赏识缺少真情。这种没有"灵魂"的课堂评价语,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心灵形不成震撼。因而语文教学中,要追求课堂评  相似文献   

15.
<正>缩短心灵的距离,关键在于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本书从"亲密有间无意——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落单的鸟儿有苦恼——沟通能力与自我发展""培养一双欣赏的眼睛——如何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宽容是人际间的空气——人际交往的通则""读懂他人心——情绪智力的培养"等多角度切入,告诉人们一些真切的沟通方法。保持顺畅良好的沟通,缩短心灵的距离,人们就会快乐,会觉得天空格外蓝、花  相似文献   

16.
烹饪教学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伴随着我国餐饮业的飞速发展,对于烹饪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给我们的烹饪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时代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在对吃的要求上已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吃饱"到追求"吃好",到现在追求"吃得健康""吃得有特色",这样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于厨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对于烹饪教学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学习神经科学是以人类大脑学习的内在机制为研究对象,将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探索人脑学习规律、揭示人脑学习奥秘、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一门新兴学科。传统论域下的职业教育囿于"固性""共性""物性"和"理性",从而忽视了应有的"弹性""个性""人性"与"感性",致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诸多偏狭的认识,受到极不公正之待遇。学习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教育的改革唯有构筑终身化的现代职教体系,树立多元化的学生观念,创设可视化的教学情境,施以情感化的人文关怀,才能实现其科学、公平、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章世琴 《成才之路》2013,(26):72-72
"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悬梁刺股"是古人刻苦学习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只有刻苦才能成功。然而,在如今这个效率第一的时代,刻苦并不是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最佳途径,学习成才贵在得法。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5,(8):120-125
教与学由"人""时""地""物""略"五大要素构成,唯有相关元素良性互动,恰当搭配,才能事半功倍地释放出潜在的学习效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整合"人""时""地""物""略"五要素,调动教师授课积极性,转变学习者的被动地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创新空间,但"慕课"教学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原则,并凸显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0.
当下,"甜蜜素""膨大剂""塑化剂"等名词一次次扰乱了我们的生活,刺痛了我们的心灵。在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餐桌的同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知有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似乎也多了不少的"添加剂",很多教师为了追求那些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不惜一切代价。笔者不禁深思,语文课堂是否也应该拒绝那些"添加剂",还课堂于本真,来点原生态的语文课呢?下面结合我最近执教的一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公开课,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