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对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进行调查研究,以一手材料为分析对象,总结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功经验、归纳出了典型培育模式,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下一步大范围开展培育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大背景下,运用远程教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升农民素质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通过回顾中国农民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他国家开展农民远程培育的经验,以及在分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远程培育的必要性基础上,提出四点建议:发挥政府的引领带头作用、利用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科学地遴选培育对象、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以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优势,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远程培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已全面确立。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及其全国体系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门机构,具有联合办学及领导机制的横向组织优势,自上而下全国体系的纵向组织优势,信息化手段应用和融合发展的网络化组织优势。目前,农广校以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平台、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一主多元"体系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为3条工作主线,并针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问题,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统筹领导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苹果型"组织服务方式,推进专门机构、相关资源和市场主体3种力量结盟,共同培育和服务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4.
基于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空前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了不少问题。为适应现代农业需求,文章认为,应加大对初、中、高级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和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解决回乡返乡创业农民的后顾之忧、完善涉农高校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等制度建设,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满足现代农业转型与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空前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了不少问题。为适应现代农业需求,文章认为,应加大对初、中、高级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和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解决回乡返乡创业农民的后顾之忧、完善涉农高校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等制度建设,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满足现代农业转型与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远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7.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远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从宏观层面来看,职业教育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从微观层面来看,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最有效、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但当前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程中,还存在诸如培育对象识别机制不精确、内生动力不足、供需矛盾显著、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等现实困境,导致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角色转变乏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从健全精准识别机制,分层分类聚焦培养;完善内生动力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解决供需矛盾关系;实施第三方考核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精准培养效能四个方面着力,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角色转型。  相似文献   

9.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关系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关系到“四化同步”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意义重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键目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其职业能力,而首要前提则是明晰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探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以及具体的职业能力要素,从知识、技能、才能等方面构建职业能力框架。研究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农场生产管理、农业互联网创业营销、涉农财务管理、关系组织与协调等8大工作领域,承担23项工作任务以及56条具体职业能力要素。研究为决策层、执行层科学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具有重要政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认为它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需求”并作为最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层次人才的内在需要,是高学历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的重要手段。说明了当前农业硕士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有利条件,即“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正式定名,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不断深入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断推进,都使得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条件日趋成熟。指出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利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有利于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得到更多经费支持。建议根据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制情况,分类开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天津市属高校“十一五”期间新增的255位高级专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级专家的专家类别、性别、年龄、专技职务、学历学位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尝试从中总结发现高级专家的成长规律、基本特征和培养模式,并将相应的量化数据用于指导今后高级专家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2.
王春刚 《成人教育》2022,43(2):46-53
加强数字经济时代农民经营观培育,是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数字乡村,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培育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革新理念、丰富知识、提升能力为目标,通过制定培育专项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内容和形式、建立示范教育基地、强化社会帮扶等措施开展培育工作,重塑农民的经营理念,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数字富民。  相似文献   

13.
依据相关资料,指出了近年福建省农民存在增收乏力的现象,分析了造成农民增收乏力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姬雄华  王巍 《成人教育》2022,44(3):32-38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迫切需要对现行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进行优化和升级,引入合作治理理念,从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方式、治理工具、治理理念五方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合作治理框架,实现政府、农民、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四个不同主体间的协同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第三方评估机构培育工作、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合作治理模式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路径,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作治理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高中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专业情意素养、专业观念素养、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科学素养、专业思想素养等六个方面对福建省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需要同步发展,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职业农民的培养。地市高职院校培养职业农民主要存在学生就业观念、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等问题。借鉴地市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典型经验,地市高职院校应从立足培养领军型职业农民,引领农村职教体系建设,面向农村培养职业农民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7.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与经济现代化发展接轨的产物,科技素质既是其核心素质,也是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当前,我国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然存在科技能力与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乡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战略支撑""以农民为主体,健全乡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从而精准化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18.
面对建设新农村的重任,提出了农村学校图书馆的发展对策:领导重视是关键;广开财源,确保有效的经费支持;文献资源建设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相适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向社区开放,为农民、为农村服务;加强当地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保护;与县、乡、镇图书馆开展协作、协调工作,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向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19.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贵州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着资金短缺、教师缺乏、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此,文章从贵州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出发,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